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處公寓內。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萊曼躺在床上,把身子大大的舒展開,沒蓋被子,強閉上眼睛逼迫自己睡覺。
可不知為何,腦袋裡亂亂的,怎麼也睡不著。
他嘆息一聲,從床上扒拉條褲子穿上,然後赤裸著上半身,沒穿鞋子就在屋子裡溜達起來。
透過窗戶往外看去,路邊的路燈還在照常的工作著,柔和的燈光洋洋灑灑的鋪滿周圍這一圈,把屋外的空地照得半明半暗。
轉悠了幾圈還是沒感覺到睡意,萊曼乾脆跑到書房繼續完成自己的新劇本大綱。其實,他現在心中有兩個方案,第一個自然還是小成本製作,畢竟分潤之後的收益也只夠支持他完成類似的項目;第二個就又是融資拍攝的方式了,歐羅巴影業鑑於《活埋》上映後的良好情況,還專程跟他說過之類的事情,萊曼想了想,覺得也還行。
像原來那樣把所有身家砸在一部電影的製作上面,那種無比冒險的行為,只有一次就好了,也不說其他,他自己今後的生活,同樣也需要用到錢。能過好日子,為什麼還要強逼著自己吃糠咽菜。萊曼不是受虐狂,不想再重複苦果。
他攤開稿紙,拿起鉛筆,開始順著思路往下寫第二個方案的故事。
場景5宿舍,近景聚光。
人物主角。
年輕學生摘下燈泡,運用自己所學的高中物理,作了一個簡單的電學道具,他把導線纏繞在一根金屬上,順著縫隙伸出了門外。
然後,想要撒尿示威的學校學長就被電流痛擊了自己的那個部位
是的,他準備拍的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蘭徹的剛入學大學生對抗印度腐朽教育制度的劇情長片。
帝國工業大學是印度綜合實力最高的一所學校,新入校的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他公然質疑院長的教學理念,用特立獨行來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總之,他是一個老師眼中的刺頭。
像是大學裡的生活總是和學習、考試,周而復始輪番著上演。而蘭徹的成績就很好,總是名列前茅,而且對機械應用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愛和痴迷。他的兩位室友,法罕和拉加。前一位其實是不想讀工業設計專業的,他更想成為一名野外攝影師,但家人的不理解與勸導讓他走上了這條路;而拉加呢,家庭十分的貧苦,他的家人希望他能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來貼補家用,於是也走進了工業設計的學院。
在與蘭徹一起的日子,他倆干出了很多有違他們從前生活教條的事來,直到,他們倆個發現,再這樣下去,他們很可能畢不了業。人的頭腦天賦是有差距的,恰巧他們的好朋友蘭徹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他每天沒花特別多的心思學習,卻總是在考試中拿到高分,迷茫之下,他們選擇與蘭徹斷交
和《活埋》的人物、場景單一不同,這次,萊曼想要拍攝大場面,一個學院的大幅度空間跨越來充作電影拍攝的背景。
故事設計上,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新意,不過是把視角放到了印度的教學制度上。
自從上次看過那部《季風婚宴》之後,他心裡就一直覺得想要做點什麼。
挑選這個故事,也是為了對焦印度的一些社會情況。
教育問題嗎,全世界都很關注。
又有誰不想讓自己的子女通過教育這條路成材呢。
所以,他的新片就準備拍攝這樣一個故事。
一部名為《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電影。
名字聽起來有點挫,但沒辦法,萊曼也想不出什麼比較更符合故事情節的劇名出來了,就按前世那部走吧。
同第一部自己製作的電影一樣,這部《三傻大鬧寶萊塢》,萊曼也打算提煉一些前世之作的內核元素,故事塑造上會加以創新和改編。
這是他的作品,影片價值自然不會像前作一樣那麼的美化印度的教育制度,比如假冒讀書還順利畢業,還拿到了院長那支象徵著榮譽的「太空筆」。這種設計觀念別說是在印度了,就連一向自由民主的美國學校都不可能發生。
跳出地區的局限性,萊曼很乾脆的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個故事。
因此,在整體的觀感上,這部電影的基調雖然也有歡樂,但更多的卻是一種悲涼。
