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帝符 第四十三章 華陽道觀

    三更剛過,暴雨終於如期而至,傾盆而下,閃電不時劃破無際的天空,將漆黑的大地照得一片透亮,雷聲一個接一個,滾滾而來,在村舍曠野間不時炸響,猶如上天在怒吼。

    此時,華陽觀東側的屋檐下,正站著一人,雨水從他白皙的臉龐滑落,一縷濕透的黑髮,緊貼在腦門前,幾乎將半張臉給遮住。不遠處的路旁,停著一輛無牌的麵包車。

    沒多久,一道耀眼的閃電亮起,只見那人正快速地向觀前的一座石雕花瓶走去,未幾,那人身影便與那座石雕花瓶,一同消失在黑暗之中。

    第二天,雨過天晴,萬物如甦。楊之江的舅舅忽然接到一村民來報,稱放在村頭道觀前的那尊石雕花瓶被盜了,心裡頓時咯噔了一下,「完了!完了!我的媽唉,真是作孽啊!」。

    這座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花瓶,可是華陽村的至尊寶物,擺放在華陽道觀中已有五百多年,其間雖歷經戰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相安無事,即便在解放後的破四舊運動和特殊時期,也未受到過任何損傷。前段時間,因政府要整修道觀,便將其暫時移放到道觀門前,並派專人看護。沒想到,一夜的暴雨雷電之後,就不見了蹤影。

    消息一經傳出,整個村子都炸開了鍋,附近的道友們聞訊後,也紛紛湧來。雖然當地公安派出所接警後,很快到了現場,又是拍照又是警犬,還傳訊了有關的看護人員等,同時派出了多路人馬四處搜尋,但忙碌了幾天,最後依然是束手無策,連個犯罪分子的影子都沒找到,這令眾人很是不滿。

    這日,楊之江的舅舅在門前編織蘆席。不遠處,一群婦女老人又在吱吱咋咋地聊著前幾天花瓶被盜之事,旁邊有三五個孩童,在天真無憂地互相追逐著,嬉鬧著。

    他一邊編織,一邊向村前的馬路張望。昨天晚上,接到了外甥楊之江的電話,說上午十點鐘左右,會有省里的專家過來,到華陽道觀去察看一下,讓他做好接待準備。

    其實,楊之江的家離這裡很近,每次來舅舅家,都要路過華陽村村頭。華陽村,雖然面積不大,只有五六十戶人家,卻是清一色的黛瓦粉牆,錯落有致,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村子東北邊就是圌山山麓,其他三面,則是大片農田,猶如棋盤方格一般,整齊有序,一條綠粼粼的捆山河,從村邊蜿蜒流過,直通西北邊的長江龜山口。

    每年春上,江岸邊和河道中,到處都會冒出幼嫩綠翠的蘆葦,到了秋冬季節,變成了一片金黃,微風吹過,發出沙沙的聲響,猶如豐收在望的稻田一樣。不知從哪個朝代起,這個村上的男人幾乎從小都會一種手藝,編織蘆席、墊子等,只不過,改革開放後,很多年輕人紛紛外出打拼,村里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在編織。

    早上七點多,范清婉載著吳教授和高小雙,沿著滬寧高速,一路向鎮江方向急駛而來,用了將近兩個小時,終於在圌山腳下找到了楊之江口中的華陽村。

    雖說已是上午九點多了,可一眼望去,整個村子依然沉靜在一片氤氳清幽之中,站在村前的馬路上,向北眺望,不遠處的圌山,紅日掛嶺,樹木蔥翠,彎彎的山脊,宛如一條綠色的巨龍,向遠處延伸,真所謂「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村前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拱橋,看上去頗有些年代感,將兩岸的馬路與村莊,精巧地連接成一體。河岸邊,青青的的蘆葦,此時已抽出了長長的白色蘆花,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給人一種夢幻般感覺。一些夾竹桃和不知名的花草,開出了一簇簇紅色的、黃花的花朵,引來了無數的蝴蝶和蜜蜂。

    吳影教授心情愉悅地走到石橋中央,停下了腳步,雙手撫著橋上的欄杆,看著橋下緩緩流淌的清澈河水,不禁有感而發: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想不到,這圌山之地,被秦始皇捆了幾千年了,如今依然是這樣的生機勃勃,瑞氣升騰」

