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周日。
白若雪從院外的郵箱裡取出一疊報紙和幾封信,快步地走回屋內。
「方老師,有您的信!」
「誰寄來的?」
「是聶女士。」
「是嘛!」
方言大為意外,接到手後,立馬就拆開信封,密密麻麻,通篇繁體。
白若雪、龔樰等人一齊地盯著他看,就見臉上一變,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聶女士邀請我到愛荷華州做客,當地的華人華僑準備開個見面會,瞻仰下奧斯卡小金人。」
方言道:「也希望我能在愛荷華大學召開個講座,好好地給學生們講講電影劇本的創作。」
白若雪好奇道:「方老師,您會去嗎?」
「這次恐怕是不行了。」
方言搖了搖頭,蘭登書屋把自己的行程塞得滿滿當當,安排了好幾個讀者見面會和電視採訪。
「說到採訪,《亞洲人周報》的記者昨天往基金會打電話,也想預約一個訪談時間。」
利芷眨了眨眼,「您看該怎麼答覆他呢,是拒絕,還是」
「不,讓《亞洲人周報》去參加『華夏電影周』,到時候我會在現場接受採訪。」
方言眼珠骨碌一轉,「其他的華文報紙也一樣,想要採訪我的話,就必須去『華夏電影周』。」
「對!就這麼辦!」
龔樰和白若雪互看一眼,又驚又喜。
上影廠在美國即將舉辦的這個「華夏電影周」,就像往大海里丟了個小石子,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幾乎沒有幾家媒體會捨得投入力量,就連洛杉磯本地的華文報紙、電視台,也不重視。
但如果有方言出席的話,「華夏電影周」的關注度立馬就能上升好幾個檔次!
畢竟,「奧斯卡最佳編劇」的熱度還沒徹底消退。
更何況,《「千面英雄」的使用指南》如今已經衝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二十,雖然銷量不及《拯救大兵瑞恩》,卻在電影界和媒體界不遺餘力的宣傳下,話題度反倒實現了反超。
「方老師,我還是想不明白。」
利芷疑惑道:「為什麼《『千面英雄』的使用指南》會比您的其他作品還受歡迎?」
龔樰、白若雪也同樣納悶,完全想不明白好萊塢怎麼會這麼推崇區區七頁紙的小冊子。
方言笑了笑,「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不管是『單一神話模型』,還是『英雄的旅程』,都非常對他們的胃口,具體地講就是符合歐美人的審美水平、思維邏輯和意識形態。」
白若雪似懂非懂:「您指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嗎?」
「英雄主義只是其一而已。」方言一本正經,「更重要的是宗教。」
「宗教?!」
三人大為驚訝,面面相覷。
「《千面英雄》涉及的可不只是文學、神秘學、人類學,關鍵的還有比較宗教學。」
方言道:「而對歐美西方文明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就是『雙希文明』。」
「雙希文明是什麼?」
利芷清徹的眼神里透著茫然。
白若雪解釋說:「就是希臘羅馬文明和希伯來基督文明,雙希文明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源頭。」
方言露出一副「孺子可教」的樣子,雙希文明中的代表之作就是《荷馬史詩》和《聖經》,前者是古希臘宗教的重要文獻,後者更是貫穿整個西方文明的宗教經典,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
「《荷馬史詩》裡的英雄人物是沒有成長過程的。」
「比如奧德修斯,經歷了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十年才返回家鄉伊塔卡,漫漫長旅中,他經歷了無數事件和奇遇,它們完全可以成為展示奧德修斯成長的機會,但作品卻沒有給任何表述。」
「而《聖經》,恰恰彌補了英雄成長的過程,比如《舊約》裡的掃羅王,歷經坎坷、命運多舛,直到風燭殘年,煉就了與眾不同的個性,堪稱上帝選中的典範,比起大衛有著更複雜的性格。」
「這樣的例子,在《聖經》裡比比皆是,幾乎所有人物都有難以捉摸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在上帝的指引下逐步成長,上帝不僅創造了他們,而且自始至終培育他們」
「可以說,《荷馬史詩》裡的『英雄崇拜觀』,讓西方文化崇尚個人英雄主義。」
「《聖經》裡的『英雄觀』,讓西方的作者和讀者都鍾愛『成為偉大英雄的旅程』。」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好萊塢的那些製片、導演、編劇、評論家會這麼推崇您的這本小冊子!」
白若雪恍然大悟。
「我曾經跟梁簌溟、季羨霖老先生聊過。」
方言道:「我們都有一個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兩希』如西方文明之『兩翼』,助其前行。」
利芷雖然聽不懂,但大受震憾,呆滯的目光中充滿敬佩和崇拜。
而望向龔樰時,羨慕的眼神里夾雜著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嫉妒,就見她抿嘴發笑道:
「你說得這麼頭頭是道,怎麼不見你把這個寫進小冊子裡啊?」
「這不是你們問,我才想起來嘛。」
方言攤了攤手,「不過沒關係,這不接下來還有採訪呢,到時候我就在『華夏電影周』上,當著所有的媒體這麼說,好好地給『華夏電影周』帶一波熱度!」
見他玩味地沖自己眨眼,龔樰嫣然一笑:「德行!真虧你想得出來!」
「咳咳!」
白若雪假裝咳嗽了聲,「龔樰姐,你們倆就不要在我們這些單身的面前打情罵俏了。」然後把頭轉向方言,「方老師,那您看聶女士的這封信,我們該怎麼回復好呢?」
「這事好辦,雖然我們不能到愛荷華州做客,但是可以請他們來洛杉磯嘛。」
方言讓白若雪以自己的名義,請聶華靈、潘耀名等人一道來參加「華夏電影周」。
於是乎,本來在吳貽躬、白沉等上影廠領導的意料中,「華夏電影周」本該是默默無名、無人問津的小展會,到了開幕式的當天,不只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人捧場,聶華靈、潘耀名以及眾多的留學生、華人華僑、華文媒體紛紛到場,一時之間,人聲鼎沸,那場面是相當地壯觀。
就差「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在舊金山的《北美日報》、《亞洲人周報》爭相報道這一盛況,高度評價了「華夏電影周」,評價了方言這位新晉的「華人之光」,同時也不忘向讀者們推薦《午夜凶鈴》、《人工智慧》等作品。
緊接著,西雅圖的《西華報》,紐約的《中報》、《華語快報》等華文報,也做起了免費宣傳。
消息越傳越廣,甚至是穿洋過海,傳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香江。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70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