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九百五十章議和(求月票)

    好不容易按下一個葫蘆,結果他娘的瞬間浮起兩個瓢!

    如今崇禎就是這種感覺,他把桌子上能砸的都砸了,能摔的都摔了個遍,也沒有緩解他心中的怒氣。

    上一次賀今朝在黃河邊水淹十萬官軍的消息,都沒有讓崇禎破大防。

    當然因為賀今朝「殺十萬官軍」的消息不僅有其餘賊寇的流傳,還有剿匪官員將校的集體平賬。

    以前欠的什麼損失都往裡面填一填,給崇禎送上來的「戰報」。

    崇禎也不過是責罰曹文詔去戍邊,對於洪承疇等人都沒有怪罪。

    但現在四川傳來的戰報,可是實打實的,沒有什麼官員將領往裡面摻沙子。

    故而大明軍隊此番的損失,要比大小曹前往山西圍剿賀今朝那次,損失更大。

    關鍵是還有「真實傷害」!

    謊言終究會被拆穿,但真誠才是必殺技。

    內閣成員們看著崇禎暴怒的場景,皆是緘口不語。

    明朝末年,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加上連年天災,朝廷不振災,皆是無法生存下去,陝西農民首舉義旗。

    這些屁民的起義,並沒有引起大明的重視,隨著起義軍的蓬勃發展,才讓明廷統治者惶恐不安。

    經過歷任大明官員剿匪的成效,到了楊嗣昌這裡已然是集大成者,十張網一出,至少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

    讓弱小的起義軍首領不是投降就是被殺,漸漸只剩下幾個大頭子以及中間力量的造反頭子存活。

    隨著張獻忠的策略性假降,那些中間力量的造反者,紛紛投降。

    這些人極少數是與張獻忠一樣的想法,假降後準備東山再起。

    可以說,明廷鎮壓起義軍以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偏偏賀今朝率領的錘匪獨樹一幟,給了崇禎一記重錘。

    「洪承疇為何不去支援?」

    楊嗣昌只能幫忙解釋了一遍,然後請崇禎革去洪承疇的兵部尚書銜,命他以侍郎行事,限時功成。

    崇禎應了,然後差錦衣衛把四川巡撫傅宗龍、監軍邵捷春剝奪官職,全都抓回北京,扔進詔獄當中。

    沒有人為他們求情,該背鍋的時候就得被鍋。

    如此大敗,暴怒的崇禎沒有下令把他們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就已然算是極為克制了。

    「朕要靖遼侯吳國俊率領薊鎮勐將,跟隨宣大總督盧象升立即揮兵山西。」

    大明言官對於吳國俊這個無雙上將的彈劾,一直都不曾斷絕過。

    說他勾結蒙古人的都是小場面。

    更有許多人都彈劾他勾結錘匪賀今朝,意在取得皇帝的信任,以待將來能夠給賀今朝打開城門之類的。

    但都被崇禎給一一批駁,時不時的挑幾個言官派去薊鎮戍邊。

    到了薊鎮,自是有吳國俊整治你,同時他也是讓吳國俊放心,朕是曉得你的忠心。

    不說吳國俊戰績斐然,單單是崇禎說什麼離譜的任務,他也會竭盡全力去完成,還給出解決辦法。

    這就讓崇禎非常爽了!

    所以吳國俊那真是因為皇帝的寵信,在大明武將當中屬於獨一份的。

    現在為了對付錘匪賀今朝,動用大明的無雙上將,那顯然是必要的。

    既然攘外先用不上,安內也得派吳國俊上。

    崇禎寄希望於吳國俊也能像擒獲高迎祥一樣,擒獲賀今朝。

    到時候攜大勝之威,直接滅了遼東清狗韃子。

    崇禎攥著拳頭,惡狠狠的道:

    「洪承疇也不必前往四川了,他在河南,圍攻山西,打下山陝之地,最後把賀今朝困死在四川。」

    「你們覺得如何?」

    楊嗣昌心中是不贊成的,但是他獻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陣,集中精力「安內」,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招撫了張獻忠、羅汝才部,幾乎全殲了闖王李自成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就是實力極為強悍的錘匪賀今朝,他率先發難打了陝西緊接著就打四川。