    「吳教授,我可聽說,這個季節正是吃河豚和刀魚的好時候」,高小雙說到,

    「哈哈哈…然也。『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說的就是這個季節,指的也是這一帶「

    」 這麼一說,我還真有點嘴饞了」,范清婉附和到,

    「饞嘴貓」,高小雙在一旁打趣到,

    「古詩中不是有這麼一句嗎?『吳兒鱠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嘻嘻嘻…」,范清婉連忙辯解道

    「吳教授,我斗膽提個建議,讓范清婉馬上給楊之江打電話,叫他趕緊過來,中午,讓他舅舅請客,我們三人好好吃一頓這裡地道的河豚刀魚,怎麼樣?」,高小雙的調侃話語,頓時引起了三人哈哈大笑。

    就在吳教授抬頭眺望圌山之際,高小雙卻悄無聲息地湊到范清婉身旁,貼著她的耳邊,低聲說到:「心情不錯嘛!嘻嘻…等會…看看你這個未來兒媳,是如何拜見未來的舅舅大人的?」,范清婉一聽,頓時羞得滿臉飛霞,順手在高小雙的腰間擰了一把。

    吳教授聽到驚呼,轉頭一看,只見兩人在嬉笑取鬧,心情也變得格外的愉悅,只見他欣然說到:

    「在城裡待得太久了,一到了這種山青水秀的地方,人馬上就鬆弛下來了,放歸自然,童趣盡顯,呵呵呵…」

    兩人頓時停住了嬉鬧,但臉上仍然洋溢著笑容。

    吳教授望了望前方,又看了看後方,然後笑問到:「你們知道這條河叫什麼名字嗎?」

    見兩人一臉懵懂,便笑到:「想必你們也不知道。這條河,叫捆山河」

    「困..?」

    「是捆東西的捆。這條河,向南一直通到華山村那邊,向北一直通到前面的長江口。可別小看這條河,在歷史上,可是頗有些傳奇的」

    「這條…小河?」,高小雙望著長滿蘆葦的狹窄河道,不解地問到,

    「是啊。你們可知道,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就來到過此地。當時這裡屬於西周的宜侯封地。他見到長江 邊上的這座山,叫瑞山,並且五峰相連,形如巨龍,瑞氣升騰,唯恐對自己的江山不利,於是便下令將 「瑞」字左邊的「王」除掉,將右邊的「耑」用框框起來,改名為圌山。就這樣,他還不放心。其後又命人在山腳下,挖了一條河,用來捆繞住山、以徹底絕其王氣,呵呵呵…從此,「圌山」「與「捆山河」之名,一直被引用至今。還有...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抗金名將韓世忠,當時就駐軍在這圌山腳下,為了操練水師,他派兵將淤塞多年的捆山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並與長江相連。」

    「還正有點名不經傳哦!」

    「吳教授,我想請教...一個可能比較幼稚的問題,那就是…歷史上真的存在秦始皇南巡之事嗎?」

    「呵呵呵…我想,應該有。秦始皇南巡之事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此後的12年間,曾經5次進行全國性巡察,後4次是從咸陽出發,向東和向南出巡的。公元前210年是最後一次南巡,途經了當時的江乘、丹徒、曲阿,也就是現在的鎮江句容、丹徒、丹陽,前往浙江的錢唐、會稽等地,其實,這些史實在《江南通志.金陵志》中也有記載,稱秦始皇南下北返途中,曾兩次途經鎮江。因此…」

    吳教授的話尚未說完,就看到一位老人從村里小跑過來,嘴裡不停地在說:「真抱歉!真抱歉!各位專家,來晚了「。

    老人來到跟前,氣還沒喘勻,就連忙說到:」剛才只顧得瞎忙活,一下子忘記看馬路了,怠慢了,怠慢了!」

    「不用客氣,您是…楊之江的舅舅吧?」

    「是的,是的」

    「你們這裡,真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環境也非常好」,吳教授大為讚嘆到,

    「就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除了空氣還過得去,沒有什麼好的」

    「老人家,我們這次過來,要打擾您了」

    就在兩人寒暄之際,高小雙卻見到楊之江,正騎著自行車飛奔而來,只見他一邊快速騎行,一邊還興奮地揚著手,便連忙附在范清婉耳邊,輕聲說到:「姐,你的小情人來了」

    楊之江到了跟前,自行車還未停當,就連聲歉意地說到:「吳教授,小雙,范清婉,真是非常抱歉,接駕來遲了」

    「沒有,沒有」

    「你家離這裡很遠嗎?」,高小雙佯裝不悅,板住臉責問到,

    「不遠,就在附近,華山村」,

    沒想到,吳教授一聽,卻連聲誇了起來:「好地方,好地方,江南第一村,清朝康熙帝親封的,前年我還應邀去考察過」『

    吳教授繼續興奮地說到: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哈哈哈…這首古老的南朝樂府,傳唱了上千年,至今仍令無數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你們倆可知道?這首華山畿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誰嗎?就是家喻戶曉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雛形。那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他們華山鎮」

