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城內城外的聯合絞殺,明州守軍只剩下了跪地投降這一條路。
隨後李皓留下了一萬兵馬控制局面,並等待援軍趕來接手,其餘人馬則繼續南下。
另一邊褚樊攻打達州城也很是順利,此時也按照原有計劃,對琰國北境的城池展開了進攻。
琰國人終究沒想到,李皓進攻會這麼突然,更沒想到重兵駐守的明州、達州,會失陷的這麼快。
所以本就沒有防備的其餘諸城,在李皓和褚樊的堅決攻擊下,迅速淪陷。
等琰帝在都城正式派出援軍時,琰國不僅把原先所占據的全部褚地都給丟了,還將與梧國北境相鄰的城池丟了大半。
甚至要不是李皓中途停止了腳步,這個戰果還能更為輝煌。
當然,李皓的停住腳步不是要改變戰略,想對琰國手下留情。
而是想要實現更快覆滅琰國的目標,引得琰軍進行一次主力會戰,而免得後續強攻城池的麻煩。
畢竟琰國人也是會吸取教訓的,李皓不可能每場戰事,都能抓住所有逃跑的兵士。
在這些人得提醒下,琰國人就注意到了火炮,由此之後得每座城池,琰國人都採取了封死城門得做法。
現如今的火炮威力,要直接轟踏城牆,還是有些困難的。
為此,李皓特意選擇了引蛇出洞,用自己為餌,來了一次孤軍深入。
不過就算是這樣,琰國人還是十分謹慎,再三調查李皓身邊並沒有伏兵,才選擇抓住機會。
想要用手上這六萬精銳,來打垮李皓身邊的兩萬兵馬,並做著能生擒李皓的美夢。
只是琰國也沒放棄其他途徑,此時也已經通知了安國,希望安國能儘快發兵救援。
可這安梧兩國正打的激烈,想要抽身出來也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李隼在給琰帝的回信中,表示自己會令駐紮在安梧邊境的邊軍發起進攻,用來牽扯宿國的部分兵馬。
但還是強調,要琰國人自己多多支撐,為自己的主力回師爭取時間。
安梧兩國的戰場態勢,短時間內根本就分不出勝負。
在這種情況下,李隼只能派出使者去求見楊行遠,希望能兩國停戰。
使者在跟楊行遠的對話中,先是闡述了琰國的情況,隨後便開始強調。
一旦讓宿國拿下琰國,那整個中原,宿國便就占了二分一,到時必然會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再加上縱觀近些年宿國的擴張之路,等消化完琰國之後,必然會興兵北上,意圖吞併安梧兩國。
希望楊行遠能看清局勢,選擇與安國罷戰,並發兵支援琰國。
楊行遠在聽了安國使節的話後,心中也是十分猶豫,當即便召集了章崧、寧遠舟、楊行健幾人前來商議。
在說明了情況之後,楊行遠問道:「關於安使所說,罷戰言和、救援琰國的事,你們有什麼想法?」
關於宿國進攻琰國的事,三人其實也有所耳聞,只是不知道宿國進展的有這麼快。
章崧身為首輔,當先說道:「臣認為應當與安國言和、救援琰國,畢竟宿國如今兵勢太甚,只看他們這攻陷琰國城池的速度。
若是有朝一日,宿國對我大梧發難,我們可能抵擋得住。」
從自身利益的角度,章崧判斷的很有道理,畢竟在此時限制宿國,就是在保護自己,不能把國家安全,寄希望於別人的一念之間。
楊行健和寧遠舟對於議和的事,也並沒有反對,只是在怎麼議和的問題上,產生了一些分歧。
章崧想的是儘快達成此事,直接選擇無條件議和。
可楊行健
和寧遠舟卻有另外的想法,想借這個機會,向安國討回失地,為此三人展開了激烈討論。
章崧說道:「你們想的自然是好,可是也該想想如今局勢,分清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
相比於安國,此時宿國才是我們首先要注意的,萬一要是因為耽擱了時間,導致宿國占領琰國,那又該怎麼辦。」
楊行健則是說道:「展望未來自然沒錯,可卻也得立足當下,如今安梧兩國在前線廝殺月余,我軍也是傷亡慘重。
