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台前幕後]
第44節(43)
43
義和團運動剛剛在山東興起,開展「滅洋仇教」的反帝鬥爭的時候,慈禧是主剿的。
她多次諭令地方督扶「實力剿捕,毋得養癰貽患。」由於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各國駐華公使在照會清政府強烈要求鎮壓義和團之後,又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在使館官員的指揮下,肆意抓捕、驅趕、槍殺甚至炮擊義和團及中國居民。
統治集團內部,以載漪、剛毅、徐桐為代表的頑固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抗擊列強。
而奕欣、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中央和地方官員,則主張痛剿義和團,避免列強的武裝侵略。
因為「外國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於心,對頑固派的意見非常欣賞。
同時,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決意宣戰。
就在這一天,八國聯軍已經攻占大沽口炮台了。
1898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對各國宣戰的詔書。但是,慈禧的決定,又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
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
並積極活動,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
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
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要認真布置戰守事宜,並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
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並於北玉河橋樹立木牌,牌上大書「欽奉懿旨,保護使館」。
又分别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國家元首,要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
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
但是,最終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
1898年8月14日,進入北京。
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在2000餘名兵勇的護衛下倉皇出逃。
令奕匡、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
把戰爭的責任全推到義和團身上,對義和團「痛加剿除」。
經過幾個月的反覆交涉,除了參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之外,又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擬定了議和大綱12條。
1898年12月22日,李鴻章從美國使館抄得一份材料,立即電告軍機處,轉呈慈禧。慈禧看到沒有將她列為禍首,也沒有要她歸政光緒,如獲大赦。
當天就電復奕匡、李鴻章,大綱12條,原則上照允。並發布上諭,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為了儘快地達成和議,全部接受列強提出的條件。
1901年9月7日,奕匡、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
慈禧太后是晚清統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
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
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
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為首的貴族、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從載垣、端華、肅順等8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手中奪取政權,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
但是,鞏固政權比奪取政權要困難得多。為了維持統治,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政敵的處理和清理獄訟。
北京政變後,載垣、端華、肅順被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擬罪名,照大逆律凌遲處死。慈禧將載垣、端華兩位親王改為賜令自盡。
端華之弟肅順改為斬立決。
其餘5人,原擬革職,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因為景壽是道光皇帝的女婿,奕欣的姐夫,慈禧對他的處分改為革職,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免其發遣。
除穆蔭照原擬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為革職,免其發遣。
查辦載垣、端華、肅順黨羽時,僅將尚書陳孚恩、侍郎劉琨、黃宗漢、成琦、太僕寺卿德克津泰、候補京堂富績6人革職。
後來,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陳孚恩親筆書信多封,並有曖昧不明之語。
於是,查抄陳孚恩的家產,並照刑部所擬罪名,將陳孚恩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但是,從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的賬目、書信,還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
如果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
為了表示自己「寬厚和平」,使這些官員放下包袱,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
原8位顧命贊襄政務王大臣,處死3人,處分5人;與其關係密切的處理了陳孚恩等6人,太監5人,共計19人。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咸豐帝讓載垣、端華、肅順等輔政正是怕同治帝年幼,引起慈禧篡政,擾亂祖規,毀國殃民。
據了解,慈禧是個心機歹毒支配慾極強的人,為一己私慾,攛掇慈安太后,奕忻奪權,殘殺肅順。
載垣、端華、肅順三個滿族人在文宗死前就當政,關係複雜牽涉過大,所以慈禧奪權後為了維護統治要將其殺死。
但為什麼賜死載垣、端華卻要處決肅順?
