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京城,天剛剛亮。年輕的皇帝姬厚增已經起床前往太和殿參加早朝了。
皇帝陛下今年才會滿十六,正是年輕貪睡之時。當年他還是親王之時可從來沒有在這個時辰起過床。現在當了皇帝,每天這個時辰卻必須起床。
當了皇帝快三個月了,他也想偷懶逃一次早朝,可是他的恩師大祭司王不易總是會準時出現,催促著他快些前去早朝。姬厚增從小誰也不怕,唯獨怕這位恩師。他怕這位恩師,並不是因為這位恩師學問有多好,而是因為這位恩師敢罵他。一旦他做錯了,都會迎來王不易的謾罵。王不易從不把他當太子看,只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徒兒。
金鑾殿上,此時百官們已經都到齊了,正在交談著。這三個月朝堂上充滿了腥風血雨,首先是遠在涼州的西涼王忽然回京,然後就是從不參政的和親王姬焰忽然回到了朝堂。就連那位先帝時期從不參加早朝的大祭司都開始出現在了皇帝身邊充當起了司儀。
這一切帶來的連鎖反應也是顯而易見。首先是首輔大人范淹忽然退休了,沒人知道原因。雖然沒人知道退休的真正原因,但大家都理解他。畢竟不是誰天天被西涼王逼著問軍務,被大祭司、和親王逼著問政務,並且時不時的被他們三人反對,都不會想當這個首輔的。這種時候,沒人願意夾在三大巨頭中間。
正因為范淹的退休,內閣之內就只剩下了兩個人。為了儘快選出新的內閣成員,幫皇帝陛下分憂,這幾日的朝會群臣們一直在爭吵。因為三位巨頭對內閣的人選存在異議。
王不易想要吏部尚書王安遠入閣,和親王卻想讓刑部尚書吳澤入閣,至於西涼王更過分,他居然想讓一名剛出獄的大學士於益謙入閣。三位大人物三個人選,自然也讓朝臣們分成了三派。各抒己見,互相充分交換著意見。只是這意見交換著就會吵起來。
隨著小皇帝坐到了龍椅上,新的朝會又一次開始了。
「臣有事啟奏。」
群臣們現在都有了經驗,知道隨著這一聲臣有事啟奏,多半是又一次爭論要開始了。於是大家眼觀鼻,鼻觀心都開始養起精神來。畢竟這爭論很耗精力的。
說話的是工部尚書孔茂林,如往常一樣,他說道:「臣舉薦吏部尚書王安遠入閣輔佐陛下。」
皇帝陛下雖然年幼,但他這些天可是見慣了爭執,聽到孔茂林說話後並沒有立刻說話,而是看向了和親王和西涼王。畢竟往日,這兩人肯定要出來反對了。
不等皇帝陛下說話,和親王就站了出來,說道:「臣附議。」
西涼王也說道:「臣附議。」
這一下子,大家都有些懵了,這兩位今日是怎麼了?居然都同意了,這可是出乎了在場大多數人的預料。很快地就有很多人反應過來。見三位大佬都同意了,群臣紛紛站出來附議。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怎麼可能少了自己?
皇帝陛下看著今日十分和諧的朝堂,好不容易回過神來,看向了一旁的王不易。王不易不露聲色地點了點頭。
皇帝陛下說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讓王安遠入閣輔政。」
王安遠立刻出列謝恩。
他剛謝完恩,兵部尚書左九又站了出來,說道:「先帝已逝,陛下新登基,正值用人之際。而今朝廷內外百官尚有不少缺額,臣主張重開科舉。」
重開科舉之事太祖之時就執行過,可是科舉選拔出來的人要麼被邊緣化,要麼根本無法當官。所以到後來,大明國還是實行了唯才是舉的九品中正制。由各地的太守、縣令來推舉才德兼備的人當官。到後來這科舉制度也就名存實亡了。
不等百官們說話,和親王忽然站了出來,說道:「臣附議,臣還請廢除九品中正制。」
這話一出,場內就有人坐不住了。因為現在場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九品中正制出身的。於是就有人想出來反對。
可是今日的皇帝陛下反應有些快,不等大家反對就說道:「朕准奏。」
眾臣們漸漸回過味來,看向了站在皇帝旁邊一臉平靜的大祭司。原來這三位大人今日這樣和諧,肯定是私下裡做了交易,也不知這交易的內容是什麼。三位大人物達成了協議,那其他人也就不再反對了,因為他們反對也沒用。
於是早朝在一片和諧中漸漸迎來了尾聲。
正當皇帝陛下打算難得享受一次早日下班的快樂之時,意外發生了。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眾臣們看向了殿外飛奔而來的太監。那太監跑到了殿中,呈上了一封帶血的奏章。