    楊之江頓時感到氣勢大振,滿臉喜色,見范清婉站在身旁,一副含情脈脈的神情,還帶一絲兒羞色,心中感到欣慰不已。

    高小雙本想戲弄他一通,見吳教授似乎激動的有點淚眼,於是便換了一個口氣,對著楊之江笑到:

    「嘿!你小子,真是有福氣啊!從小就生活在這個有文化底蘊的古鎮裡,怪不得能考到南大。不過,我可要提醒你哦,可不要自以為是哦!今日可不同往昔,不要窩在溫柔鄉里,自由懶散哦!還有啊,老實交代,你在老家有沒有相好的?有沒有拈花惹草,招蜂引蝶?嘻嘻嘻…你小子可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哦!下次你要是再磨磨唧唧,遲到了,小心我身邊這個大美人跟人家跑了」,高小雙話音剛落,就一把將范清婉推向楊之江,然後掩住嘴,哈哈大笑了起來。

    楊之江頓時羞紅了臉,一陣尷尬傻笑之後,便連忙介紹:「吳教授,這是我舅舅,現在是華陽村的村長兼文保專管員」

    吳教授再次客氣地說到:「老人家,打擾你了」

    「哪裡的話,三位貴客,請都請不到!快請,快請,請到家裡坐」,楊之江舅舅異常熱情地招呼到,

    「舅舅,昨天關照你的事,準備的怎麼樣啊?」,楊之江輕聲問到,

    「哦…鑰匙就在口袋裡」

    吳教授一聽,連忙說到:「那…我們現在就過去吧?」

    「這怎麼行呢?先到我家坐坐,喝點茶,再過去也不遲」,楊之江舅舅似乎有點著急起來,

    楊之江看了范清婉一眼,見其並無反感之意,便與舅舅連說帶拉,簇擁著吳教授向村里走去。

    范清婉和高小雙見狀,緊跟在後頭。

    范清婉進入村里,這才發現,裡面好像塵封了多年似的,到處是古色古香,青磚灰瓦,雕梁飛檐、肥梁胖柱等明清建築,猶如蛛網一般,分布在大街小巷之中,一路上,幾乎看不到一棟現代式樣的建築。一番左拐右轉之後,她驚奇地發現,村中的道路,比較奇特,似連非連,猶如八卦陣一般,環環相通,又似乎彼此獨立,給人一種如墜迷宮、恍然隔世之感。

    楊之江舅舅的家,位於村落中央,門前有一口圓形的池塘,四周的房屋,呈正方形布局,有天圓地方之寓意。池塘對面為村中的祠堂,一柱高聳的旗杆,矗立在院落正前方,巍峨的樓式牌坊和高大漆黑的大門,顯得格外的莊重肅穆,空靈幽靜。

    就在眾人高興吃早點時,楊建的舅舅突然拿出一張照片,放在吳教授面前,然後對著眾人說到,「就在前兩天夜裡,放在我們村頭道觀門前的石雕花瓶給人偷了」,這一消息,令吳教授大吃一驚。


    吳教授拿下眼鏡,俯身看了看照片,發現照片中的石雕花瓶的形狀,竟然與茅山道觀地上鑲嵌的那幅花瓶圖案有幾分相似。瓶身雕有龍虎、神龜和一些道家圖案,瓶口位置還精心雕刻了一隻仙鶴,腳踏瓶口邊緣,昂首向天,振翅欲飛。他深知,這種形狀色樣的花瓶,在道教中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賦有吸納和導引天地精氣之神秘,與普通百姓家中用於鎮宅的所謂「魂瓶「,迥然不同。

