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文化璀璨,科技先進,富甲天下的封建王朝,其國民生產總值占到當時全世界百分之七十,太有錢了。寇準等清流名相在朝會上抱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奢靡成風,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連拉板車的腳力,扛活的苦力都穿絲襪幹活,一點不愛惜。勤儉持家,奢靡敗家,盛極而衰,屢見不鮮。
一個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熱愛生命。一個人越窮困,越不怕死。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會比吃飽了的人狠。一個為了吃飽穿暖而奮鬥的人會比衣食無憂的人做戰勇猛。宋人太文明了,過慣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偏安江南後,工商業更加繁榮發達,民眾富裕,不願打仗,不願北伐。
朝中主戰派,積極支持北伐,收復舊河山的文臣武將,沒一個有好下場,要不是冤獄絞殺,就是罷權削職憂鬱而終,悲劇的是他們甚至不能代表當時的主流民意。
李綱,宗澤,岳飛,韓世忠,辛棄疾等人代表的是當時少數宋人的利益,他們代表的是那些家園淪喪,流亡難民渴望回家的意志,率領的軍隊是難民改編的民軍。北地一呼,應者雲集,一旦南歸,一切都結束了。
宋太祖開國立訓,不以言入罪,不妄殺大臣,文恬武嬉。有宋一朝政治氣候寬鬆,看不順眼的文官武將,朝中傾軋的失敗者多半是發配流放。昏君趙構一生只開過三次殺戒,就敢把戰功赫赫的岳飛殺了,朝中大臣除了同袍韓世忠無人敢為岳飛說話。
韓世忠曾厲聲質問秦儈:「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趙構統治集團敢冒天人之怒把岳飛殺了,他們自持把握了當時多數民意,主和派勢力之強大,不僅在朝堂,從上到下,民風奢靡,偏安江南,安逸享樂,不思進取,比比皆是。宋孝宗趙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孫,南宋中興之君,撥亂反正,為岳飛平反正名,又將秦檜時期製造的冤假錯案,全部予以昭雪,重新啟用主戰派將領,積極北伐。但每次北伐軍只要略受小挫,不光是滿朝文武,很多偏安百姓也是吵著鬧著要罷兵。幾個主戰將領相繼病逝後,孝宗趙昚也漸漸倦政消沉了,不提北伐了,為政求穩,漸趨保守……
有史為鑑,林峰只招募主戰志士,招募難民,保持隊伍的純潔性,先進性,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心,提倡節儉,嚴禁奢靡,除了在吃的方面略微講究一點,其餘諸般皆不講究。
南宋科技先進,至少領先世界五百年,煉鐵高爐,水力紡織機都是歐洲工業革命時期才誕生的技術,北宋就有了。鋼鐵產業非常發達,僅華北地區的鋼鐵產量就比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高出兩倍。
林峰用不著插手,鐘不欺也能自行招募工匠完成煉鐵高爐的修建。但是林峰執意要插這個手,要節能減排,利用超前的理念在現有的已經比較成熟的高爐煉鐵工藝上進行改良,把製造成本大幅度削減下來。
煉鐵高爐在江邊已經造好了,但是林峰不許下料點火,一定要等著自己來。
江邊這個煉鐵高爐不大,高約兩丈,爐底闊六公尺,在林峰眼裡這是一座微型高爐,也是南宋民間常用的小高爐,內襯就是用紅磚砌成,外糊粘土換成了水泥,比較結實耐用。
高爐坐落在江邊一個經人工修整的絕壁斷崖處,三丈以下既是滾滾江水,向東流去,崖處安置一根長杆水輪,江水自流帶動水輪旋轉,連杆上端安置偏心輪聯動一台往復式風箱鼓風機,可以經過數條風道給高爐內部送風。高爐還安置了兩台人工驅動的備用風箱,在水輪機檢修時可以使用。高爐一旦啟動數年內都不停止生產的,手動的備用設施是必須的。
