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村位於澠池北邊的群山之中,三十多戶人家,算是個大村了。燃字閣 http://m.ranzige.com從垣曲到澠池的要道正從村子裡過。以前太平時節,有五六家店鋪,十分繁華。現在戰亂時候,店鋪早已經關了,蕭條許多。
太陽西斜,金色的陽光鋪灑在群山上。群山蕭然,惟有幾株松樹,傲然立在夕陽中。
從段村向東行兩三里路,山坳中的小溪旁,有三間茅屋。屋後一株大柿樹,上面依然掛著紅彤彤的柿子。籬笆院子前面種了兩株大松樹,好似迎客一般。
張玘走到門前,就聽見裡面傳來吟詩聲。「——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而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聲音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極有節律。
中國的詩詞賦自帶音律,所謂唱曲吟詩,各有各的讀法。律詩當然本來也是可以唱的,不過到宋朝的時候曲譜已失,宋人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唱。常見的只有七律詞牌《瑞鷓鴣》,宋朝人也知道賀詞和喪詞的唱法應該不同,一種唱法肯定不對,覺得可惜。王維流傳千年的名詩《陽關三疊》,到宋朝還是常見的送別詩,只是唱法多樣,已經不是唐朝樣子。蘇軾還專門探討過,既稱三疊,則詩中必然有唱三遍的句子。只是唱哪個句子,怎麼唱,宋朝時就只能靠猜測了。
中國古代文人有兩個習慣,吟和嘯,後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完全消失了。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詞《定風波》中,有一句「何妨吟嘯且徐行」,千年後的人們根本想不出這是一種什麼樣子。
嘯比較好理解,就是直抒胸胸臆,一口氣吐出來。或長或短,或高或低,最關健的是這種嘯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心情表達。嘯不是給別人聽的,是給天地聽的。宋朝的文人喜歡在山中,在竹林,用嘯聲抒發自己的心情。電影《大決戰》中,教員的同學蕭三去看他,說起往事。教員說年輕時,有一次夜裡自己跑出去,不管一切的大喊大叫,與嘯的意境有些相似了。不過到了晚清民國的時候,文人已經沒有了嘯的習慣。作為個人不知道嘯是一種什麼狀態,在別人眼裡又似神經病。
吟比較複雜。人人皆知,不管是詩還是詞,最早都有曲可以唱的。後來曲譜消失,不能唱了,只能作為文學作品。但不是只能讀,詩詞雖然不能夠唱了,還可以吟。
吟與讀是不同的。中國古人對詩詞文章,有諸多讀法,如唱、吟、誦、讀等等。名字不同,方法當然也不同。雖然不能唱,吟詩一樣有音律,有平仄,吟出一種感情,一種氣勢。
王宵獵前世,經常有節目讓嘉賓在舞台上讀古詩。特別是政府提出復興古文化後,這種節目更是多見。台上經常是著名演員或主持人,字正腔圓,用一種叫詩朗誦的方法讀。配合著表情動作,還有觀眾做出來的如痴如醉的表情。能讓看電視的人,尷尬出一身雞皮疙瘩。
吟詩的主體是詩,由詩造出來一種特別的意境。一個人用這種方法感受詩的魅力,或者用這種方法表演一首詩。這才有聞者落淚,或者滿座皆喜之類的效果。看一個人詩朗誦,能到聞者落淚,簡直無法想像。吟的曲律並不整齊劃一,也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說的玄一點,高明的吟詩能與天地合一,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李白的將進酒,能讓聽者真正感受到那種汪洋肆虐,一瀉千里的豪邁,能感受到作者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這種效果,詩朗誦達不到。刻薄一點說,表演者或許懂表演,會設計各種動作和表情,但首先他們不懂詩。
