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門房裡收拾的整齊利落,擺設也不多,唯一的一件跟科技沾邊的,就是躺在褥子上的一支老式的半導體。一筆閣 www.yibige.com
趙老大把它拿起來之後,隨手將被褥捲起,讓方桐和老趙坐下,自己轉身去給他們倒茶。
「讓你們嘗嘗鮮,剛從老家那邊寄過來的奶茶......」
方桐急忙打斷,「趙大哥,別麻煩了。」
「哪的話,」趙老大不顧阻撓,依舊忙和著。
短短的兩分鐘裡,方桐也把房間裡面的結構看了個通透。
門房裡面很簡陋,不是破舊,是簡單,過於簡單。棚頂甚至都沒有天花板,直接就能看到房梁。
從外面進來,左手邊就是一個迷你的灶台,看起來是後來加上的。
它連接著的,就是方桐和老趙現在坐著的土炕。
至於火炕,方桐一點都不陌生,只是好奇現在用什麼燒火。
以前的津北市也都是平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倒下之後,才逐漸傳來了西式建築。在此之前,只有七大胡同,九大胡同那樣的煙花柳巷能看到兩層小樓。
而老百姓,當時也是燒柴火的。當時取暖的柴火的獲得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自家種了玉米、黃豆剩下的秸稈,花錢雇馬騾拉回來。
另外一種,就比較奢侈了,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用得上。
搖煤球。
搖煤球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一定會感到這是一種很髒、很累、很土的行當。
髒和累那是不用說的,但這個行當並不土,並且在當時還是比較時尚的,因為那個年代在保定不是任何人家都能夠燒得起煤、搖得起煤球的。
即便是較富裕的人家買了一點兒煤,也捨不得讓別人來掙錢,而是全家一起動手,把煤面和成煤泥揉成煤球。
燒煤做飯、取暖在當時是富裕、時尚的象徵,那麼,搖煤球的也應該說是一種比較時尚的行當吧。
搖煤球的煤被人類發現的歷史相當長久,而華夏國又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做燃料的國家。
遠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採煤,並用這種「黑石」來取暖、燒水煮飯了。
在漢唐時代,就已經建立了手工煤炭業,煤在冶鑄金屬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煤在古代除了叫黑石以外,還有其他的許多名稱,如石涅、黑金、石墨、石炭等等。
煤球是人類在生活中對煤的一種使用方法,是把煤沫子、碎煤,加上有膠質的黃土通過旋轉搖動,使煤泥變成為元宵或桌球一樣的形狀,增加了煤與煤之間的空隙,所以燃燒起來比較充分。
這樣用來取暖、做飯既方便,又乾淨、節約,是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採取的燒煤方法。
在過去的臨海縣以及津北市周邊各縣,煤球在一段時間內是搖煤球的工人手工搖出來的,因為幹活時總會弄得滿手滿臉黑乎乎的,因此人們給他們起了外號叫「煤黑子」。
別看這樣叫,其實搖煤球是很有技術的一個活。
先要和煤,就是在煤面子裡摻上大約百分之十五的黃土,這個比例是人們在燒煤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少了煤,球容易散,多了煤球不容易燃燒。
並且和煤需要的土也是有講究的,土質既要有一定的黏性,又不能過於黏。因為不粘黏球不容易粘結,太黏了則容易在燃燒的時候燒出溜子,結在一起難以從爐膛中掏出來。
因此,和煤的時候,搖煤球的師傅要非常認真按照比例把煤面和黏土摻和均勻,接著把它們加水和成煤泥攤平在地面上,再等距離地橫切成一寸多寬的煤條,這面切完後,再掉換方向,再橫著切,這樣切完後,地面上的煤片便劃成了半寸見方的小方塊,再在上面撒上一層干煤面,搖煤球的第一步工作就算完成了。
然後,就進入了第二步搖煤球。
搖煤球的師傅都帶著一個直徑大約1.5米的荊條編的大眼的篩子,在下面放上一個花盆,然後把切好的煤塊用大鐵杴放到大眼篩子裡,兩隻手抓住大眼篩子的邊緣,在花盆上搖動起來。
因為有了花盆,篩子被墊了起來,在地面上的著力點小了,減少了摩擦力,因此那大眼篩子搖動起來就輕鬆了許多。
這是煤球搖得好壞的關鍵一步。
只見搖煤球的師傅兩臂用力,把大眼篩子舞動起來,搖動的方向呈圓圈形,使篩子內的煤塊做圓周運動,一邊搖還要一邊注意將黏在一起的煤塊掰開,還要不時在裡邊灑上些煤沫子,這樣來來回迴轉幾圈,裡邊的方煤塊在搖動中互相碰撞,煤塊的全部稜角都磨沒了,互相摩擦碰下來的煤渣落到了地上,篩子裡的方形煤塊變成了大小一致光溜滾圓的煤球。
最後,搖煤球的師傅端起篩子把搖好的煤球倒到陽光下敞亮的院子裡,等曬乾了主家就收藏了起來搖煤球,到嚴冬來了,才捨得用來取暖過冬。
方桐之所以知道這些,也是屬於感同身受,他有幸在跟詹晨戀愛的時候去過鄉下一次。
當時他還真的看到了有一戶人家在搖煤球,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那戶人說這是他們家留下來的唯一的技術活了,捨不得扔下。
尤其是他說完之後,那懷念過去的眼神,簡直讓方桐心酸不已。
之後他回去了學校,還特地上網查了許多相關的資料,甚至還寫了一片簡短的論文,只是在起名字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所以才沒有發表出來。
其中,他引用了老津北叢書里的一段話,書里這麼寫著:
煤是黑的,但燃燒起來卻能發出極為耀眼的橘紅色,它把自己的全部熱量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人類,還要用自己殘留的軀體鋪平人們前進的道路。因此,詩人們曾經對它進行了盡情的謳歌。有的把它比喻成為祖國獻出一切志士,有的把它比喻成為經受了無數次苦難的祖國。這些都是恰當而又美好的,但人們在讚美煤的精神和品質的同時,一定也不會忘記搖煤球師傅曾經流下的汗水。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4s 3.731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