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光明殿。伏魔府 www.fumofu.com
皇帝拿兩本奏疏,舉棋不定。
石太監添了杯茶,目光迅速掠過的字,心裡有數了。
一本是謝玄英遞來的,另一本則是吏部的,今年的考核,大同知府的成績是稱職,故吏部建議調任到別處去,官升半級。
石太監一看就知道,這是大同知府給人送了錢。
大同這種地,年年戰火,荒田遍地,哪來的「稱職」?明擺賄賂了人,以求調到其他安穩的地。
石太監心中冷笑,送錢送錢,不給他送,擱在平日,非治治這傢伙不成。
再瞅眼吏部提出的人選。
一個是在陝西慶陽府的知府,說他辦事謹慎,任勞任怨。
他哂笑,看懂了涵義:膽小怕事,沒有後台,你不去邊境吃苦誰去?
另一個是在廣西的按察副使,說他剛正不阿,辦事勤懇,碩累累,並列舉一串政績。
他瞭然:骨頭太硬,能辦事,不會做人,礙人家發財了,所以送他高升。
皇帝屈起手指,敲桌,思忖道:「大伴,朕記得,聶安遠也是個暴脾?」
聶勝,字安遠,現任山西總兵,曾為太原參。
「陛下記『性』可真好。」石太監笑呵呵道,「老奴記得,幾年前,他同御有過些紛爭,御參其桀驁難訓,自持勇武,蔑視朝廷,目無度,是典型的武人脾呢。」
皇帝也起來了,搖搖頭,更猶豫了。
他知道這個按察副使,在廣西撫有功,消弭了數場暴動,興修水利,深受瑤敬愛,非常能幹,早就準備重用。
廣西也苦,情況也複雜,他能做得好,調往大同應該也可以。
有的候,不能光看官員的本事,也要有別的考量。『毛』巡撫處事圓滑,同聶總兵處得還算不錯,可要是兩個脾爆的人放一起,產生私怨是小,妨礙公務可就不好了。
皇帝心裡的天平偏向了另一邊。
「讓三郎去,怎樣?」
石太監到隨人丹一道送到外宅的珊瑚樹,心底一樂。
遂笑道:「謝郎能文能武,自然是好,可大同寒苦,不比京城,去了怕是要吃大苦頭。」
皇帝卻說:「三郎是能吃苦的。」
石太監笑道:「老奴說句僭越的話,誰家嬌生慣養的公哥,真的願意吃苦?謝郎是一片真心為陛下,才忍得了苦罷了。」
皇帝的眼底透出幾分笑意:「好啊,原是拐彎說好話呢。」
「老奴說的是好話,也是實話。謝郎這樣的出身,到湖廣江南之地,也沒人會說什。」石太監認真分析,「論忠心,無人能出其右,說紅薯好,就琢磨出了做,且不藏私……就是經驗差了些,北邊百廢待興,謝郎只在青州代為治理過,怕是不如旁人來得老道。」
這戳中了皇帝的心事。
他沉『吟』:「朕就是擔心這一點,怕他鎮不住。不過……青州那會兒,他其實做得不錯,也沒人教他。」
「謝郎打小就聰明,什都一學就會。」石太監笑眯眯地說。
皇帝點了點頭,已有決意:「就讓他去吧,你替朕批了。」
石太監彎腰:「是。」
他代為批紅:同意吏部調任原大同知府的任命,原來的廣西按察副使,升任為山東遼海東寧道按察使,並任命謝玄英為新一任大同知府。
擬票發回內閣。
第二天內閣開會,昨日輪值的崔閣老,把皇帝的批示拿出來,徵詢眾人意見。
大同知府調任,收錢的閉嘴。
按察副使離開廣西,幕後主使滿意,不作聲。
崔閣老琢磨了下,謝玄英不是『毛』巡撫能隨便拿捏的人,問題不大,也就決定不發表意見。
楊首輔只瞄了一眼,沒觸犯到自己的利益,又是皇帝跟前的紅人,程序也沒有問題,微微頷首。
事情就定了下來。
中書舍人擬好任命,送去批紅蓋章,然後再發往吏科。
吏科由皇帝控制,主要為了扼制內閣六部,這是皇帝的意思,給事中自然不會發回去重寫,署名頒布。
如此,相關任命才算是走完正規流程,擁有了合的效。
--
謝玄英在正式命令下達前,就從某些渠道得知了消息。
他第一間找到靖海侯,非常直接:「請父親幫我。」
這次,靖海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再給你一百個護衛,兩個幕僚,一個通錢糧,一個懂刑名。」
謝玄英道:「我要帶程氏一起去。」
靖海侯無所謂:「隨你。」
謝玄英沉默了一會兒,問:「父親可有什吩咐?」
「不要怕吃苦,好生辦差,京里有為父,必虧待不了你。」靖海侯囑咐,「行事謹慎些,不要落人話柄。」
他道:「是。」
告別父親,又往正院,和柳氏通。
柳氏大為吃驚:「大同?那不是九邊……這怎能行?!」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母親,這是兒自己求來的。」謝玄英解釋,「兒還年輕,不怕吃苦,且韃靼與夏互市,三年之內不會起戰事,請母親放心。」
柳氏卻還是不舍:「平去江南也就算了,邊境那苦。」她眼眶微紅,「憑什好處輪不到,吃苦受累全是你?侯爺也太偏心了。」
謝玄英溫言道:「母親,我不能總待在翰林院,外放才能做實事。」