水輪送風在南宋工匠眼裡也算不的什麼先進技術。林峰要做的是送風預熱,這才是領先當世六百年的技術。冷風進入高爐,雖然補充了煉鐵必須的氧氣,但是降低了爐溫,為了補充爐溫,必然耗能耗時,煉造成本居高不下,鐵很貴,鋼更貴。
林峰改造了風道,讓風道先通過預熱爐後進入連鐵高爐,這一改造生產成本降低數倍,生產效率則提高數倍。這一台改造後的小高爐可比同類高爐大出三倍產能。林峰尚不滿意,要再將煉鐵技術向前推進兩百年,直接進入環保時代。高爐煉鐵在後世經久不衰,雖然個大了,但是基礎工藝流程與宋朝時期基本上是相同的。最為先進的改良,就是高爐煤氣的應用,從爐頂排出的煤氣,經除塵後,可作為熱風爐、加熱爐、焦爐、鍋爐等的燃料。高爐煤氣的應用可減少冶煉過程中近一半的能源消耗。
林峰不僅僅是要造鋼煉鐵,而且是要造廉價的鋼鐵,跑步進入大鋼鐵時代。
林峰指導工匠在高爐頂部加料倉蓋,旁邊用水泥弧磚懸空砌出煤氣煙道,使高爐成為一個封閉柱體,煤氣煙道經數道簡易過濾網,通向預熱爐的燃氣噴口,經過燃燒後從預熱爐的煙囪排放出去,這樣排出的廢氣就比較乾淨了,不是那麼的污染空氣了。當然在後世僅經過如此簡易處理的高爐廢氣還遠遠達不到直排大氣的標準,但在南宋朝那實在是太超前了,太節能太環保了。
高爐改造完畢後,林峰下令匠工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石灰石,關閉料倉蓋,點火,煤氣通過預熱爐,再次點火,從爐子下部沿爐周的風口吹入預熱的空氣,爐內溫度上升到1300度以上,鐵礦石慢慢融化,炭氧化還原出的鐵水逐漸往下滴,匯聚爐底,煉出的鐵水從鐵口放出。
高爐煉出的鐵水是含碳量高,雜質多的生鐵,但是已經可以用來鑄造大型鐵件,比如鐵錨,鐵犁,啞鈴之類的笨重東西。於是在出鐵口處接一條溝槽,平時封閉,如有需要就打開,燒紅的鐵水直接注入模具,澆鑄大型鐵件。
第一鍋鐵水鑄成鐵板,給鐵匠師傅們先驗驗貨,是好鐵,下一鍋開始鑄犁,春耕拓荒等著用,不必另花錢買了。
匠頭齊茂盛很高興,確是上等好鐵。南宋已有用石炭煉鐵,缺點是生鐵含硫量高,品質低劣,使用焦炭煉鐵,則煉出的生鐵含硫量低,品質遠超出直接用石炭煉鐵。高爐稍微改造了一下,比常規出鐵速度快了數倍,製造成本低廉,高效節能,品質一流。
高爐旁邊修建了一座炒鐵爐,外形有點像口湯鍋,鐵水可從高爐直接流入炒鍋內,下部石炭隔離加熱,跟熬湯似的,人工用熟鐵棍不時來回攪動鍋里的鐵水,謂之炒鐵。空氣將鐵水中的炭氧化,就煉成熟鐵了,熟鐵柔軟,可鍛性強,易加工,可以鍛造各種農具,工具,兵器。鍛造過程中還需要配合使用鍛打,滲碳,淬火,回火等工藝手段,才能達到理想的質量。
為了減輕鐵匠的勞動強度,提高鍛造生產力,沿江邊修建了5台鍛爐,一字排開,每台鍛爐配一台水力鍛錘,鍛錘下是厚鐵砧,實木墩,混凝土基座,多層複合受力結構,可承受鍛錘的衝擊力。2個大鍛錘重百斤,用於粗加工,3個小鍛錘重五十斤,用於細加工。若要更細緻的加工還是要靠鐵匠們一錘一錘敲了。
生鐵、熟鐵都有了,準備要煉鋼了,林峰精通兩種煉鋼術,第一種平爐法,第二種轉爐法,第一種需要噴燃油烈火煉鋼,第二種需要噴純氧,爐子還要轉,都搞不成。
號稱土法煉鋼第一術的坩鍋法,林峰不會,據說在後世五六十年代大煉鋼鐵時,很多土項目,就是上的坩鍋法,結果都不了了之了,其中不乏專家學者,高級知識份子按圖索驥,反覆實驗坩鍋法都失敗了。林峰讀中學時一個年紀大的化學高級教師,也曾年少輕狂,日夜蹲著操場上苦心鑽研坩鍋煉鋼法,要煉鋼強國啊,終於取得小成時,還來不及高興,大煉鋼鐵活動結束了。
坩鍋法或許適合品質穩定的富鐵礦,千百次實驗後成功,對於品質不穩定的貧鐵礦,其神秘配方永遠都在實驗摸索中……
而中國大地上,大都是低品質的貧鐵礦。
在這個朝代能選擇的煉鋼術有三種,百鍊鋼,炒鋼法,灌鋼法。
百鍊鋼品質高,費工時,產量低,成本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不足以規模生產。
炒鋼法成本低,也能量產,但是工藝複雜,不容易掌握,產品質量不穩定,炒成什麼賣什麼,經常出十份熟鐵,一份鋼,也不可取。
