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總兵楊國柱,高永明,蘇定這些人,帶著何玄向松山城的西邊走去。
楊國柱苦笑著:「我聽蘇定說過,你的嘴比較沖,沒有想到這麼沖,這下子可是把寧遠總兵吳三桂給得罪了,小心他以後暗中出招對付你。這人的性子,可是有些小氣。」
「吳三桂要對付我?就憑他?他有什麼招數能對付我。」何玄有些不屑的說道。
楊國柱聽得一怔,接著苦笑:「也對,我忘了你是天下第一的何神將。吳三桂他再有什麼招式,也拿你這樣的人沒有辦法。對了,今日正好是我輪值守著西城牆的時候,你也跟著我去西城牆看看。你可是我手下的將,萬一清軍攻來,你也能出一份力。」
他解釋了一通,何玄才明白現在松山城是怎麼布防的。
松山城,共有四面城牆。
無論哪一面,都可能遭受到滿清的襲擊。
所以,松山城的城防是這樣輪守的。
松山城中,一共有八大總兵,分別是大同總兵王朴、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
而就由著大同總兵王朴,宣府總兵楊國柱兩人,守著西城牆。單數日是大同總兵王朴的兵來守,而雙數日則是宣府總兵楊國柱的兵來守。
密雲總兵唐通和薊府總兵白廣恩這兩人,守著東城牆。單數日由著密雲總兵唐通來守。雙數日則由著薊府總兵白廣恩來守著這城牆。
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兩人,守著南城牆。單數日由著曹變蛟來守,而雙數日,則由著山海關總兵馬科來守。
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和寧遠總兵吳三桂兩人,守著北城牆。單數日由著王廷臣手下的兵來守,雙數日則由著寧遠總兵吳三桂手下的兵馬來守。
而這一天,正是雙數日。
「殺韃子的事,我很有興趣。責無旁貸。」何玄說道。
接下來,楊國柱,高永明,蘇定,以及何玄諸人,上了西城牆。松山城雖然只是小城,但終究也是真正的城池,其城牆頗厚,遠不是青山軍堡的城牆可以比的。城牆高就有六米左右的高度。
楊國柱扶著城牆的磚石,感慨著說道:「這一次松山城當中,屯積了我們大明國,最後的精銳了,如果這一戰再敗的話,真的不堪設想。」
楊國柱確實是一個氣概激昂的人物,他在原來的歷史當中,在松山錦州這一戰戰敗之後,清軍以高官厚祿勸降,楊國柱死戰不降直至中箭身亡。他是真的愛國,所以感覺肩上的壓力相當的大。
「總兵多慮了,現在我們有足足的十三萬人馬,再有洪督師的精妙指揮。更有何神將的相助,相信定可以戰勝清軍。」高永明在一旁說道,他此時也頗多感觸,他記得第一次見何玄的時候,何玄還是一個小小的官員,好像只是百戶吧,轉眼之間卻已經是從三品的指揮同知,而且有天下第一神將之稱。
現在何玄在明軍中的地位,絕對不在他這個三品指揮使之下。
「希望能戰勝滿清。」楊國柱說道。
……
正在此時,突然見得了遠方,密密麻麻的清軍,向著這邊靠齊。
清軍又要攻城了。
楊國柱面色也不由的一變:「滿清又攻城了,大家準備。」
只見遠方的清軍,推著一些大炮,直接的來到了離松山城的城牆大約一里遠的地方就停住了,似乎在調試炮的樣子。
何玄也不由的唇角一抽,大炮?自己來到這個世界這麼久,好像沒有見過這種。但是想想也瞭然了,到了明末的時候,火器本來就出現了。但是由於熱兵器的威力並不算太足,成本太高,炸膛太多之類的原因,所以形成了冷兵器與熱兵器並行的時代。
小股的清軍,鐵定是冷兵器。比如自己第一次對抗清軍的十幾人,第二次的三百人一牛錄,都是如此。但是後面,對著濟爾哈朗的時候,濟爾哈朗本來就是滿清受排擠的親王,諸多旗主當中地位最低的,他的手下估計沒有什麼火器部隊吧。
而現在,面對著的是滿清的絕對主力,不對,是滿清的八,九成的兵力。
這種時候,火器出現了,到很正常。
特別是攻城的時候,原來的衝車要衝到跟前,要死不知多少人,自然不如火器的大炮方便。
