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又一次考舉落下了帷幕。
這一次,參考士子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記錄。
總共有接近兩萬人報名!
如此多的人參與,以至於整個長安的商業和貿易,在考舉前後的這一個多月,繁榮的不像話!
無論是賣奢侈品的,還是經營日常用品的,反正,只要是做生意的,都賺的盤滿缽滿。
當然,主爵都尉衙門也趁機刷了一波臉。
在公孫弘和主父偃的主持下,主爵都尉衙門,借著考舉的機會,從長安九市,收上了接近千萬的稅款。
僅此一項,就幾乎相當於關中去年一年田稅的三分之一強了。
這讓公孫弘和主父偃的信心爆棚。
但對劉徹來說,本次考舉的落幕,意味著麻煩的上演。
「四千多個工作崗位啊……」劉徹將御史大夫衙門上奏的奏疏放在一邊,頭疼的揉了揉太陽穴。
這就是考舉對於現在的漢室政權的最大考驗了。
跟每次只取幾十個,撐死一百多的科舉不同。
考舉,一次錄取人數,就是數千。
而且,錄取人數肯定會越來越多!
就像後世的大學生一樣。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的口袋慢慢的鼓起來。
他們肯定會選擇將自己的下一代送去讀書識字。
知識分子越來越多,最終曾經的風流才子,變成明日的市井說書人。
而這卻對現行的考舉制度造成了衝擊。
因為,工作崗位,不是想變就能變出來的。
特別是現在,漢室地方六十餘郡,絕大部分的職位,都已經有坑了。
強行把人踢掉,塞進考舉士子,不僅僅是對國家的不尊重,更會產生很壞的結果。
想想看吧。
崇禎讓李自成下崗,然後李自成就武裝上訪,讓崇禎在煤山上吊了。
所以,其實,現在可供安排的職位,也就只有那些到點了退休的人的職位。
劉徹前幾年,已經將這方面的潛能挖空了。
再想指望靠著以新換舊,並不現實。
但,放著這些考上的士子,不給他們安排工作崗位也是要出事情的。
典型的就是黃巢。
英雄豪傑,流落在體制之外,會有怎樣可怕的結果。
歷史書上,已經寫的清清楚楚了。
所以,在實際上而言。
「這是在逼著朕去擴張啊!」劉徹放下手裡的筆。
他剛剛絞盡腦汁,從各衙門清理了五百多個到點了還沒退休的老幹部,給與他們加官一級的榮譽,讓他們致仕,從而騰出了五百多個崗位來安置這些考舉士子。
但,這只是杯水車薪。
幸虧去年搞了個大新聞,把齊魯洗了一遍,騰出了至少兩千個崗位。
因此,今年勉勉強強,算是能矇混過關了。
但明年呢?後年呢?
而且,隨著新一代年輕人成長,未來漢室的讀書人會越來越多。
這在一方面,會要求劉徹開始改革考舉制度,提高准入門檻。
但這門檻肯定不會一下子就拔高太多。
難度是會隨著士子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的。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人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多。
於是,擺在劉徹面前的,就只有三條路。
第一條擴大內需,發明一些新機構來安置越來越多的考舉士子,但,這新衙門不是想成立就可以成立的。
現在的官員薪水雖然低,但也不少了。
哪怕是最低級的百石小吏,一年薪水也要給其一百石粟米外加一定的現金。
更何況,劉徹自己還作死的搞出了津貼和補貼制度。
所以,隨意增加機構的話,只是飲鴆止渴,最終除了重蹈北宋杯具外,不會有別的結果。
而第二條路,就是減少錄取人數。
但,減少錄取人數,就會提高考舉逼格。
很容易會讓那些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產生勞資比別人高級的錯覺雖然他們一直都有這樣的錯覺。
但考舉,卻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們不比別人高級。
而第三條路……
「用大漢的劍,為大漢的官,去獲取屬於他們的工作崗位……」劉徹似笑非笑的搖著頭嘆息著。
這也是唯一可以實現的出路。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只要打下一塊地盤,就得在當地建立政府,實施統治。
就像現在的安東都護府那樣,每年都能固定為劉徹消化至少幾百個士子。
而且,這也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世界這麼大。
哪怕未來在遙遠的中亞和西亞以及南亞實行的殖民和分封統治。
那裡也需要官員啊。
需要官員就需要考舉士子去占坑。
然後,慢慢的,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家也會開始要求更多的官員。
如此,才能確保不出問題。
「看來,對匈奴作戰,確實是迫在眉睫,不得不發啊!」劉徹感慨一聲。
五年前,他搞出考舉,純粹只是想刷聲望,收買人心而已。
卻沒有想到,五年後,他弄出來刷聲望的工具,逼著他和整個國家,不得不投入戰爭中。
因為,假如不給越來越多的年輕士子找到工作崗位的話。
大漢王朝就遲早藥丸。
大漢王朝不想吃棗藥丸,就得去擴張。
說起匈奴,劉徹就頗感興趣的站到了地圖前,凝視剛剛被更新的那幅地圖。
這副地圖上,屬於漢室的黑色,赫然已經越過了長城,侵染到了草原上。
有些地方,甚至整塊整塊的變黑。
這是繡衣衛與漢室長久以來推行的對匈奴政策結出來的碩果。
「賈長沙啊賈長沙……」劉徹嘆了口氣,不得不對這位當年名震天下的謀士和名士表達自己的敬佩之心。
似乎,在兩漢,姓賈的人,只要出名,就了不得了。
前有賈誼賈長沙,後有賈詡賈毒士。
都是那種一言安天下,一語喪社稷的主!
