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不孝生死繞 三國官名今日解

    測試廣告1;;;;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筆硯閣 m.biyange.net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當年就讀高中,學校開設英語課。老師姓吳,為區別同校另一個吳姓年輕老師,我們叫他大吳老師。四十餘年過去,大多數英語單詞還給了大吳老師,但仍記得他說"地名與人名,以發音為準。比如北京,英語也是''北京''"。為這事,我曾問他:"中國也是地名,為何英語卻發音為''搶孩吶''呢?"

    ;;;近年研究三國歷史,時常翻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就是涉及官職之類名稱,反而比其他文言文要好懂得多,比如"主簿"、"別駕"、"舉孝廉"、"舉茂才"、"中郎將"、"刺史"、"太守"、"侍中"、"太尉"、"騎都尉"等,為了幫助讀者弄懂這些官名相當於時下何職,現擇常用官名解構之。

    ;;;主簿,是古代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相當於時下領導的秘書,不過古代主簿可以參於機要事務,故又與時下的辦公室主任相當。

    ;;;功曹,又稱功曹史。秦代設此官職,主要為郡守、縣令的佐吏,有點類似主簿,但又比主簿高級一些,很像時下的廳長、縣長、局長助理。東漢時期,各州必設功曹。

    ;;;刺史,亦稱刺使,等同"州牧"。《三國演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官職,當推"刺史"和"州牧"。這兩個官名,相當於時下的省或地市的一把手。不過時下有30多個省、直轄市,而東漢未年則只有十二個州和一個特別直轄區。需要說明的是,十二個州的區域大小,十分懸殊。比如劉備後來所占的益州,其轄境之大,等同曹魏的面積、東吳的面積,這也就是三國鼎立之說的由來。州下設郡,郡的一把手叫"郡守";郡下設縣,縣的一把手叫"縣令"。

    ;;;"刺史"或"州牧",雖為一地首腦,卻並非篤定的"土皇帝"。前面說了,州的下面是郡,但刺史與郡守的年薪相同,均為兩千石,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兩者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

    ;;;別駕,州刺史的貼身佐吏,與郡守、縣令的功曹類似,相同於時下的助理一職。但別駕待遇明顯高於功曹,主要體現在出行上,可與"刺史"分車而行。

    ;;;舉孝廉,不是官名,是個榮譽名,類似時下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但被"舉孝廉"者,多為入仕為官的候補人選。如果說"舉孝廉"是郡政府的事,那麼"舉茂才"就是州政府的事。舉茂才,原本稱為"舉秀才",東漢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改作舉茂才。"舉茂才"與"舉孝廉"一樣,重在榮譽。

    ;;;"舉茂才"十分稀少,有個歷史數據可予佐證:光武帝劉秀在其執政十二年後,作過一次統計,全國共出了20個"舉茂才"一一平均一年不到兩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漢代位高權重的名臣中,多系"舉茂才"。從中可見,人品的重要性。

    ;;;侍中,秦漢時期用途較廣的一個官名,類似時下黨政高級主職官員的秘書、屬下辦公隨員、組織部門職員。古代皇帝如若需要向各地臨時遣派官員,就從這些人員中挑選。"侍中"這類人,明面上看官職不大,但由於是"領導身邊的人",因此"後勁"很大。魏晉之後,"侍中"多作備用重臣使用。

    ;;;太守一職,源於秦朝,盛於漢朝,屬郡守主職的尊稱,類似時下某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明朝與清朝,將地級市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知府。

    ;;;黃門令,古代掌管後勤的官職之稱。"黃色"向來代表高貴,那句"黃袍加身"成語,就是"稱帝"的意思。顧名思義,"黃門令"的權限也是不低。此職首現於西漢時期,主要由宦官充任,具體負責宮中"乘輿狗馬倡優鼓吹"等事,譯成白話文,就是負責"交通出行、吹拉彈唱、寵物飼養、宣傳演出"等,通俗一點講,類似大戶人家那個掌管吃喝拉撒睡的"管家",只是這個管家,系皇帝欽定的"管家"。

    ;;;京兆尹之職,重點在於"京"字,也就是說,這個官職相當於時下的首都市長。與京兆尹並列的官職,還有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皆屬負責治理京畿地區治安的官員。

    ;;;中郎將,始置於秦漢,負責皇帝的侍衛,類似時下衛戍部隊的團、師長。但令人費解的是,董卓曾任文人蔡邕為中郎將,因此這職務好像又與衛戍無關。

    ;;;大將軍為眾多武將中的最高封號,類似時下海陸空三軍司令或國防部長。因其位置重要,東漢以來多由貴戚充任,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靈帝劉宏的妻兄。大將軍名號多樣,前綴"建威、驃騎、中軍、鎮東、撫軍"等,這類大將軍,類似時下的大軍區司令,其軍事實權多數位於三公之上,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姜維、東吳的諸葛恪等,皆屬此類大將軍。

    ;;;大司馬,其實就是太尉。此稱首現於漢武帝劉徹時期。劉徹登基後,廢太尉一職,改稱大司馬。光武帝劉秀上台後,將大司馬復稱太尉。太尉類似時下的軍委,具體掌管軍政和軍事行動。東漢時期將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司徒主要負責土地種植教化工作,司空主要負責水利基礎建設工作。

    ;;;丞相,萌於戰國時期,為一人之下,百官之上之職。東漢一直不設丞相,三國赤壁之戰後,曹操為體現自身權威,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秉承君皇的旨意,處理國家事務。也有人將"丞相"喚作"相國",但意思一樣。

    ;;;騎都尉屬於中央武官,由朝廷直接委任,類似時下的少將或廳官,不過後來地方軍閥也擅任此職。基於騎都尉帶有"奉詔討伐"之意,故在三國時期,領受這個職務的人員為數不少,我們所熟悉的曹操、公孫瓚、丁原、沮授、張邈、夏侯淵、虞翻等等,都當過騎都尉。

    ;;;限於篇幅,不再贅言。試以一首打油詩結束本文:城頭變幻大王旗,官吏猶如過江鯽。糞土當年萬戶侯,榮辱不敵一枚棋。

    ;;;測試廣告2



三國官名今日解  
相關:    我有十萬億舔狗金  九域凡仙  從聊齋開始做狐仙  豪門梟士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孝與不孝生死繞三國官名今日解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孝與不孝生死繞"
360搜"孝與不孝生死繞"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15s 3.75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