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七年初夏,大明皇帝朱由檢親率水師十二萬人,號稱三十萬,由山東芝罘港出發,劈波斬浪向日·本九州島進發。
此時東南季風盛行,飛剪船乘風而行,貼著海面急速前進,九州島仿佛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它在迷霧之中,可望而不可即。
攻占倭國,不僅能徹底解決大明銅錢緊張的問題,還能為各地廠礦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至於倭國的女子,當然也可以為大明所用,解決北方日益嚴重的婚姻供需不平衡問題。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明軍戰勝幕府及各藩軍隊,完全控制島國,這在工業革命前,還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確實有很大壓力。
三個月前,在紫禁城,崇禎皇帝和他的智囊們進行反覆推演,又聽從幾位歐洲海洋專家的建議,將大軍出海日期放在5月下旬至六月中旬,這個時間窗口內,日本海風浪較小,且倭國水稻剛播種不久,正是倭國青黃不接的時候,大軍登陸之後,將採取跳島戰術,先圍困九州,然後是長崎,大阪,最後才是都城江戶。
依照崇禎皇帝的計劃,倭國罪孽深重,最好是被全部餓死,死了的倭人才是好的倭人。
幾位大臣對皇上的作戰計劃頗有不滿,十二萬人勞師遠征,還要長期圍困,這簡直就是犯了兵家之大忌,一旦戰局有變,倭人乘勢反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且更要命的是,此時東南未平,鄭芝龍和他兒子鄭成功還在澎湖、金門蠢蠢欲動,若是大軍不能及時返回,這些海盜恐怕又要襲擾東南沿海,搞不好鄭氏大軍兵臨南京的大戲就要提前上演了。
儘管困難重重,儘管看起來匪夷所思,朱由檢還是執意堅持他的作戰計劃,困死日·本,不知道皇上到底在想什麼。
或許崇禎皇帝此時已經進化到不需要吃糧食,所以對飢餓失去了概念,當然,沒有人敢懷疑皇上的決策能力。
所以沒有人表示反對,因為敢於反對朱由檢的人,都已經在前幾年被送進鎮撫司病毒地下室了。
朱由檢的對日作戰計劃雖然很是冒險,然而執行起來也並非一無是處。
所有一切都要等到登陸倭國之後才能知道,現在說什麼都顯得太早。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蒙古人當年犯過的錯誤,朱由檢不會再犯。
當年忽必烈縱橫亞歐大陸,所向披靡,從東海一直打到歐洲多瑙河,最後卻在東征日·本時卻栽了跟頭。
蒙古人被朝鮮人和宋人坑害,將出海時間時間選在颱風盛行的秋季,結果兩次東征都遇上了颱風,朝鮮人負責建造的平底艦船根本不能抵禦狂風驟雨的侵襲,元軍在丟失大量物資補給後,損失過半,殘餘的士兵匆忙登陸,在日·本武士優勢兵力攻擊下,最終全軍覆滅。
這多少成為歷史的一大遺憾,否則以忽必烈的性格,肯定會在倭國設置一個東部行省,這樣以來,後人就可以說倭國也是華夏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五月二十八日,艦隊終於抵達九州鹿兒島,朱由檢登高遠眺,在他身後,數百艘戰艦如高大的城牆,將這座島嶼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中。
和往常不同,崇禎皇帝沒有派遣使者上岸傳遞消息,甚至沒有給倭人投降的機會,五月二十九日清晨,三百艘戰艦分作兩隊,一百艘戰艦北上切斷九州與外界的聯繫,阻止可能發生的救援行動,剩餘的兩百艘戰艦一字排開,直接對大名居住的府邸進行轟擊。
九州島幾個城池很快陷入一片火海,朱由檢沒有下令士兵登陸,而是讓炮手繼續進行炮火準備。
「炮火準備」了足足一個時辰後,距離海面最近的一座城池已經被鐵彈打成了一片廢墟,遍地的瓦礫中間,幾個倖免於難得浪人失魂落魄望著海面上的艦船發呆。
出乎所有人預料,得知明軍大軍而來,九州島的藩鎮竟然沒有做任何抵抗,徑直奔向京師,也就是江戶城,向幕府將軍求救去了。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56s 3.64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