賈誼對漢室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他提出了『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原始版本推恩令。
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
更在於他第一個首倡,並且建立起了一整套對匈奴的心理攻勢和拉攏、分化政策。
這套政策的全稱是:三表五餌。
整套政策很複雜,真要詳細解釋的話,一萬字都說不清楚。
但簡單的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八個字:煽風點火,挑撥離間。
賈誼當年認為,漢匈之間的力量,嚴重不對等,漢軍無力出擊並且攻擊匈奴的腹心。
所以,賈誼就寄希望於通過滲透、收買、散播謠言,腐蝕匈奴貴族,挑撥其君臣關係,製造內亂,讓匈奴人自顧不暇,無暇南侵。
為了保障整個計劃能順利進行,賈誼甚至主動請纓,請求擔任指揮整個計劃的負責人,也就是典屬國一職。
此人,確實是天縱奇才!
自提出這套政策後到今天,雖然沒有如賈誼當年預期的那樣,讓匈奴內訌、分裂。
但卻也造成了韓頹當兄弟歸義以及十幾年前的章尼事件。
甚至,東胡王盧它之的部族以及其他六個部族,在原本的歷史上,會在前年帶著人口和牲畜,歸順漢室。
並且因為他們的歸順,導致丞相周亞夫罷官。
現在,雖然因為劉徹的原因,七部族歸漢事件沒有發生。
但,漢室對匈奴的滲透和控制,卻早已經不僅僅七個部族了。
長城腳下的匈奴部族,幾乎黑成一片。
這些部族,雖然可能很小。
大的兩三千人口,小的幾百人。
與其說是部族,不如說是部落。
但,他們的立場倒向漢室,卻使得匈奴人在雲中雁門一線的警戒全部作廢。
漢軍可以出塞百里,而匈奴人甚至還會蒙在鼓裡。
如今,已經派遣了質子,向漢室輸誠的部族,每一天都在增加。
昨天還是十九個。
但今天卻已經破二十了。
而且,除了小部族。
還有大魚入場。
休屠部族的首領,就曾經曖昧的向漢室表示了俺在劉家和攣鞮氏之間的戰爭中不持立場。
雖然原話不是這樣,但意思卻是這麼個意思。
甚至,還有不知名的匈奴貴人,悄悄的通過某些渠道,譬如商人或者歸還的漢人之口,委婉的詢問漢室:假如匈奴內戰爆發,漢室站在那一邊?
這樣的人,不止一個。
當然了,局勢如此大好。不能完全歸公於賈誼。
實際上,現在之所以變成這樣。
軍功章上,有軍臣的一半。
這個腦殘居然公開表示:烏維之死,是天譴!
這至今導致了大批忠於尹稚斜父子的匈奴部族惶惶不可終日。
以至於,許多原本立場曖昧,顧左右而言他的匈奴部落,在軍臣的那個表態後,主動聯繫上了漢室,說是『願意歸義天子,為漢臣妾。』
甚至有人**裸的提出了王師若出,外臣甘願為陛下先鋒,以討不義。這樣的帶路黨宣言。
而這些人的立場的變化,很顯然,只是出於自保或者活命的想法。
他們舊日的主子烏維和他老爹尹稚斜以及那個右賢王,全部都成了壞蛋。
那他們是什麼?
壞蛋的奴才?
換句話說,其實,他們投向漢室,不是因為烏維之死,僅僅是因為他們感覺,假如不找漢室抱大腿的話,一旦單于庭對付他們,他們連跑路的機會都要沒有了!
軍臣的這個行為,在劉徹眼裡,就像當年秦二世的種種行為一樣腦殘幼稚而且不可理喻。
當然了,劉徹更明白。
若是沒有馬邑之戰的輝煌勝利。
現在,這些投向漢室或者立場倒向漢室的部族數量至少要少一大半。
「到明年夏天,應該就能完成戰爭準備了……」劉徹在心裡盤算著。
現在,丞相周亞夫為首的將軍列侯們已經做出了初步的戰略計劃。
想要攻克高闕,漢軍需要投入三萬騎兵和三萬步兵,出雲中塞數百里。
軍隊,好調動。
劉徹一紙詔書就能完成調動。
關鍵是糧草和器械。
代國、隴右和雲中,本身的糧食產量,堪堪只能自給自足。
這還是太宗皇帝當年拼了老命,在這些地方瘋狂種田的結果在太宗之前,長城駐軍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情。
而去年的馬邑之戰,幾乎將這一帶的戰略糧食儲備消耗一空,到現在,都還沒有填滿。
大軍出塞的耗費,又肯定比在內線作戰更高。
而且,補給線的拉長,本身也會增加消耗的糧草數量和人力物力。
唯一的好消息是,假如出塞作戰的話,大軍所需要的肉食來源,現在已經不需要擔心了。
少府的各個牧場以及前線的馬苑裡滿是去年馬邑之戰繳獲的牲畜。
隨隨便便撥個十幾萬,就足夠支撐大軍在外的開銷了。
而且,只要拿下高闕,那整個河套的匈奴牲畜,也都會成為漢軍的戰利品。
就糧於敵是可能的。(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719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