    楊之江舅舅繼續說到:「這座石雕花瓶,擺放在華陽觀里已五百多年了,這中間,經歷過戰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度相安無事,就是在解放後的破四舊運動和**時期,也沒有受到過任何損傷。可一夜大雨過後,就神秘失蹤了」

    當吳教授聽到「昨晚雷雨交加,看護人員突然有事離開、公安在現場勘查不到任何腳印等痕跡」等情況後,心中不免犯起了嘀咕,「這中間也太多的巧合了吧?!還有,我剛發現茅山地上花瓶的一些端倪,這邊的花瓶物證就被偷了,而且時機拿捏的很準,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阻止自己做點事」。

    一行人匆匆吃完早點後,楊之江舅舅便領著眾人,向村頭的華陽觀走去,

    小時候,楊之江經常跟著母親到外婆家來,每次路過華陽觀時,心裡都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和恐懼。但自從讀小學後,膽子開始變大了起來,特別是有一次聽外婆講過「從前有一個師傅在觀里做木匠時,忘記將一碗紅燒肉拿回去,一年後,當他再次來到觀里時,發現那碗肉還在,並且一點都沒有餿」的故事後,就引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其後,每年學校放假後,都會跑到外婆家來玩,與小夥伴們跑到道觀里,四處尋覓那碗肉還在不在,有時,在裡面的戲台上,互相追逐打鬧,甚至騎在門前的青螺石上,當著馬來吆喝,不過,每次外婆都會交代他,千萬不要摘觀前白果樹上的果子,也不要撿掉在地上的,否則會手腳潰爛的。

    來到了道觀前,楊之江的舅舅指著地上一個六角形的石基,黯然說到:

    「那個石雕花瓶就放在這裡,現在只剩下基座了。前段時間修道觀,將石雕花瓶搬到這裡,半個多月,一直沒事,但沒想到…唉…現在…也不知道公安能不能幫忙追回來,這可是五六百年前的寶貝聖物啊,千萬不要在我們手裡沒了」

    高小雙拿出相機,對著地上石基一頓猛拍。范清婉則站在一旁,看了看石基,又看了看四周,一臉的茫然無措。因為在她的印象中,茅山道觀的元符宮似乎也有一座模樣相似的石雕花瓶,只不過保護措施很到位,整個花瓶用通透的玻璃罩住,並在四周設了一圈警戒圍欄。

    吳教授停留了片刻,就轉身向道觀的大門走去,楊之江的舅舅見狀,連忙跟上前去,一邊用手比畫著周圍,一邊熱情介紹到:

    「我們村的這個道觀,在鎮江東鄉這一帶是最有名氣的,大概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了。最早是在東漢年間建造的,原名叫仁靜宮,到了宋朝,一個叫宋徽宗的皇帝,不知什麼原因,將它賜名改為華陽觀,後來到了明朝,曾經進行過大修。整個宮觀,當時占地面積有二十八畝,前後共有三進,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就是第一進,戲樓的位置,你們看這大門兩邊,還有這裡,一共有三棵白果樹,樹齡至少有350多年了。可惜的是,解放之初,破四舊、後來又是*****,這些全部給毀了,現在只剩下這個小土戲台,還有那三顆白果樹了,還有中間一進,原來是靈官殿,也早已沒有了,現在整個道觀,只剩下眼前的這仁靜宮了。」

    這時,高小雙見道觀的大殿已呈破敗之狀,前檐闌額脫閃,後檐已有局部塌陷,心裡很不以為然,忽見大門兩旁擺放著一對石墩,形狀十分奇特,便彎腰觀瞻,楊之江的舅舅見狀,連忙上前介紹到:

    「這對座石,我們當地人叫青螺石,上面有多層螺旋式刻紋,用手輕輕敲一下,還會發出聲音,所以我們又叫它玉石鼓,這可是我們華陽觀八寶之一。最早的時候,是放著第一進大院門外的,由於大院後來毀掉了,所以才移到這裡。」

    范清婉一聽,內心一怔,記得上次那位來單位講座的專家就提過,「安徽蚌埠懷遠縣的卞和洞,相傳是楚人卞和發現玉璞,也就是後來的和氏璧的地方,那洞壁之上刻有「青螺石帳」四個字」,於是連忙低下身體,仔細觀察起來。這才發現,這對青螺石上竟然有細緻的螺旋花紋,共有九圈,從最外向里旋轉,呈順時針方向,最後歸集到最中間一點。

