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鄰居好,賽珍寶」,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如果遇到誰家裡有事情了,只要張嘴招呼一聲大家就都來幫忙了。有時候要出遠門了,家裡沒有人,自家的雞鴨又需要餵養,這個時候就會把自家的鑰匙交給鄰居,甚至還會為了自家財產的安全,要求鄰居來幫忙看家,也就是晚上在家裡居住,這些都沒有什麼問題的,鄰居們也都是很樂意幫這個忙的,從來也沒有人計較什麼你吃虧了沒有的事,因為就算你這次吃了虧,那下次別人也會幫你補上的,絕對會的。
小的時候我們這些農村人是很羨慕城裡人的,覺得那裡簡直就是天堂啊,每天有肉吃,有糖吃,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變成個城裡人,那一定會幸福死的啊。
可是等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了城,才慢慢的發現,在城裡如果誰家裡遇到什麼事情了,往往是打電話給相隔十幾公里以外的朋友或者上百公里的親人求助,卻很少有人會第一時間想到要找對門的鄰居來幫忙。
那為什麼會造成現在的這種情況呢?我個人覺得,應該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農村,那是一個完全都是熟人的圈子,家家戶戶幾百年來一直都聚居在一起的,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自然也就基本上不存在什麼戒心了,通俗的說,也就是對彼此的警惕性並不是太高。遇到熟人了,都會打個招呼,或者聊一聊。而熟人的朋友也就漸漸地由陌生人變成了熟人。
比如在農村里,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自家大門,灑掃庭除,連門口的路都會一起清掃的,而周圍的鄰居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在門口聚集了,你給我一支煙,我給你點個火,在一起聊聊天,吹吹牛。
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的有村里其他的人加入進來,就算是不熟悉的,那這樣子一回生、二回熟,後面也就都熟悉起來了啊。而且,在農村里大家基本就是在周圍活動,十里八鄉幾乎都有親戚,那常常走動的話,所認識的熟人也就越來越多了,有些交際比較廣的,那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基本都認識了。
其次,在城市裡多數都是外來人員,除非是在這裡買了房的,實際情況是占很大比例的還是租住在這裡的,那肯定人員流動就比較頻繁的了。今天有可能和你搭了話,剛覺得對自己的胃口,想著下次再深入的交往一下呢,誰知人家明天就有可能去幾百上千公里之外了。如此一來,這也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警惕性比較高了,也導致了好些人都不願意花費精力去和陌生人交往,畢竟這精力隨時都有可能是要白費了啊。
要知道,咱們中國人可是這個地球上最現實的民族了,緊要關頭都是想著怎麼樣才能保全自己。再加上,這整日裡我們自己道聽途說的,親眼所見的,親身經歷的,幾乎都是一些負面的新聞,不是他被騙了,就是他被偷了,亦或者被搶劫了之類的,更有甚者有人還丟掉了性命。
那諸位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們來這裡是為了生存,為了求財,誰願意去摻和這些散事啊。所以呢,大傢伙也都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惹不起你,我躲得起啊,我只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
正因為彼此都是這麼想的,所以,就算是住在同一個樓層,哪怕是對門的鄰居,也因為大家本來就不認識,沒有溝通的意願,再加上平時要上班,下班的時間也都不一樣,那就導致了彼此看到對方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了,那自然在平日的生活中也就不會產生什麼交集的,也就更不可能有進一步了解的機會了。
最後還有一點,在農村里基本上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相互見面的機會比較多,再加上,農村基本上都是宗族聚居,所以你必須得熟悉所有的人。可是在城市裡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深圳這樣的改革前沿,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尤其的快,平時大家都要上班的,時間緊迫,就算是開門的時候在樓道遇到了,也大都是不打招呼的,甚至還會特意避開對方的眼睛。