肅順是個心胸開廣,沒有種族偏見喜歡結交漢族仁人志士,鐵面果決,不尋半點私情的當權者。
在英法聯軍進京,咸豐逃往熱河的過程中,一切後勤工作由肅順負責。
逃亡顛沛流離,連咸豐的伙食都簡陋至極,而養尊處優慣了的妃子們卻對肅順的寢食安排大為光火,因此慈禧也怨上了肅順。
而辛酉政變後期的處理短促則應當是慈禧因剛奪權政基不穩,怕牽連過多影響自身穩定而採取的策略。
同時她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以及回民和苗民起義。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時候,分段搜殺,三日之間,剿殺太平軍將士十餘萬人,「秦淮河屍首如麻」。
在其奪權十六年後,浙江人口三千萬變一千萬,江蘇四千五百萬變兩千萬。
其他各省荒村,饑民,野火,白骨,餓殍,人相食也都隨處可見。
而且慈禧誘使慈安太后廢詔,逼死自己的親生兒子載淳,毒死慈安太后也可能是其所為。
心機如此之重,控制欲如此之強,生活如此奢靡,歷史上可謂少有。
一般認為慈禧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根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漢族人。
1989年6月,長治市郊區(原屬長治縣)下秦村77歲的村民趙發旺帶著他和上秦村宋雙花、宋六則、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聯名信,找到長治市地方志辦公室。
趙發旺說,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輩外甥,宋雙花、宋六則等人是慈禧的五輩侄孫。
他們要求政府幫助澄情。從此,劉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
佐證材料的不斷豐富,愈加增強了劉奇的信心,有關著述也頗見報端。
2012年4月,在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召開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討會」上,劉奇撰寫的《揭開慈禧童年之謎》,獲得一等獎。
這篇7000餘字的論文,集中闡述了慈禧的身世問題。
據劉奇考證,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謙」。
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征為婢,改名「玉蘭」(蘭兒),並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
咸豐二年(1852年),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平步青雲,直至皇太后。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
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
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
至於咸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咸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
下面來說一下慈禧的徽號: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載淳)庭院遊園圖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后上徽號,但二十天後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后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莊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
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說:
「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
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
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
「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
「太后息怒,請您後殿御覽。」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裡。
這時,李蓮英喊道:
「老佛爺到。」
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
「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
「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
「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
「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於水火之中啊!」
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
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卜簽求壽,由於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里方丈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倆人還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
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
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
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
「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
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慈禧入宮前在家裡受過家庭教育,會滿漢雙語,幫助咸豐批示奏摺後加強了語言學習和對軍國大事的了解,辛酉政變後,給事中孫楫向兩宮太后奉上明朝張居正編輯的《帝鑒圖說》作為小皇帝載淳的啟蒙教材,該書語言淺顯,圖文並茂,不僅適合小皇帝讀,也很合慈禧胃口,於是,她將此書留下,作為自己每天的閱讀功課。
後來,江南道監察御史徐啟文建議:
「將列聖實錄、寶訓擇其簡明切要者,恭纂一編;將漢唐以來,母后臨朝的各種史實,擇其法者可戒者,不假修飾,據史直書,匯為一冊,恭錄進呈。」
慈禧當即諭令南書房、上書房、翰林院馬上編輯,據史直書,簡明注釋,以備御覽。
五個多月後,該書編成,慈禧大加讚賞,賜名《治平寶鑑》,並經常由大臣們隔簾講解,慈禧從中學到了更多權術。
慈禧一生還愛讀《詩經》和《資治通鑑》,平時還注重書法繪畫陶冶情操(不過很多人懷疑是其老師繆嘉惠代筆)到了晚年慈禧還對西方科技文化感興趣,讀過《維多利亞傳記》和《聖經》
總體來說,慈禧的文化水平在初期是不夠格的,但在後天環境,慈禧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大變局下的實踐不斷完善自己,執政後的慈禧,尤其是在甲申年之後、迎接後來一數千年之變局的時候,能夠勝任她所處的那個位置,就不應當存在文化水平低的情況了。
農曆四月,慈禧又要搬進頤和園。
她從中南海坐轎到西直門,然後在高梁河橋畔改乘「翔鳳」號船,沿長河前往昆明湖。
她坐在船上,還要百官沿河兩岸跪送,以顯示她的威風。不料在半路上卻遇見一個「破車瘦馬窮河官」。
他因為家裡窘迫,做不起朝服補褂,就用顏色紙糊了一套穿在身上。
沒想到這天連綿小雨把他那身假朝服,沖洗成紅紅綠綠,慈禧一見很是掃興,想大發雷霆,又怕張揚出去,更加丟臉;只好假裝沒看見。
就這樣,小河官才揀了一條命。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慈禧偕光緒逃往西安。
慈禧出京的時候,張勳隨從保駕,「迴鑾」後,慈禧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他。
按照規矩,被慈禧召見的旗人應自稱「奴才某某」,漢人應自稱「臣某某」。
而張勳上殿跪下後說一個「臣」字,下面卻一時忘掉自己的姓名。
他抬頭看見殿上匾額寫著「仁壽殿」,就拍拍自己胸脯伸出大拇指說「臣仁壽殿,……」當時殿上的人想笑又不敢笑。
按理說,這是失禮,應受處罰的,慈禧卻若無其事地問他幾句話便讓他回去了。清代民間,慈禧太后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麼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后的掌上寶貝。
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跡了。
慈禧太后採購美國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凡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凡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鑑定。
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聖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
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
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採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后的宮廷享用。
隨著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
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滯銷,該礦被迫關閉。
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5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