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長夜 第三百二十五章 挑撥離間

    測試廣告1;;;;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讀字閣 www.duzige.com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董昭見張楊竟然道出,要千里歸附荊州劉表這等問題,不禁一笑:「袁本初四世三公,帳下猛將無數,況且冀州路遠,將軍若棄郡依之,則地位與麴義無異。曹孟德雖據有兗州,但兗州乃四戰之地,更有勁敵汝南袁公路、徐州陶恭祖虎視眈眈。只怕到了河內遇險之時,孟德也難以相救。」

    ;;;「至於荊州劉景升,某觀其人,自保有餘,攻略不足。況且荊州至河內,路途千里,又何談歸附?因此,某觀之,四方強州,唯有德源可依。」

    ;;;「可若要歸附之,公仁當初又為何主戰?」

    ;;;董昭手一伸,在桌案上一字排開四隻茶碟:「梁德源乃董卓舊部,可其麾下,卻有諸多勢力,一為以梁四郎、張郃為首的雲部舊人。這些人多出身幽、冀兩州,把持著軍中的絕對權力。二為以令狐邵、郭配、王凌等為首的并州豪門,這些人雖歸附最晚,卻因是梁德源要拉攏的對象,而身居高位,掌握郡縣大權。」

    ;;;「三為西州諸將,這些人雖是梁禎的中堅,卻不受重用,就連佼佼者王方,亦不過是一郡都尉,而且還處處受王邑掣肘,故而反之。四為黃巾餘部,他們出身低微,戰力遠不如西州之兵,若不是因郤儉受重用,只怕早已淪為輔兵了。」

    ;;;「如果稚叔兄不先與德源一戰,以證明實力,那只怕到了德源帳下,也不過是與楊奉同列。可如今,德源已知我軍兵威,又深陷兩難之地,若稚叔派人請和,必受重用。」

    ;;;「公仁真國士也,請受楊一拜!」張楊早被董昭一翻條理分明,邏輯自洽的分析所折服,因此當董昭話音剛落,他也顧不得多加思索,就倒頭便拜。

    ;;;張楊按照董昭的話,立刻擬了封軍書,讓心腹帶著去拜見梁禎,表明自己的歸附之意,梁禎果然大喜,竟派自己的族弟梁瓊為使者,前來拜會張楊,以證明自己的誠意以及對張楊的器重。

    ;;;在交談中梁瓊提到,梁禎早就聽說董昭的賢明,非常想跟他相見,張楊一驚,初時還以為梁禎是準備對董昭不利,但董昭卻十分淡定地讓張楊放心,表示梁禎絕不敢動他。張楊這才半信半疑地允許董昭前往梁禎的大營,不過他卻留下了梁瓊,稱與其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願他這麼快就回去。

    ;;;梁瓊看穿了張楊的心思,也稱希望與張楊秉燭夜談。於是他便獨自一人留在張楊營中,而董昭則跟隨梁瓊的護衛前往梁禎的大營。

    ;;;當時,夜色已深,梁禎已經睡下了,可當他一聽到是董昭來見後,竟是立刻起身,也顧不得穿上衣服,便要親自出門相迎,但沒跑兩步,他便忽然退了回來,脫下木履,倒過來穿上,然後再急匆匆地往營門處跑。

    ;;;這把戲,其實後來被無數君主輪番上演的「倒履相迎」,不過在東漢末年,它還是十分新潮的,因為它的「發明」者蔡邕,便是同時代的人。

    ;;;梁禎如此器重董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賢名,更是因為董昭是他接觸到的第二個出身關東的名士。梁禎明白,要想興復漢室,就必然要得到關東士人的支持,為此梁禎從獨立領軍的那一刻起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格外注重約束軍士,以獲得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的美名。平日在對待士人時,也是格外客氣。

    ;;;因此當梁禎前些年屯兵潁川時,對拉攏潁川的士人可是志在必得的,但怎知,即便他如此努力,卻還是被前來拜訪的戲志才給婉拒了。

    ;;;那可是戲志才啊!鮮衣怒馬,有志有才的少年郎。梁禎才剛看見他的身影,尚未來得及交談,心中便生出一見如故之感,腦中甚至已經湧現出日後跟戲志才並肩站在東海碣石之上,橫槊賦詩的畫面。但怎知,梁禎的再三邀約,卻都被戲志才一一婉拒。

    ;;;這感覺,就像自己孤身拼搏十年,終於有了車房,於是鮮衣怒馬,敲鑼打鼓地向自認為與自己門當戶對,郎才女貌且暗戀多年的女孩家中表白,結果卻連人家的門都進不去一樣。

    ;;;正因為那次,梁禎是真的傷了心,因此這一次,在面見董昭時,他才格外謹慎,試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留下來跟著自己干。

    ;;;董昭的目光,跟賈詡一樣深邃有神,身材高挑,白衣儒士冠,一看就是個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