死板的教育教條壓抑著每一位學員的天性,逼迫著他們賣力的學習、考試、聽話,否則就畢不了業。
那一張小小的證書關乎著所有學生的嚮往與無奈。
至於這樣子大幅度的改編會不會失敗,是不是太冒險?可話又說回來,哪部電影在拍攝之初,不是在豪賭呢。
賭觀眾會接受,賭市場會看好,賭院線發行會順利
任何一部電影在拍攝之前,都沒辦法真正的預測會不會成功,能不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哪怕就讓前世那個印度導演拉庫馬-希拉尼來執導《三傻大鬧寶萊塢》,在這個時間點,也不可能完全複製前世的一切。
燈光的設計、鏡頭的運用、導演的拍攝理念、人物的銜接乃至後期的剪輯、配樂、音效等等,一絲的改變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成片。
世界上從來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更何況,他拍攝的這部電影是主打全球市場的,又不單單只靠印度地區貢獻票房。
而且原作接近三個小時的成片實在是他難以去重複的地方,別的不說,他這樣拍出來,院線絕對不會提供什麼好的場次或者更多的銀幕數拿來放映。
在商人的世界裡,利潤才是衡量價值的一切。別人的一部電影放映兩遍了,你才放一遍,就算上座率高,院線也絕對會選擇前一種影片優先排片。
且原作劇情上面矯情之處有很多,情節上也有些拖沓,男主角在影片裡面大段大段的直白說教,完全可以刪減一些。
至於反面人物院長的塑造上面也有些呆板,他教學那麼多年,認知絕對是定性的,遵守教育體系的他,哪會那麼容易被說服,至於電影裡面用來徹底打破院長觀念的女兒那條線,更是拖累了影片整體的節奏,萊曼直接把這條支線給放棄了。
他想要講的是一個印度教育體系下的腐朽與扼殺學生的天性,而不是側重點在於蘭徹的曖昧故事與院長的幡然醒悟。
理清了改編思路,萊曼寫大綱的速度很快,一個個角色的塑造開始浮現
象徵著舊時代教條教規的院長,他面容永遠嚴肅,固執的認為只有成績才是衡量一個學生所擁有價值的標準;
象徵著新時代教育新思想的蘭徹,他天性樂觀,總是能影響身邊的人或事,並不把院長的成績論放在眼裡,反而鼓勵周邊的室友試著堅持自己的理想。
也是這種完全的對立,決定了這部電影所有的矛盾衝突和劇情節奏。
思想的對撞所引發的一系列事情,才是主線,至於其餘的用來點綴的支線,那些與主線無關的,統統都被去掉。
原導演運用的插敘手法,從十年前的約定入手劇情的方式自然也不能採用,支線都沒了,約定自然也是個笑話。
萊曼想的很簡單,用最直白的平鋪直敘來刻畫印度大學的真實生活,那種高壓的狀態下,每個學生被壓抑著的天性才是他想要透過電影所講述的東西。
他從沒想過機械的照搬電影,他是個導演,有自己的思想,他想要講述的故事也自然不會相同。
就算是有前作的成功先例,也不能完全照抄。他有自己的拍攝理念。
況且照搬從來都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就像某些導演拍攝的電影從來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所剪輯的那樣,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變化,一成不變才是最要命的。
就比如黑人政治是後面好萊塢創作最主流的方向,黑命貴也成了人們最喜歡調促的點,但如果現在就掏出來一部完全由黑人主導的電影,在這個時間點,放在美國的大環境中的話,你還覺得依然能夠成功嗎,依然有很多觀眾認同嗎?
答案是個問號。天時地利人和,電影也講究這些,不同的環境下會塑造不同的電影。同性戀能被人接受不也是在新世紀之後才慢慢成為主流感官的嗎,誰能想到這些會成為人們口中很正常的詞彙呢。
所以說,盲目的照抄並不是絕對的正確。
而且電影這東西,如果全都是複製粘貼的話,那也就失去了它最該擁有的魅力,那種沉浸在導演為觀眾刻畫的世界裡的美妙感受,才是這種光影藝術最需要的。
藝術創作本就需要創造者思想精神的澆灌,才能真正的成型,才能享受到甘甜。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在這間不大的書房裡,在柔和的光線支撐下,一位男人手握著鉛筆塑造著自己關於印度教育的看法,關於一個學院的故事。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73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