若是此時無故修和,前線將士又會作何感想,他們可認識不到宿國的威脅,反而會覺得是我們妥協無能,到時必然軍心大喪。
再者說,琰國雖然前線失利,可畢竟還坐擁著大半國土,軍民士氣尚在,哪有那麼容易就被李皓拿下。」
寧遠舟也同意道:「救援琰國自然重要,可若是我軍士氣不振,又如何能號令他們。
再者,在宿國崛起的這件事上,安國人比我們更急,我相信他們是願意付出一些代價的。」
這局面是二打一,再加上因為當初被安國人囚禁的事,楊行遠對於李隼有太多的不忿,也不想就這麼議和。
當即說道:「寧堂主說的也對,這件事確實不能太便宜安國人,派人去告訴李隼,只要他願意歸還之前所占我大梧之地,朕便立刻退兵去救援琰國。」
寧遠舟聞言眉頭一皺,他是想讓安國人放點血,可李隼這未免太獅子大張口了,安國人怎麼可能答應得了。
不過看楊行遠在興頭上,寧遠舟就沒有再勸,想著先談談再說。
安梧兩國的會談就此開始,兩國使團開始頻繁出入於對方大營。
只是這一切並未影響到前線戰事,甚至雙方還幾乎同時加強了攻勢,以期望於能讓對方做出更多讓步。
而這個局面,並未呈現多長時間,宿琰戰場的動向逼得他們不得不加快了談判速度。
李皓率領著一萬五千的神機營和五千騎兵,花了兩天時間在正面戰場上,一舉擊潰了琰帝率領的六萬精銳,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火器的天下。
逼得琰帝狼狽逃回琰都,自此琰帝只敢召集重兵,固守都城以待支援。
沒了後顧之憂的李皓,隨即開始命令後續兵馬跟上,快速掃蕩琰國的各處城池。
而且到了這一步上,琰國很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已經是大廈將傾之象,諸多大族也開始有選擇的向李皓表達善意。
之所以是有選擇性的,還是因為李皓弄得攤丁入畝的政策,否則就是眾望所歸了。
在李皓這裡進展神速的時候,安梧兩國也是加緊了步伐。
李隼答應將之前占領的許城、杜城歸還梧國,以此來換取兩國和約。
只是在這道和約剛簽下時,李隼又聽到了一個壞消息。
「什麼,你說沙西部反叛,聯合宿國兵馬占據了武原、甘泉、靖邊。
初遠怎麼敢有這樣的膽子,他不是被朕壓在了都城嗎?怎麼離開的。」
來報信的人被李隼給嚇了一跳,趴在地上不敢抬頭,怯怯的回道:「都城來信只說是初遠裝病在家,也不知道他是如何離開的都城。」
「什麼都不清楚,那朕要你有何用。」說完上前就直接一腳把他踹翻在地。
要不是急著處理這事,只怕李隼還想要多踹幾腳的。
「來人,把鄧輝、大皇子、二皇子都叫過來。」
沒一會功夫,得了信的三人都趕到了這裡,只是他們的臉色也是陰沉不定。
沙西部叛亂的消息,對於安國的影響太大了,做為安國的三大部之一,要是不能好好處理,只怕其他部族也可能會產生
異心。
不過相比於遠在武原的人,當前隨軍的沙西部族人,才是最需要處理的。
只是初遠也不是傻子,更沒心狠到放棄這些隨軍的族人,自然對於他們也是有安排的。
除了一些身處近衛軍,實在不能離開的人外,其餘成建制的沙西部族人,在戰事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借著戰損的名義,開始向宿國邊境轉移。
反正自從上次初遠被俘之事後,沙西部的人在軍中就一直被人排擠,多損失一些也沒人注意。
至於剩下的人,最後也會集中起來,向著安梧宿三國交界的地方沖,那裡也會有宿國兵馬接應。
所以當李隼安排人徹查之時,能控制住的沙西部族人已經十不存一。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隼只感覺滿身憤怒無處發泄,只能把手裡抓到的沙西部族人殺死泄憤。
隨即便想要罷兵回朝,要親自去碾平初遠他們。
可是鄧輝卻攔住了他:「陛下,當務之急還是應該攻打宿國,武原之地距離我們太遠了。