    ;;;「公仁兄,久仰,久仰。」梁禎大老遠地就朝董昭拱手作揖。

    ;;;董昭站定身子,然後對著梁禎行平揖之禮,生於延熹元年的他比梁禎年長不少,因此無需以大禮相回:「濟陰董昭,見過梁將軍。」

    ;;;「公仁兄請帳中一聚。」梁禎作了個「請」的動作,並讓開大路。

    ;;;「將軍,請。」

    ;;;兩人在大帳中分賓主坐下,長隨獻上茶點,然後就放下門帘出去了。

    ;;;梁禎舉起酒樽,先敬了董昭一杯:「公仁兄,禎連夜相請,實乃有一事相求,還請公仁兄,能不吝賜教。」

    ;;;董昭也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德源請講,昭定知無不言。」

    ;;;「光和年間,禎嘗從軍於邊地,最常見到的,就是十常侍放縱的父兄,在各地大肆收刮,以致民生凋敝。如今,十常侍雖已伏法,但其流毒卻遺害至今。禎平生之願,便是興復漢室,重現『明章之治』。」

    ;;;「但怎奈,一轉眼便蹉跎半生啊。還望公仁兄能替禎指點一二。」

    ;;;「王仲任有云: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朝政傾頹至今,非朝夕之事,同理,興復漢室亦非一日可就。」董昭摸了摸鬍鬚,沉聲道,「將軍欲興復漢室,首要之計便是尊迎漢帝,如此便可收天下士人之心。各州刺史、太守若有不從者,亦可借天子之名,出兵討之。」(注1)

    ;;;梁禎沉吟一翻,董昭的建議已經不止一人向他提過,他本身,也曾經多次考慮過,但這迎立之事,尤其是那麼簡單的,先不說漢帝現在正在李傕、郭汜二人手裡,就算漢帝有朝一日真的脫離了二人的掌握,那漢帝身邊的滿朝公卿,也絕不會乖乖地讓梁禎做第二個李傕、郭汜,第三個董卓,他們勢必會拼盡全力跟梁禎作對。

    ;;;而梁禎對付他們的辦法,是沒辦法。因為若是採取激烈手段,讓他們閉嘴,那結果就是像董卓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翻頁)

    ;;;。若是放任不管呢,這幫人憑著自己累世積賺的關係網,以及掌中的刀筆,便可天天將梁禎罵個狗血淋頭,不僅讓他得不到身後美名,就連生前的清靜,也休想獲得。而且,天天任他們指著鼻子來罵,不部眾離心才怪。

    ;;;此外,迎立漢帝的好處是能借漢帝之名行事,可壞處卻是,自己麾下的幕僚,也堂而皇之地有了第二個效忠對象——漢帝,相當於在無形之中,分裂了自己的班底,給自己立了一個打不倒的敵人。

    ;;;「可目前,陛下遠在長安,且被李傕、郭汜所制。禎身在并州,四下強敵環伺,就算有心,也無力啊。」

    ;;;董昭早就料到梁禎會這麼說,也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詞:「依昭愚見,將軍的當務之急,是聯結張燕、公孫瓚,共剪袁紹。至於河東,將軍不妨徐徐而圖之。」

    ;;;「何為徐徐而圖之?」

    ;;;「河東太守王邑,本就心懷異心,之所以聯合王方、李蒙,亦不過是欲藉此二人之手,擺脫將軍耳。故而若將軍大兵加之,則此三者必定同仇敵愾。可若將軍與王邑修好,則此三人,必定內訌。」

    ;;;「依某所見,王方、李蒙二人皆不是王邑敵手,但王邑在解決此二人之後,想必也會元氣大傷。短時間內,是再無法攻略并州了。將軍正在藉此時機,剪除袁紹。袁紹一除,試問王邑小兒,還能蹦躂幾日?」

    ;;;梁禎趕忙離座,對著董昭一揖到底:「聽公仁兄一言,禎茅塞頓開,請公仁兄,受禎一拜。」

    ;;;「將軍不必多禮。」董昭也站起身,回以平揖,「昭不過是逞口舌之快罷了,可行與否,還請將軍再三斟酌。」

    ;;;「公仁兄,禎斗膽問一句,不知公仁兄日後有何打算?」

    ;;;董昭嘆了口氣,一臉搖了好幾次頭:「如今陛下蒙塵,天下大亂,各州郡長官相互攻伐不已。昭雖有家,難歸啊。本欲向西,面見陛下,但怎奈道路阻塞,只得滯留河內。」

    ;;;「那不知,公仁兄願與禎一道,興復漢室,以求早日安定天下?」

    ;;;「將軍美意,昭感激不盡,只惜昭已深受張府君之恩,尚無以回報,怕是不能,再隨將軍征戰了。」董昭站起身,對著梁禎一揖,「不過,若是將軍日後遇到什麼難事,有昭能幫上忙的,昭也一定不會推託。」

    ;;;梁禎登時萎頓下去,董昭說了半天,態度跟當年的戲志才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既不投身到梁禎帳下,但也不介意幫梁禎解決一問題,以在梁禎這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種看似首鼠兩端的行為,其實是亂世中最實用的保命之法,因為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之中,今天叱吒風雲的一州諸侯,明日可能就已軍敗身死。因此,除了極少數出身寒微,只能通過孤注一擲來博取功名的人外,士人們的首選,還是謀定而後動。

    ;;;注1王仲任:即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測試廣告2


https://sg.ixiaohu.cc/%E5%90%8E%E6%B1%89%E9%95%BF%E5%A4%9C-837942/175.html
相關:  金玉滿唐    清夢大帝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全民遊戲:從喪屍末日開始掛機  帶着系統混獸世  她是劍修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後漢長夜第三百二十五章 挑撥離間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後漢長夜"
360搜"後漢長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49s 3.2128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