「娘不是不讓你辦差。」柳氏不拖兒後腿,邊境實在讓她無放心,「讓你爹給你換一個富饒安穩的地,不也一樣做實事?」
他道:「富裕之地多桎梏,反倒不如邊境好施展。」
柳氏再也忍不住,眼眶微紅:「何至於此?」
「母親,兒已經大了。」謝玄英輕輕道,「成家便該立業,您不要擔心我。」
柳氏不語。
謝玄英道:「我會帶程氏一起去,讓她照顧我衣食起居。她是大同人,熟知山西風情,母親可以放心。」
其實,柳氏未嘗不知道,任命已下,無可更改。且臣不能只享君恩,不為君盡忠,掉再多淚也無濟於事。
遂收拾心情,頷首道,「也好,我這裡不差她服侍,叫她來,我有事叮囑。」
謝玄英還再說,柳氏卻擺擺手:「不必多言,家裡的事,我囑咐程氏就好,做你該做的事。」
然而,話雖如此,仍舊要再補充兩句,「別忘了與同僚多多走動,你老師那裡也該去一趟,來有什事,也好有人為你說話。」
謝玄英逐一應下:「兒都記住了。」
柳氏這才放他離去。
不多,程丹若過來了。
柳氏盯她:「你知道了吧?」
程丹若平靜地說:「是。」
柳氏問:「三郎和你提過這件事嗎?」
「提過。」
「你怎?」柳氏平靜地問。
「母親見諒,兒媳心裡……其實並不回大同。」程丹若苦笑,「倒不是因為邊境苦寒,只是我父母親族皆死於彼處,雖知道該回老家祭拜,可……」
她頓住,艱澀道,「可若沒有見墳冢,沒有親耳聽見噩耗,總還能騙自己,也許家中還有人逃過一劫。」
柳氏沉默一剎,說道:「那你為何不勸阻三郎?」
然,柳氏並不贊同去九邊。
程丹若『色』不改,誠懇道:「三郎有心為請命,造福一,兒媳豈能因一己之私,阻止丈夫建功立業?」
柳氏啞然。
「母親。」她正『色』道,「兒媳也過了,越是苦寒之地,越是容易出政績,韃靼之患,擱在以往自然危險,如今要開互市,韃靼需要的糧食、茶葉、絲綢都握在我們手裡,必不敢輕舉妄動。
「大同固然危險,機卻千載難逢,即便苦些累些,卻全是為自己做的,這難道不比什都重要嗎?」
這無疑戳中了柳氏的軟肋,她微蹙眉梢,卻還是沒有出言贊同。
建功立業雖好,可作為母親,總是更希望孩平安富貴。
「母親,三郎知道您心疼他。」程丹若柔聲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爭,如今陛下正值壯年,不會叫他吃虧的。」
說及此事,她又道,「其實,三郎不放心的人還是您。媳『婦』,不如叫竹籬和梅韻跟去伺候,我留下來孝順您,他在外頭也能放心了。」
柳氏怔了怔,『色』緩和下來:「說什傻話,那樣的地,她們兩個丫鬟能做什?」
木已成舟,她只能接受現實,打起精,叮囑道:「你是大同人,衣食住行都熟悉,提前把該備的備好,人在外頭不比在家中,窮鄉僻壤的,買什都不便。」
程丹若低眉順眼:「是,兒媳記住了。」
「在外要多替夫君考慮,他勞累整日,家宅之事不可讓他『操』心。」
「兒媳知道。」
「與其他官眷交往,要懂得分寸,遠則生疏,親則有失,凡事拿不準的,多問問你丈夫,不可自作主張。尤其不能隨意替他攬事,若被我知道,你借丈夫之名自行其事……」
柳氏冷笑一聲,「你要記得,自己是謝家的媳『婦』。」
程丹若說:「兒媳不敢。」
柳氏又關照了幾件事,說得口乾舌燥,抿口茶潤潤喉,才斟酌道:「別的我也就不多說了,讓你跟三郎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緣故。」
她瞥向程丹若:「三郎同我說過……唉,這孩別的都好,就是太心軟。好在你們到外頭去,比家裡清淨,倒是一樁好處。」
程丹若安靜地聽,並不接話。
「你們新婚夫妻,我也不做惡婆婆,一年兩年還等得起,可回來的候,總該給我一個好消息。」柳氏嘆息,「三郎不小了。」
程丹若道:「母親的意思,兒媳都明白。」
「明白就好。」柳氏對這個兒媳『婦』,開頭稱不滿意,可這半年下來,她循規蹈矩,有主意卻不張揚,不貪錢不戀權,大房、二房尋不到錯處,僅這一事,已殊為不易。
連侯爺都說,妻賢則家寧,這兒媳『婦』娶得不差。
因此,柳氏如今多少也有些真心,關照道:「你年輕不經事,把林媽媽帶去。」
「是。」她道,「兒媳原有此意。」
這樣乾脆又柔順的態度,換來了柳氏的笑容。
她,倒是給三郎說了,家世才貌不是要緊的,和自己兒一條心,才是重中之重。
「調任下來再收拾行李。」她耐心叮嚀,「這幾日不要聲張,以免壞事。」
程丹若抬首,『露』出淺淺的笑意:「兒媳聽母親的。」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04s 3.67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