就算是平時休息,大多數人也都是宅在家裡,好好的恢復一下精力,為下個禮拜的工作養精蓄銳,或者出去找相熟的朋友玩耍,也不會靜下心來去了解自己的鄰居,這樣子就造成了就算你同住一個樓層,門對門,也都是陌生人。
當然了,在深圳的還是以年輕人居多,如果是在內地的城市裡,有老年人退休了,時間上就會充裕的多,那他會閒不住的,即使是一個陌生的小區和環境,那他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打發時間啊,一天到晚在小區里轉轉悠,如此一來,也是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圈的,這和年輕人是不同的。
可能是因為我來自農村吧,熟悉了以前那種左鄰右舍其樂融融,出了大門,這個打聲招呼,那個開個玩笑之類的生活,所以,我一直都認為鄰里之間還是要多走動走動的,就算平時沒有什麼深交,可見了面打個招呼,見縫插針的閒聊幾句家長里短,還是可以的嘛。
我認為,只要你願意去和其他人多接觸,慢慢的,自然就會成為朋友的。都是在異鄉,朋友的作用還是很大很大的,萬一以後你要是遇到了什麼難事的時候,也可以及時的找到人幫忙啊,而鄰居加朋友當然就是第一選擇了,可以毫不猶豫地講,如果有別的鄰居來找我幫忙的話,那我一定會義不容辭的。
古人所說的「遠親不如近鄰」,是很有道理呢。正因為是這麼想的,所以自從我們搬進了瀅水山莊,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平日裡和鄰居們的交往也就漸漸多了起來,像我們和隔壁的小曾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朋友了。
不過再細想一下呢,梓彤和小曾這個也只能算是個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梓彤和小曾平時都不上班,帶著孩子,年齡相仿,共同語言多些,再加上兩人都外向一些,當然能聊得來了。但是像我,雖有這個意願,可是除了小曾之外,樓上樓下的鄰居我還真認不了幾個,不過平時在小區里見了面,我會微笑著點頭致意的,管他回應還是不回應呢,無所謂的,與人為善,讓每一天都充滿了好心情,難道不好嗎?
可是在美國就完全不同了,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他們似乎每個人真的都很nice,按照美國的這種社會結構,人員的自由流通也是很大的啊,可以說,很少有人會在一個地方終老的。那有人就說了,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是外地人啊?
這要是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思維來看,沒錯,就是的。但是,每天在小區里,無論你認識還是不認識的,只要碰著了,即使離著很遠的距離,他們都是滿面笑容的伸手和你sayhello,或者morning。要知道,這份快樂,陽光和積極是能傳染人的,你想想,一大清早的,就有人滿臉堆笑這麼高興的和你打招呼,你肯定也要高興的回一句吧,這是禮貌啊,這就是一天當中第一個開心的開始,這樣確實能讓你保持一天的好心情。
在我的印象里,在深圳,就算在同一部電梯這麼狹小的空間裡,大家彼此也是有意識的互相留有一定的空間,或者低頭,或者閉眼,或者仰頭,我可以確定大傢伙心裡應該都在想著怎麼能儘快地熬過這幾秒鐘......
我在這套房子裡僅僅住了十來天,可不像是在深圳,每天待在家裡的時間很少很少,因為在這裡不用加班,所以每天的作息都很正常,待在房間裡的時間多了,那也就很快和不少鄰居搞熟了,左邊的鄰居就是西蒙斯夫婦,右邊是聽說三十年前來自古巴的一對老頭老太太,每天早上出去跑步時遇到他們在散步,兩人總是很熱情的邀請我去他們家裡坐坐,說隨時歡迎我過去按門鈴。
哎呀,這和我之前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啊,不是都說資本主義國家的人都冷漠,自私嘛,這怎麼有些不大像啊?是這個小區來自東方的面孔比較少,從而導致他們把我看成了一個特殊的人?還是之前我所聽到的傳言有假啊?
再說說前幾天,有人把古巴老兩口家的房子地址寫錯成了我這裡的了,結果,這信就送到了我這裡,我從信箱裡拿出信的時候恰巧看到古巴老頭正開車我門口經過,於是,我趕忙把信給送了過去。老頭很是感謝,一定要請我進去喝一杯,可是我不能啊,還要趕著出門去公司呢,所以就謝絕了。
結果沒有想到的是,等我晚上下了班回來,居然發現在院門的門口處放了一個漂亮的小紙袋,打開一看,裡面放了四個大甜柿,靜靜的悄無聲息地照在西下的陽光下,就跟我剛來時隔壁西蒙斯夫婦請我一起過感恩節表示歡迎我一樣,讓我心靈有些暖暖的,等我看了一下旁邊的小紙條,原來是古巴鄰居對我的感謝。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73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