現如今梧國人還在看我們的動作,若是我們沒有攻打宿國,只怕他們也不會動手。
現在宿國最缺的就是時間,只怕是最希望陛下回師去攻打武原的。」
李隼也是被氣糊塗了,現在稍微冷靜之後,倒是也明白鄧輝說的是對的。
當即說道:「好,那就暫時放初遠一馬,不過也不能讓他就這麼輕鬆。
守基,你立馬趕回都城,朕允你從沙中、沙東兩部抽調部眾,前往武原對付初遠。
另外你把李同光給叫上,他在帶兵打仗上,還是有些能力的,可以幫你一把。
朕不求你能消滅他們,只要可以限制他們做大,朕便記你一功。」
這次帶著他們倆出來打仗,李守基倒是表現出了一定的能力來,李隼也就再給了他機會,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承諾了。
只是讓李守基身旁的李鎮業,聽的臉色有些不對,但李隼明顯不太在意。
李守基也明白情況,滿臉高興的回道:「是,兒子一定不負父皇所託。」
待李守基一行人離開之後,李隼立即命令兵馬集結,開始向宿國邊境進發。
這次安、梧兩國雖然聯合了,但基於以往的種種仇恨在,也沒打算匯兵一處,還是各自打各自的。
而且在具體行動上,雙方的最終目標也有所區別,相比於仇深似海的李隼。
楊行遠還是希望能與李皓維持住一個和平的局面,為此在兵馬調動的同時,還派了寧遠舟的為使,前來找李皓。
希望李皓能主動退兵,可以允許宿國繼續占領一部分琰國國土,避免兩國兵戎相見。
只不過寧遠舟這次出使,一路走的可就沒那麼順利了。
畢竟李皓的具體方位,他並不是很清楚,而宿國士兵也不會告訴他們。
最終還是先遇到了褚樊,然後由褚樊派出嚮導,帶著他們繞了一大圈,才在琰都之外見到李皓。
看過楊行遠提出的條件,李皓笑道:「這條件給的著實不錯,只是朕沒想答應。」
寧遠舟勸說道:「現如今宿國大部分兵馬都在琰國,陛下真有自信,能抵得住安梧兩國的兵馬。」
李皓微微擺頭:「琰國已經是朕的囊中之物,哪有再吐出來的道理,而且你為什麼會認為,這些兵馬就已經是宿國的全力了。」
寧遠舟看著李皓自信的樣子,一時間分辨不出這是真是假。
但思索過後,卻是依舊說道:「可就算如此,經過此事之後,安梧兩國必然不會再給宿國機會。
到時三國矛盾徹底激化,之後便會是
接連不斷的戰事,不知會死多少百姓。
陛下力行新政,打壓豪紳大族,也是百姓能生活安康,那今日何不念及百姓無辜退上一步,還三國百姓一個和平。」
李皓說道:「什麼是和平,難道沒有我大宿,你們安梧兩國就能消停,不一樣還是照打不誤,一樣的死傷百姓。
在朕看來,要想徹底消除戰爭,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最好的方式就是令天下統一,而朕也一直是朝著這個目標做的。
所以你若是真不想看百姓受苦,倒是不妨來幫朕。」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李皓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說說實話。
只是寧遠舟聽著不知該說什麼,因為他明白,自己的任何言辭都沒什麼用了。
萬般無奈之下,寧遠舟踏上了歸途。
他終究是梧國人,讓他投靠他國,實在是做不到。
在寧遠舟走後,李皓開始主持對琰都的強攻。
經歷了攻打祁都、褚都的經驗,這個琰都最終也沒能守過七天,就被李皓給攻了進去。
隨後琰帝也是個識趣的,知道再頑抗下去也沒用了,主動打開了皇宮,捧著玉璽出城獻降。
至此原先的中原九國,只剩下了安、梧、宿三國,這場兼併之戰也快到了最後的高潮。
免費閱讀.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7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