    如此動作,再加上官軍大敗,一下子就把崇禎的怒火給勾出來了。

    現在也顧不得什麼先防止張獻忠等人假降之類的,就是要搞賀今朝。

    什麼先易後難,通通都放在一旁。

    「楊嗣昌,你覺得如何?」

    崇禎見眾人都沒有人回話,率先點名,讓他這個兵部尚書發言。

    「回陛下,賀今朝率領主力進入四川,與白杆兵相互廝殺,損傷定然極大,正是我軍攻入山西的好時機。」

    楊嗣昌捏著鬍鬚語氣一轉:「不過,臣有些擔心。」

    「擔心什麼?」崇禎甩著衣袖咆孝道:「擔心我大明精兵強將打不過錘匪!」

    「回陛下,並非如此!」楊嗣昌急忙解釋了一句:

    「我聽聞皇太極派人與錘匪之間相互勾結,已經結為兒女親家!」

    「嗯,此事,朕怎麼不知?」

    崇禎單單知道林丹汗為了哄騙賀今朝,把不受寵的女兒嫁給了賀賊。

    現在林丹汗病死在青海,賀今朝在蒙古的實力大減,新上任的蒙古大汗,可不會輕易與賀今朝勾結。

    在崇禎看來,大明的招牌更好用。

    「他們二人是什麼時候結為兒女親家的?」

    「臣不知,猜測是皇太極入侵宣大的時候,在山西邊境與賀今朝相互勾結。」

    「可是朕卻聽聞他們兩家相互廝殺的厲害,如何能結為兒女親家呢?」

    「興許是他們二人故意掩人耳目,也是極有可能的,他們皆是用兵狡詐之人。」

    楊嗣昌是有些擔心的,清軍容易突破長城,直逼京師附近繼續劫掠。

    皇太極未曾稱帝的去劫掠山西,聽聞是早就被錘匪劫掠過了,他那次出兵損兵折將,雙方才結成盟友,共同對付大明。

    所以阿濟格領兵破邊牆搶掠,打著往山西復仇的口號,可實實在在是劫掠京師附近。

    楊嗣昌擔憂皇太極得知賀今朝入侵四川後,得知朝廷調動大批人馬前往南方,必定會趁機來京師擄掠。

    如今的情況已經與崇禎二年不同了。

    當時的陝西民變不過是星星之火,還未曾形成燎原之勢。


    諸如賀今朝之流還只是個靠誇大反賊人數苟活,根本排不上號的小反賊頭目。

    大明可以從各地徵調勤王兵保衛京師,立即化險為夷。

    今非昔比,如今的民變已經成燎原,戰火蔓延到中原各省,朝廷除了要調動備用軍之外,還動用了許多北方的邊軍。

    傾盡全力圍剿,留下了不少的隱患。

    關寧鐵騎抽調到中原戰場,不僅使得邊防呈現空虛狀態,清軍說破牆而入就破牆而入。

    還戰死,傷殘了許多精銳邊軍。

    期間有大批的邊軍,因為崇禎大手一揮的裁軍旨意,紛紛下崗再就業,加入了錘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隊伍。

    朝廷士卒的「質量」越發的拉胯。

    張獻忠、羅汝才的受撫、李自成大部被剿滅只是一個假象。

    伴隨著賀今朝大破川兵的消息傳來,失了智的崇禎也顧不得其他。

    或者說以崇禎為首的大明高官們缺乏足夠的估計,在攘外以及安內的抉擇當中猶豫不決。

    總想著兩手托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時進行只能是一地雞毛。

    可最終是剿兵難撤,敵國生心,如何能兼顧安內與攘外?

    崇禎看著楊嗣昌道:「你是說皇太極會配合賀今朝出兵?」

    「極有可能。」

    「那我大明應該如何處置?」

    面對崇禎的詢問,一向機敏的楊嗣昌並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講了講歷史的例子。

    東漢建武時期,月蝕火星,當年無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韓邪單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給公卿商議,公卿們都認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人是假裝不知道,絕不能答應議和。

    但是五官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引用漢宣武帝舊事(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渡陰山附近)。

    主張接納單于的議和請求,以此率領四夷完復邊郡,被光武帝採納。

    緊接著楊嗣昌又舉例子說唐憲宗時月蝕瑩惑,當年魏博鎮田興來降,李絳請求推心置腹撫納結以大恩。

    唐憲宗採納這個建議,派人到魏博鎮宣慰,以錢百十萬緡犒賞士卒,六州百姓減免一年的賦稅。

    不等朝臣喝問,楊嗣昌又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蝕熒惑,次年興師滅北漢,征契丹連戰連敗,宰相上書說攘外先安內。

    楊嗣昌的言論一出,舉朝譁然。

    就華夏傳統政治皆是注重以史為鑑。

    明朝君臣對於宋朝處理遼、金的關係頻頻失誤十分滴敏感,因此對後金的議和一直諱莫如深。

    楊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與大清議和,專心安內嗎?