這個時代的大炮,說白了就是放一個大鐵球,裡面放些火藥鐵片什麼的,真的打出去,炸中的地方,如果敵人密集的話,死個十來個人,傷個幾十個人是沒有問題的。當然,這樣的大炮用來轟城牆是最好。
而這個時代,大炮的射程,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八旗軍主力,渡遼河,攻打孤城寧遠。明廷派袁崇煥駐守該城,袁崇煥用「紅夷大炮」重創八旗軍,「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大明的紅夷大炮讓旗兵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也因之受傷,被迫撤軍,因傷重於當年八月死去。
這一段,就是典型的吹牛逼了。
這個時代的大炮,還想一炮所中,糜爛可數里?他以為他放的是原子彈。
查一查那時代的明代文人記錄,對於炮的射程,我們可以查到,號稱紅夷大炮的荷蘭火炮是明人所見到的威力最大的西洋火器。與佛朗機相比,其設計鑄造更趨精密,展示了更大威力。萬曆三十三年(1605 年),荷人出沒廣東,粵人謀與澳門葡人共拒敵人。明朝是從中荷實戰中逐漸認識了荷蘭火器。巨銃乃紅夷所恃長技,「長丈有咫,能毒人於二十里外」。
另外還有對西方火炮技術表示震驚的言論,如:荷蘭「大銃長二丈余,中虛如四尺車輪雲。發此可洞石城,震數十里」。(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卷5《和蘭》)紅夷大炮「一發十里,當之無不立碎,我雖有利刃,勿可與敵;雖有銳兵,勿可與戰」。(沈國元《兩朝從信錄》卷16)。
但是,大家也應當知道,古代的文人,對於數學方面,真的沒有什麼天賦。他們習慣性的隨手往數字裡面灌水,沒辦法,科舉這玩意從來不考數學,他們在這方面相當的白痴。
明代的大炮打十里,二十里,哈哈哈哈,真是搞笑。
二戰時代,各國75毫米野戰炮射程最大不過9km,也就是十八里。
按明代文人的記載,估計著明代的火炮可以和二戰一樣。
所以,這些數據看看就好,千萬別信。
下面這些資料,才可信一些。
而大炮的射程,1632年英國的「海上君王「號的艦炮資料。
首先是32磅及30磅加農炮。
根據記載「這些火炮的重量超過了5000磅,發射的彈丸如果用14°仰角可以發射到3000碼外」
然後是18磅炮,「一門填裝了5磅火藥的18磅炮可以在400碼的距離擊穿2英尺6英寸的橡木,即使在在1000碼的距離上仍然可以有效擊穿1英尺的松木板」。
所以這個時代,英軍最好的大炮,能打到一千碼,能有有效殺傷。一千碼就是九百米。
而研究過這段歷史的話,會發現當時的英軍在火器上,已經頗大的領先了明軍。
明軍也好,清軍也好,他們大炮的有效射程,不可能到達九百米。
看完西方的記載,來看看大明朝比較靠譜的人戚繼光的記載。
戚繼光於1560年寫成的《練兵實記》,是在薊州鎮訓練士兵時的經驗和實戰總結,戚家軍中裝備的佛郎機火炮的數量在中國最多,種類也最齊全。但戚繼光談及火炮的射程,僅有1-2里的說法。《練兵實記·佛郎機圖》中云:「此器最利,且便速無比,但其體重,不宜行軍,比無車營,只可邊牆守城用之。今有車營,非有重器,難以退虜衝突之勢。其造法,銅鐵不拘,惟以堅厚為主。每銃貴長七尺為妙,則子藥皆不必築矣,五尺為中,三尺則僅可耳,再短則不堪矣。……其放法,先以子銃酌大小用藥,……今制鐵凹心送一根,送子入口,內陷八分,子體仍圓,而出必利,可打一里有餘(明朝時1步=四尺=120厘米),人馬洞過。」
說白了,戚繼光當時,炮也就能打個一里左右。
戚繼光時代過了差不多八十年了,現在的炮的射程,也就七百米左右。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8s 3.71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