王不易從太監手上接過了奏章,自己先看了看,然後遞給皇帝。大殿中安靜了下來,眾人都看向了王不易和皇帝,還有皇帝手中的奏章。
「發生了什麼事?」西涼王第一個開口問道。因為這種八百里加急一般都代表著出現了戰事。只要是戰事都和他有關。在場沒有人比他更懂戰事。
王不易在西涼王的逼視下,說道:「北牧攻破了廢關,已經進入了并州。離聖京城不到五百里。」
群臣大驚,竊竊私語起來。
西涼王質問道:「我記得先帝在位時,廢關常年有五千部隊駐守為何會忽然被北牧攻破?」
不等王不易回答,兵部尚書左九就站出來說道:「涼王有所不知,大祭司認為廢關鄰近涼州,無需太多守軍,兩個多月前剛剛下令將他們裁撤了一半。」
西涼王怒道:「胡鬧。廢關和涼州之間可還隔著昆桐山。涼州要想增援,就算是騎兵繞過昆桐山也至少需要十天。」
和親王見他發怒,立刻站出來說道:「此事以後再說,先說說怎麼應對北牧。」
西涼王收拾心情,問道:「奏摺上可有說北牧來了多少人?」
王不易並不太懂軍事,剛剛也沒細看清奏章上的內容,當下便看向了那正認真看著奏章的皇帝。
皇帝陛下看著奏章中描寫的戰事,稍顯稚嫩的臉上充斥著興奮。見西涼王問起,趕緊說道:「這上面沒說具體數字,只說有數萬人。」
西涼王思索了片刻,說道:「臣願前往迎戰北牧,請陛下允許臣帶京城三大營前往。」
這是一個十分正常的請求,王不易乃是在場諸將中最有資格領兵之人。於是皇帝陛下就想答應,可是當他看向王不易時,卻見王不易輕輕地搖了搖頭。
王不易說道:「涼王殿下乃是我大明國的柱石,區區幾萬北牧人,何需涼王殿下親自出馬。我覺得由左九領兵就夠了。涼王可回涼州,以防北牧入侵涼州。」
和親王也說道:「涼王殿下多慮了。這北牧雖然入了并州,但也不可能真的攻到聖京城。你若是不放心,可調寒衣軍團一部一起過來參戰就是。」
聽到這裡,西涼王忽然明白過來,自己太過心急了。現在的朝廷怎麼可能將聖京城的三大營給自己指揮。要是將這支拱衛聖京城的兵馬也交給了自己,那自己可就掌握了大明國一半的兵馬了。朝廷怎麼可能放心。
西涼王說道:「也對。我在聖京城坐鎮就是了。由左九領兵吧。」
正當大家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之時,王不易忽然說道:「此事太過重大,不知和親王可願意監軍?」
監軍之事乃是由王不易提出,和親王附議的。他們的本意是藉此分了西涼王的軍權,沒想到還沒來得及完全實行,就先碰到了北牧入侵。兩人都明白,監軍之事事關重大,若是真的讓某位不知兵事的紅袍主教監軍,弄不好真的會出亂子。
和親王想了下,說道:「在下義不容辭。」
於是,商定了領兵的人選,這次朝會才算是正式落下了帷幕。
出兵之事雖然商定了,可是沒人發現小皇帝的心卻活躍了起來。畢竟太祖還有先帝可都是有帶兵征戰的經歷的。
於是剛剛回到後宮,小皇帝就問起陪著他一起的王不易,說道:「先生,北牧人打仗很厲害嗎?」
王不易以為小皇帝只是求知慾強,說道:「北牧乃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善於騎馬。作戰英勇無畏。太祖當年好不容易才將他們趕出了中原。」
小皇帝點了點頭,眼中充滿了嚮往,問道:「先生也懂兵嗎?」
軍事這種事王不易還是知道一些的,至少他讀過幾部兵書。但若說懂其實也不然,畢竟他沒有帶過任何兵馬。不過王不易可不願意在小皇帝面前落了面子,說道:「我自然懂兵。」
小皇帝立刻來了興致,說道:「那先生教我兵法如何?」
王不易板起了臉,說道:「陛下乃是天子,如何需要學那兵法。那些都是將軍們該學的。陛下要學的乃是御下之道,聖人之言。」
小皇帝顯然不想放棄,說道:「可是父皇就懂兵法。太祖爺爺也懂兵法。為什麼我不能學?」
王不易不想打消小皇帝學習的興致,說道:「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就推薦幾本書,讓陛下自己看吧。只是陛下切忌不能沉迷於這些雜學之中。」
小皇帝興奮起來,說道:「多謝先生。我明白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6s 3.72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