    她深知這種螺旋圖案,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黃金螺旋圖案,從數學的角度講,它遵循的是所謂的斐波那契數列,以一種黃金比例的對數向外擴展,從天文學的角度講,意味著是一種黑洞,原點,本源,象徵著太陽和天空中蘊含的生長和宇宙能量。在我國古代被視為「里學」範疇,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動態秩序和模式。而在道教中,這一螺旋花紋符號,象徵著陰陽交替和自然螺旋力量的相互貫通,就像一座連接粗糙的物質和微妙能量的橋樑,表達對神性、循環、永恆和生命力量的讚頌,它不僅能反映出人的外在意識,更能觸及人的內核靈魂,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性的「生命曲線」。由於這種符號十分抽象,具有深不可測的神秘感,讓人仿佛感知到宇宙的轉矩,因此有人將其視為是外星人的遺物。另外,螺旋共有九圈,而九這一數字,在道教思想中為最大數。

    而此時的吳影教授,內心更是感到有點震驚,他本以為道教的所謂「十字」理論,只不過是一種虛言妄想而已,但萬萬沒有想到,卻真實的在這幾十公里開外的地方應驗了,「這青螺石上的螺旋符號,不正是茅山道觀地上的那十字符遙相呼應的變體嗎?!」。為了進一步證實道家的這一對應理論,他從手提包中,拿出了指南針,對道觀大門的朝向方位進行了一番測量,驚奇地發現大門所對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方,而是西南方,這恰好與茅山勉齋道觀的地上箭頭和大門所指的西北方向,互為相向一致,心中頓時大喜,甚至有點不能自控。

    正在這時,高小雙突然大聲念到:「八寶華陽天下聞、三清大教世界尊」,然後又好奇地問起楊之江的舅舅,「八寶,都是些什麼東西?」 ,

    吳教授的心中又是一驚,「當年宋徽宗賜給茅山道院八寶,但同時又賜給了眼前這道觀八寶,這是何意?」

    「這八寶就是,避塵珠、魏法師碑、龍門橋、青螺石、鎮惡牌、牛皮地、青紅劍和大成聖經。」

    吳教授聽罷,興奮的心境稍稍回落了一些,覺得這華陽觀的八寶與茅山道觀的八寶,還是沒有可比性的,所賜之物的檔次似乎低了些,但一想起宋徽宗將因茅山的華陽洞而起的原華陽觀之觀名,改賜給眼前的這座小觀,心裡還是感到十分納悶,「用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方位線,將兩個道觀牽連在一起,其中定有不為人所知的秘密」。

    「可惜的是,現在觀里的八寶,就剩下這對青螺石了。不過,之前還有一件寶物,只不過被移到焦山去了」,楊之江的舅舅十分痛心並惋惜到,

    「哦?是什麼?」,范清婉插話到,

    「魏法師碑」

    「您是說,焦山碑林里的那塊魏法師碑,原來是你們華陽道觀的?」,吳影教授驚訝到,

    「是啊,就是我們華陽觀的。1961年?…不…好像是…62年,對,61年,當時鎮江市的一位領導帶著一幫人下來,用軍用大卡車給拉走的,那時我還小。」

    「原來如此」

    「您剛才說的第一個寶物,叫什麼避塵珠,聽上去,很有意思,是真有此物,還是..?」,范清婉未講「傳說」二字說出來,深怕得罪了楊之江舅舅。

    「真有這個東西,前幾年,中央電視台還專門來採訪過。這個避塵珠,原來一直放在這裡面大殿的屋頂大樑上,形狀有點像…葫蘆。聽老人講,因為有這個寶貝,這大殿裡平時基本上不需要打掃,一年四季,一點灰塵都沒有」

    楊之江舅舅一邊激動地說著,一邊手忙腳亂地打開了大殿的門。一進大門,便指著四周,說到:

    「你們看,那牆角的地方堆著那麼多雜物,按理說,應該有很多蜘蛛網,可是你們仔細看一下,那雜物上,還有殿內門窗和樑柱上,有沒有蜘蛛網?裡面有沒有很多灰塵」

    眾人一看,果真如此。

    高小雙抬頭見屋頂樑柱上,並沒有什麼葫蘆狀的東西,便好奇問到:「那避塵珠放在那兒啊?怎麼沒見呢?」

    「那避塵珠在魏法師碑被搬走後,沒有多久,就莫名其妙不見了」

    楊之江的舅舅見眾人似乎不信,連忙解釋到:

    「說出來,你們可能更加不信。那避塵珠不見以後,卻在原來的位置突然冒出了一個印記。你們看,那正中的橫樑柱上,隱隱約約是不是有個怪怪的圖案?」

    眾人目光齊聚,確實發現好像有一圖案,看上去有點灰白,勾勒的線條也比較模糊,歲月的滄桑痕跡非常明顯。

    「這圖案,看上去象花,但又不像花,象字又不像字的。以前有位專家說,那是個字,叫『吽』,就是和尚念經的『唵嘛呢叭咪吽』里的「吽」,又說什麼『六字真言一聲吽』,可是這『吽』,是寺廟和尚念的,是佛教的東西,而我們華陽觀,是茅山道教上清派的,觀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吽』這個字的,呵呵呵…這圖案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沒有人知道。」

    范清婉聽後,覺得也有道理,那符號看上去確實不象『吽』字,所謂的專家解讀,似乎過於牽強附會了。事實上,道教也六字真言,只不過是「致虛極,守靜篤」,或道士口中的『噓、呵、呼、呬、吹、嘻』六字。她皺起眉頭,又細細觀察了一番,忽然感覺這符號有點似曾相識。

    吳教授看了一會兒,然後低頭思索了一番,不得其解,但當他抬頭之時,忽見范清婉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似乎已知了答案,於是急忙問到:

    「小范,看你樣子,好像了解這個圖案?」

    「也不敢說完全了解。在以前的一件案件中,我似乎曾經看到過這個符號」

    「能不能給大家說說?不會涉及泄密吧?」

    「不會,不會!這…應該是公雞狀圖案」

    「公雞?」,高小雙驚訝到,

    「這種公雞狀圖案在西方較為常見,大都懸掛在教堂尖頂之上,作為一種風向標。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公雞狀的風向標,被視為『聖彼得的象徵』,在天主教里,有警世與指引之意,象徵黎明戰勝黑暗、生命征服死亡。但在我們東方,卻有另一層含義。這實際上是上古時期伏羲文化的圖騰符號。道教中,將公雞列為天地第一生靈,然後依次是狗豬羊牛馬,其後才是人,道教認為,公雞是天宿下凡所化,能通天地,可格鬼神,所謂的『玉衡星散化為雞』,就是這個意思。大家知道,玉衡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五顆星,是最亮的一顆星,在古代,被視為皇權的象徵,有『王者正天文之器』之說。在道經中,被稱之為『丹元廉貞星君』,而公雞則是這顆星的魂魄,因此道教將公雞的晨鳴,視為是陰陽世界的劃分。茅山道士陶弘景,認為公雞有丹學隱語,因此將其視為元神」。

    范清婉的一番釋解,令眾人十分驚嘆和佩服,吳教授的心裡更是感到欣慰不已,「真是後生可畏,學識雄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麼說來,這圖案是公雞,是吉祥的意思?」,楊之江的舅舅激動地問到,

    「應該是」

    其實,另一層含義,范清婉卻隱而未講。

    楊之江舅舅聽完范清婉的講述後,頓時精神為之一振,好像打上了雞血一樣,見吳影教授盯著頭頂的橫樑在看,便又眉飛色舞地介紹到:

    「以前,這個大殿中,樑柱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特別是中間的那條橫樑,用的是金絲楠木。殿頂上方,四面通風透亮,牆頂的四周,與殿頂並不相連,整座房頂靠的是這些木柱,而不是靠牆來承重的」。

    吳教授發現此道觀的建築確實不多見,屋內空間很大,房頂延伸於牆外,具有明顯的宋代營造樣色特徵。更有,主體結構部分,大都用的是木頭,青石柱礎,殿身為八架椽,前後乳袱用四柱,採用的是一種減柱法,一頭在檐柱之上,一頭插入金柱之中,在柱頂上的水平鋪作層上,設計了些許架空,建有幾面空窗,似通還隔,若隱若現,想必利於透光,大有「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之道教寓意。在最上層的梁中間建有三角形的屋架,一端承桁,一端連柱,而四周的額枋,用的則是長條的整木,給人一種宏偉壯觀之氣勢。

    「你們看這個位置,原來還建有一個藏經閣」

    「藏經閣?」

    「是的。當年,我們圌山這裡,臨近大海,是長江的出海口,每天潮起潮落,場景十分壯觀。一些有錢有勢的人,總愛登上閣樓,去觀望江海濤浪,後來就有人將藏經閣,改名為觀海樓了。」

