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龍尊拳中的「三獅拳」套路:雙拳奔出,氣勢磅礴,中指突起寸許,有如龍首。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左右變換之時,動作迅速,富有整體感,驗證了古人「神龍無首」的變化莫測。
動時,似黃龍滾水,浪里推舟;靜時,養神安逸,出手有山嶽之威。時而原地踏步,時而突然快速遊走。
這套拳法移動範圍以及拳法收縮幅度雖然不大,卻能在搖身轉胛間起到「擋、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擋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另一拳防好敵人的二次進攻,緊接著利用與敵人的近身迅速進攻,即「有橋斷橋,無橋生橋」。
龍尊拳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對陣即能比出高低。龍尊拳的秘訣即「練神」,根基為「三戰」,運氣要氣沉丹田,眼法講究以目視目,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拳法則講究「門戶」。「出拳時,肘距離肋骨不能超過一拳頭的距離,拳高則不能超過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證防守和進攻的力度,並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則為「六斗」。
流傳於泉州的龍尊拳,系少林寺龍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間,鐵珠長老來福建,路經興化仙遊縣,收朱山為徒,遂將龍尊拳傳之。三年後朱山學成,傳給門人吳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傳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傳俗家第三代彭金山。一九四五年傳到泉州市區西街的一池大師(黃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
龍尊拳法分為兩個流派,一派為「直上清溪」,即一路龍法;另一派為「太子游龍門」,即二路龍法。泉州流傳的是二路龍法。龍尊拳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猶為盛行,而藍色星球j國人對此拳也很感興趣。早在一九九三年二月,j沖繩剛柔流泊手空手道協會就到福州與古田縣武術隊進行交流表演。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四百九十六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又稱佛陀)落跡傳教而建造。當時印度沙門和尚跋陀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受到孝文帝的敬重,給他設立禪林。孝文帝便令登封知縣在少室山陰,五乳峰下松柏疊翠的幽谷茂林之中,依山辟基,修建寺院。「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因而取名「少林寺」。跋陀博通經法,長住少林,翻譯佛經,傳播佛法。所以山門外東邊石坊的四面題額有「跋陀開創」字樣。
跋陀在少林寺傳授小乘佛教。小乘是以自我解脫為目的早期印度佛教,當時前來少休寺求法的達數百人。慧光、僧稠是跋陀的兩個高足弟子。慧光以學顯,僧稠以禪著;伹跋陀傳法之後,傳燈轉移,並未繼續發展,年老移居寺外。壽終於少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百二十七年)印度婆羅門種姓,摩訶迦葉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從海上歷時三年抵達廣州,然後經南京,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在跋陀開創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從此,少林名重一時,成為禪宗祖庭。東魏天平三年(公元五百三十六年年)達摩傳法于慧可後,離少林寺他去,死於禹門,葬熊耳山,造塔定林寺。
達摩的事跡在《續高僧傳》和《傳燈錄》中有較詳細的記載,也參雜一些神奇色彩。達摩北魏孝昌年間來少林傳授大乘禪法。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即安定,止息雜慮的意思,佛教認為於身為律,於口為經,於意為禪,但達摩所傳之禪不同於此,達摩禪的待點在於壁現。就是要以清白無雜的心念去投契佛理。這既不同於印度之禪,也不同於小乘的舊禪,達摩以《楞伽經》四卷傳授弟子。
南北朝時,佛、道盛行。到了北齊、北周,佛寺遍天下,「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北周武帝欲革其弊,採用益州成都人衛元嵩「定教先後」的建議,於建德三午(公元五百七十四年)五月廿七日,下令禁止佛、道二教傳流,僧道尼姑被遣返鄉,寺廟庵觀遂遭廢棄,財產散給王公、臣下,少林寺亦不能倖免,寺像被毀,僧眾流亡。唐裴漼《少林寺碑》稱:「周武帝,建德中,納元嵩之說,斷釋、老之教。率土伽藍,咸從廢毀。」
到大象年間(公元五百七十九—五百八十一年)北周靜帝復行佛、道二教,僧徒重回到少林。靜帝又選一百二十名菩薩僧置於寺。重整寺院,寺院名稱改為陟岵寺。
北周的幾個皇后篤信佛教,先後出俗為尼者六人,同時掌握政權的楊堅正圖謀代周,也不遺餘力地提倡佛教,少林寺由此得到恢復。隋唐間,少林寺從統治者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及其它財產,形成寺院莊園。
隋文帝代周,詔令五嶽,各建佛寺,廣造舍利塔。開皇初午,仍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詔賜柏谷塢屯田一百頃為寺院莊田,少林寺的殿閣佛塔在此時也得到恢復。
作為一個百頃的寺院大莊園,隋末農民戰爭遭到農民軍的打擊。《少林寺碑》稱:「大業之末,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賊,遂縱火焚塔院,院中眾宇,倏焉同滅。」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賞賜,除了封爵,並賜田四十頃。嵩岳近在京畿,位在嵩岳的少林寺便成皇帝游幸之所,高宗、武后不斷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賜。武則天為其代唐為周的需要,提倡佛教,高抬僧尼。
所以少林寺在從武德,貞觀到垂拱、開元年間,大規模恢復和修建,到開元十一年少林寺殿宇已華麗壯觀「妙樓香閣,俯映為林,金剎寶鈴,上搖清漢。」以後少林寺在李唐諸帝的支持下,繼續興盛,即是唐武宗毀佛,禪宗一派仍很發達,少林為禪宗祖庭,所以「海內靈岳,莫如嵩少」。
直至宋、元未有衰落,宋代理學興起,儒佛合流,互為影響。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一萬四千餘畝,寺基五百四十畝,樓台殿閣凡伍仟零四十八間,僧徒達兩千鄉人。清雍熙年間所藏佛經凡九千五百餘卷。
元代崇佛,對少林僧十分尊崇,據元代《裕公和尚碑》,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主少林,並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皇莊元年(一三一二年)封贈他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為晉國公,福裕主持少林,「興仆起廢,訓徒說法,施者如丘山,來者如歸市。」當時少林寺頗為興盛,創建鐘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金碧輝煌,殿宇一新。中外僧徒雲集,演武禮佛,眾常兩千」。
元末紅巾軍曾至少林,寺僧逃散,寺院空虛,無人看管,殿宇佛像悉遭破壞。明建立後,少林寺的殿宇樓閣屢經修葺,並有所增建,宣德間,寺僧八百餘,寺院整飾,花水滿院,正德三年,又翻修禪堂,在月空禪師主持少林期間門人以千計。
在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因寺僧抗倭和鎮壓農民軍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規模地修整寺院,按舊制重修初祖庵大殿。少林寺「大開法席,四方學徒,眾盈五百」。萬曆間又增修毗盧閣。
萬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皇太后又特賜少林寺精工刻印佛經六百三十七函。明朝的王子先後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尋成為「域內巨剎,緇衲之倫,聚眾者以千數」,並享有明朝官府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
明末少林寺僧因參與鎮壓農民軍活動,遭到農民軍的打擊。此後四十餘年間,久經劫火,異常冷落蕭條。待清朝統治者平三藩、台灣後,廣建寺院,少林寺也在這時開始重建,從康熙到道光末的近二百年間,少林寺不斷得到修整。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3s 3.77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