灌鋼法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上了最不起的成就,從東漢末一種用到清末,歷經三次重大技術改良,冶煉時間短,成鋼率高,品質高,簡易操作,容易掌握,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的煉鋼技術都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灌鋼法是生鐵,熟鐵合煉,也是一種古老的滲炭鋼,用生鐵作為滲炭劑,灌鋼法雖然在後世沒落了,但滲炭鋼並沒有沒落,而是作為特種鋼材繼續延續,在許多關鍵領域起到關鍵性作用,作為標準勻質鋼的補充,只是用各種新型滲炭劑取代了生鐵。
林峰不相信失傳絕學,只相信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能夠延續發展數千年,並不斷推廣革新的技術就是好技術。林峰相信灌鋼法就是中世紀條件下最先進,最實用的煉鋼術。直到十七世紀,世界主流煉鋼術就是灌鋼法。
據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先生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也是最早詳細介紹灌鋼法的文字敘述,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
沈括先生的麵筋論,簡而言之灌鋼不是鋼,而是偽鋼,誤了不少後世書生,對國之精粹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實乃有誤。
北宋時代的灌鋼術不夠完善,有滲碳不完全的毛病,因重力造成的成品上下含碳量不一致。終極解決辦法是經三次改良後的灌鋼法,亦稱蘇鋼法,其工藝過程是:先把熟鐵料放到爐里加熱,後把生鐵的一端斜放到爐口裡加熱。當爐溫達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時,爐里生鐵不斷熔滴,待熟鐵料軟化後,便用鉗子鉗住生鐵塊,使鐵水均勻地澆淋到熟鐵上。蘇鋼法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煉鋼方法。它最絕妙的好處是恰好利用了重力,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只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不同含碳量的優質鋼材。
林峰選擇第三代灌鋼術,蘇鋼法,亦稱為滴鋼法,緊挨著炒鐵爐,再建一座滴鋼爐,熟鐵水流入坩鍋內,待其冷卻至半凝固狀時,熔滴生鐵水,滲碳成鋼。待其完全冷卻後,砸坩鍋取出鋼錠。
蘇鋼法控制生鐵水滴入的多少,即為生產出高碳鋼,中炭鋼,低炭鋼。
高碳鋼又成為工具鋼,硬度高,不易鍛造,常用於製作金屬加工的鑽頭,切削刀具。
低碳鋼又稱為軟鋼,易鍛造,易切削,通常用於製造鏈條,螺栓,軸等零件。
中碳鋼既有韌性,也有硬度,經淬火、回火處理後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是應用最廣泛的鋼材。
林峰此刻只需要中炭鋼足以。
高爐,炒鐵爐,水力鍛錘,滴鋼爐,宿舍相繼建起來了,外面砌了院牆,設了門禁,閒人免進,給匠工們講解保密條例。
蒙古人的可怕在於它不只擁有原始遊牧民族野蠻強悍的戰鬥力,而且還擁有文明民族先進高超的技術。蒙古人每攻打下一座城市,唯一留下的一種人,是這座城市的匠人……
林峰把鋼鐵場交給匠頭齊茂盛管理,同時交給他一個使命,若是大龍口淪陷,他的首要職責就是關閉煤氣管道,引爆高爐,將大龍口鋼鐵場炸為平地。
齊茂盛:「大人放心,如若真有這一天,老漢一定不辱使命,這些年走累了,這裡就是老漢最後的家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1s 3.6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