知道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習慣,才能理解「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個什麼狀態。這個狀態,已經離中國人太遠了。不是一百年二百年,最少還要包括清朝的近三百年。
在院門外,張玘就感受了吟者的不甘與悲憤。藉助著這一首詩,訴說著這個時代。
直到聲音消失,聽見一聲犬吠,張玘才回過神來。上前拍門,口中道:「在下張玘。敢問適才吟詩的可是林學究?今日有事,特來拜訪學究。」
不多時,一個婦人打開門,伸出頭來打量張玘。看了一會,才道:「真是張太尉!你到董太尉軍中數年,再不回家鄉,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是你!」
說完,打開門請張玘進去。
進了門,張玘道:「許久不見嫂嫂。這樣冷的天氣,看井邊有水,原來嫂嫂還在忙碌。」
谷婦人笑著道:「今日出了太陽,天氣大好,我便從旁邊溪旁采了些銀條,洗了做個菜吃。聽聞最近朝廷軍隊重占了京兆府,又在澠池圍住兀朮,學究想飲碗酒。」
「原來如此。」張玘連連點頭。
銀條是附近偃師縣特產,極負盛名。當然除了偃師,其他地方也產。只是要麼品質不好,要麼產量極低,約等於無了。這處小院位於山谷之中,前面小溪在附近拐彎,衝出一片沃土。那裡是林家種植一些蔬菜之類的地方,其中就有銀條。冬天菜少的時候,銀條顯得猶為珍貴。
剛走到井邊,林學究從屋裡出外。見到是張玘,不由喜道:「今天真是大喜的日子!聽聞朝廷大軍連戰連勝,又再見太尉,莫不是天意!」
張玘上前行禮:「學究許久不見,過得可還好?」
林學究道:「好,好。我們這裡處群山之中,金賊都不願意來。加上太尉在澠池的時候,組織百姓結寨自保,周圍又沒有盜賊。除了日子苦一些,其餘都好。」
一邊說著,一邊把張玘讓到自己的書房裡,坐了上座。自己去親自沖一壺茶來,道:「這是鄧州王鎮撫那裡新制的茉莉花茶,不用煎煮,只要開水沖了就好。香氣濃郁,實是上品!我以前一個文友,特意送給我小小一包。今日太尉來,且嘗一嘗。」
張玘謝了。與林學究飲了一會茶,說了些閒話。才道:「學究,今日來委實有事。」
林學究道:「但講無妨。只是我一個鄉村學究,做不得什麼大事。」
張玘道:「學究也知道,現在朝廷數萬大軍在澠池周圍,堵住了金國四太子。不瞞學究,我也帶了兵馬巴巴地趕回澠池,就是不想錯過這場盛事。不過這戰事怎麼打,我們可不敢做主。王鎮撫特派了屬下汪參議來,給我們面授機宜。學究這裡地方清靜,又近段村,最是方便。想借用學究住處一二日,安排汪參議在這裡,與諸位首領一起議事。」
林學究聽了大笑:「太尉,這是為國為民的好事,我如何拒絕?你們放心,在我這裡議事,是看得起林某。只管讓汪參議來,我與賤內一起,回丈人家裡住幾天。」
張玘連連擺手:「不必,不必。學究有三間草屋,只要收拾一間出來,讓汪參議暫住下即可。我們是行軍打仗的人,自然住軍帳里。議事的地方,就在院中間的廊里。」
宋朝民間的房屋,最常見的是呈「工」字形。大門進了院裡是一條長廊,一直通到後邊住處。與後來的四合院不同,也與南方房屋不同。
與林學究商量了如何安排汪若海,張玘道:「學究,我們是行軍打仗的粗人,喝酒吃肉,做事不那麼謹細。若有學究看不過眼的地方,儘管跟我們說就是,不必客氣。」
林學究道:「這個世道,正要你們這些人驅逐金虜,恢復中原呢!太尉放心,你們就是把我這三間草屋都拆了,我也不會說半個字!」
張玘連連道謝。看看天色不早,告辭回去。與林學究說好,第二天中午汪若海等人到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69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