    「我小時候也聽人說過。我們這邊的江面,在古代還出現了廣陵潮,波瀾壯闊,氣勢比現在的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只不過,到了唐代晚期,就漸漸消失了,大約存在了上千年」,楊之江在旁插話到,

    」是的,唐朝時,那個叫魏徵的宰相,還專門來這裡巡視考察,並在觀海樓上觀潮靜修過」,楊之江的舅舅繼續補充到,

    「魏徵?」,楊之江這還是第一次聽人說過,

    「是啊!唐太宗專門派宰相魏徵南巡,先去了茅山,後來到了我們這裡的華陽觀,並且還住了好幾年。聽老輩人說,這魏徵的車馬隊伍,到了前面的牛鼻子橋後,為了尊重道觀里的規矩,特地讓車馬繞道附近的仙鶴橋拐進來。這些事情,放在焦山的那塊魏法師碑上都刻著呢!能有假嗎?!」

    楊之江一聽,就連忙嗆到:

    「舅舅,你說得…嘿嘿嘿…有點不靠譜。雖然我沒有看過那塊石碑,但一聽這碑的名字,叫魏法師碑,就知道是一塊紀念姓魏的和尚所刻的碑,魏徵又是什麼人啊,人家是宰相,根本就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完全是張冠李戴,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

    楊之江舅舅聽外甥這麼一說,似乎也感到有點道理,但沉默了片刻,還是固執地辯解到:

    「個個都在說,那碑上有時間有人名,就是唐朝的魏徵,你說不是宰相魏徵能會是誰?我問你,誰有這麼大的牛皮,能得到唐太宗親自召見?!」

    范清婉聽他們舅甥倆在互懟,不敢插話,畢竟自己沒有看過那塊碑,並不知道上面到底是怎麼寫的,故而假裝漠不關心、無動於衷,而站在一旁的吳教授,卻有點不一樣了,他心中又想起「唐太宗將茅山陶弘景的朱陽館改為華陽觀」之事,並且想起他曾看過那塊魏法師碑。雖然沒有認真研讀其中的碑文,但確實如楊之江舅舅所講,碑上有具體的時間和人名。他還依稀記得,碑記中確實提到一個姓魏的法師,俗名叫魏降,字道崇,曾被唐太宗親自召見,後來被派到茅山,最後又被派到這裡,當時這個道觀並不叫華陽觀,而叫仁靜觀。從時間上看,這個魏姓法師生活的年代,確實與宰相魏徵都屬於唐太宗時期,並且兩人的籍貫也一樣,都是山東濟寧兗州府人。此時,他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個疑問「唐太宗遠在長安,為何要派魏法師先去茅山,再到眼前的這華陽觀呢?其目的是什麼?」。

    一行人一邊參觀,一邊用手機拍照留影,而高小雙總是趁范清婉不注意時,偷偷將她與楊之江拍到一起。

    午飯過後,范清婉本想與眾人一起到楊之江老家華山村去看看,主要是因為吳教授早上提到的「華山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雛形」這一神奇的古老傳說,但沒想到,吳教授下午卻要去鎮江焦山參加瘞鶴銘水下考古打撈會議,而高小雙收到處里傳過來的消息,稱那「卜賣客」在網上又有新的動作,望能儘快回南京,無奈之下,只好遺憾地開車去了鎮江。楊之江並沒有隨行,因為家中此前已作安排,準備迎接范清婉的到來,但沒想到有了變故,故而只好先回家處理一下。

    當范清婉開車將吳教授送到目的地,準備與小雙一起回南京時,這時,接到了楊之江的電話,希望她能在鎮江暫住一晚,明天一早,來鎮江與她會合,一起去焦山看那塊《魏法師碑》。她猶豫了一下,想起剛才吳教授在車上也表達了這一意思,再加之自己確實想親眼看一下那塊碑刻,於是決定讓高小雙先回,高小雙聞言後,頓時詭異地笑了笑,對她作了一個鬼臉。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四十三章 華陽道觀  
相關:    天道天驕  靈域  奧術神座  校花的貼身高手  不滅武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失落的帝符第四十三章 華陽道觀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失落的帝符"
360搜"失落的帝符"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2s 3.72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