至於艾倫威爾遜幹什麼去了,仔細回憶一想他做的事情還是挺多的,除了因為對日作戰的問題和蘇聯暗箱操作之外,好像還提及了蘇聯和英國現階段同病相憐的互補性。
具體話題包括但不限於,如果英國包括法國被削弱太多,西歐以後必然會以美國馬首是瞻,如果英國在和蘇聯重合的利益區,受到了蘇聯武裝的威脅,必然會引來美國的協助,蘇聯不但達不成目的,也會讓英國的勢力被美國取代。
這主要是說伊朗,目前伊朗南部有英軍駐紮,北部則有蘇軍駐紮。這也是有歷史傳統的,早在大英帝國和帝俄對抗的時期,就已經在伊朗劃定了勢力範圍。
經濟方面的話題也聊了聊,蘇聯雖然地大物博,但歸根究底是一個高緯度國家。很多經濟作物和資源要麼沒有,要麼開發成本很大。這不是讓人去西伯利亞種土豆就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橡膠、和其他熱帶作物,蘇聯就無法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把差距抹平。英國是有熱帶殖民地的,只要蘇聯願意付出報酬,進行貿易,這種原材料英國是願意提供的。這對兩個國家都有好處,可以迅速的從戰爭當中恢復過來。
至於其他什麼咖啡,芒果,就算是美國也沒有理由干涉英國,出口熱帶水果進行貿易。
好像還有一個戰後恢復的想法,因為德國投降在五月,已經過了播種的季節,蘇聯也一直在進攻沒有時間恢復農業,只要蘇聯願意拿出來一定的外匯購買,大英帝國完全可以籌集一定的糧食,幫助東歐度過糧荒。
犧牲的地方艾倫威爾遜已經決定了,就犧牲英屬印度,說不定糧荒出現尼赫魯還能老實一點。至於北海道只有兩個師團的小事,不仔細回憶,他都忘了自己說過沒有了。
這畢竟是一個好機會,因為他說的話肯定都會轉達到史達林的耳朵當中,蘇聯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對史達林有所隱瞞。
作為過氣世界霸主,現在的大英帝國就是求穩,穩定大於一切,事情越少越好,這樣才有時間調整政策,最終平安落地,蘇聯不找事,就已經是在幫助英國了,就怕蘇聯不安分。
只是這些話艾倫威爾遜沒有辦法和剛剛大出風頭的艾福爾分享,只能面帶笑容,衷心祝福對方,在這麼重要的國際會議上找到了存在感。
碰了一杯,艾福爾興致勃勃的說了兩句便問道,「其實你也應該加入到正式談判官的行列當中,不然也不會沒有存在感了。」
「我們服從指示聽從安排就行了。」艾倫威爾遜謙虛的搖搖頭,他明天還有事呢,要聯絡印度總督府,派出艦隊前往遠東。
在亞洲的英國艦隊足夠了,目前英國皇家海軍,如果算是護航航母那種湊數的,一共有九十五艘航母,諾曼底登陸之後,大西洋一線的制海權已經奪回,一部分力量便派往了亞洲。
其實軍盲眼中二戰美國的上百艘航母,其中將近一百艘也是護航航母。
又不是諾曼底登陸的大行動,還需要籌備,目前在亞洲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完全夠用,加上蘇聯自己的準備,運送個十幾萬蘇軍輕而易舉。
至於時間上來不來得及就不好預測了,不過艾倫威爾遜也不悲觀,因為東南亞英軍總司令是蒙巴頓,蒙巴頓可是英國軍艦航速保持者。
二戰剛開始蒙巴頓擔任了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凱利」號驅逐艦的艦長,頭一次上艦,蒙巴頓就親自開著凱利號出海,還把戰艦開到三十八點五節,技驚四座。
有這樣一個英國皇家海軍速度保持者的總司令,相信在東南亞的英國艦隊會受到一些感染的,事實上他待會就準備發電報,時間緊任務重嘛。這是考驗一個公務員的關鍵時刻!
七月的第一天,英美蘇三國在波茨坦會議的第一個共識被確定下來,就是對日作戰問題。雖然美中不足的是蘇聯將自己那一份,刪除了無條件投降的條款,但無損于波茨坦會議一個好的開始。
很快對日作戰,敦促日本投降的報道,就登上了各大報紙的版面。美國代表團的成員都非常高興,從這些談判代表的臉上,艾倫威爾遜估計現任總統杜魯門心裡也是高興的。
既然已經見報,幾乎就可以認定為事實,只是不知道核彈成功爆炸之後,到時候杜魯門會不會後悔,自己急切請求蘇聯對日作戰的舉動。
考慮到杜魯門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總統,想要明目張胆的出爾反爾的食言,在大英帝國從旁邊的見證下,轉而對蘇聯撕毀共識,估計也要下一番政治決心才可以。
達成對日作戰共識,短短時間就傳遍了全世界,同樣也傳到了日本政府的耳朵當中。
三次擔任日本首相的近衛文麿,對日本天皇闡述了個人意見,「戰敗是既然結果,結束戰爭的阻礙來自於軍部,英美中目標是打垮日本軍部,軍部倒台了,戰爭的性質也會為之轉變。」
曾任駐蘇大使的東鄉茂德面告天皇的判斷是:《波茨坦公告》只是《開羅宣言》翻版,雖然應當接受但為了等待請求蘇聯調解的結果,應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
「蘇聯的公告當中沒有無條件投降的註解,可見蘇聯對進攻日本本土仍然是有疑慮的,如果能讓蘇聯出面調停,進行有條件投降,這個目標是現在外務省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哪怕放棄一部分千島群島也是可以的。」
印度總督府,巴倫爵士拿著剛剛送達的電報,裡面除了艾倫威爾遜對英屬印度的想念之外,剩下就是對波茨坦會議對日作戰共識達成的態度,電報當中表示,英國能夠避免進攻日本本土帶來的損失,讓蘇聯承擔本身就是一個勝利。
亞洲的皇家海軍艦隊應該馬上趕赴遠東,幫助蘇軍進攻登陸,不能耽誤哪怕一天,造成既成事實,蘇聯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在英屬印度的收到歐洲電報的同時,早已經到達遠東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同樣接到了莫斯科方面的電報。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614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