    這讓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員十分的難受!

    當然後續清廷入關後,這群人還不是十分的痛快,給大清名正言順找出了理由?

    楊嗣昌的這幾個例子,當即就有人站出來,指責他別有用心,屢次引用歷史典故別有用心。

    引用漢光武帝招撫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與清人互市封賞。

    引用唐憲宗宣慰魏博鎮故事,企圖藉此伸張招撫清人之說,是國賊。

    引用宋朝接連戰敗的故事,企圖藉此伸張不可對外用兵之說。

    堂堂大明的兵部尚書,竟然如此與清人一條心,實在是該死。

    一向能言善辯的楊嗣昌對於這些指責根本不在意,而是主張為了確保「安內」能夠順利進行,不妨暫時對清議和。

    反正賀今朝與皇太極之間雖然結為盟友,又是兒女親家。

    可皇太極一直都沒有把閨女送過去,他們之間的聯盟沒有那麼可靠。

    只要大明稍微露出點意思來,皇太極與賀今朝之間沒有信任基礎,隔閡自然就產生了。

    那對於大明就是極為有利的,不過是暫且假裝議和,就跟那些流寇假裝投降大明一樣的效果。

    結果又被人指責說我敦敦大明,豈能做出如此屑小的事情來,簡直是有辱大明國威。

    對於這種不知變通卻身居高位的人,楊嗣昌也懶得跟他們爭辯。

    只要目的達到了,最終還不是有一大群人幫你找理由,飽讀詩書之人,不是很擅長幹這種事嗎?

    崇禎也在思索這件事的可行性,畢竟不是楊嗣昌第一個人提出議和的思路。

    】

    崇禎剛登基,皇太極差人捎信說議和的事,後面給袁崇煥寫信說以大凌河、三岔河為界。

    條件過於苛刻,直接被袁崇煥拒絕!

    再加上皇太極遠征山西的時候與宣府巡撫簽訂盟約,什麼世世子孫永享太平之類的,然後被崇禎給罷了官。

    前兩年高起潛就派個瞎子當使者去清朝探口風,皇太極本人覺得有詐,底下的大臣覺得按照大明官僚的脾性,此人必然是背後有人的,要認真對待。

    故而皇太極才用心款待一個瞎子,給與他極大的禮遇。

    只要暫且穩住皇太極,楊嗣昌有更多的信心對付賀今朝。

    「陛下,如今關寧抽調大批精銳,只剩下五萬人在慢慢編練,根本就無法牽制清軍做出入塞的舉動。

    況且如今中原諸賊,實力強橫,唯有盧象升、吳國俊、祖大樂等人剿賊方有勝算,若是邊界有警,他們必然會撤回,導致賊寇獲得喘息之機。

    臣有一個想法,若是遼東皇太極三年之內不來入侵,臣有把握絞殺錘匪賀今朝,徹底安定中原,到時候在竭盡全力對付清人。」

    楊嗣昌覺得最差也能回到天啟時期,雙方相互對峙。

    若是在招納大批錘匪士卒進入邊軍,調往遼東,他們相互廝殺,定能消除禍患。

    以練兵為正道,開市為權宜之計,與其互市的錢都讓外人賺了,莫不如收歸國庫。

    楊嗣昌對於旁人的吹鬍子瞪眼完全不在乎,他們就知道什麼狗屁的大義。

    到時候大明滅了,他們屁事沒有,還可以去給新皇帝講大義。

    從全局出發考慮,若是與清廷議和,爭取北邊三年無戰事,集中精力兵力對付內亂。

    未來可期!

    崇禎也覺得楊嗣昌說的有道理,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是祖訓。

    皇太極在遼東之地稱帝,已然算是割地了,豈能與他議和?

    崇禎自然是不方便明講,為了對付讓他大發脾氣的賀今朝,便指示高起潛以及遼東巡撫「細酌」。

    可言官們一下子就爆發了,有違祖訓的輿論勐地炸裂。

    :



  
相關:  大明最後一個忠臣  從長坂坡開始  抗戰之決死支隊  我修仙靠肝兄弟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回到明末做梟雄  玄妙大唐  九域凡仙  柯南之假酒的自我修養  我的妻子是大乘期大佬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從驛卒開始當皇帝第九百五十章議和(求月票)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360搜"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75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