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劉辯,雄主 第六十七章:討平二張

    軍政分離,劉辯並非不知,只是不適用於當前的漢室。

    令地方軍政分離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強大且穩固的中央來威懾地方,令其不敢逾越。

    而現如今離心離德的漢室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倘若推行軍政分離,於十三州各設一名『將軍』,那麼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手中有兵權的將軍就會漸漸將手伸到州內郡縣,最終像歷史上的『州牧』那樣,成為一方諸侯,聽調不聽宣。

    似這等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劉辯不會犯這種錯誤。

    因此,他選擇加強刺史這個各州的監察官,允許其在平叛時統帥軍隊,但平時州內各郡的軍隊,則仍歸各郡管轄。

    之前靈帝問劉辯刺史平日聯合聯軍時,有或無權處罰不服從命令的郡尉,而劉辯思忖片刻後回應無權處罰,就是在談論各州軍隊在戰時與非戰時的歸屬——平時兵權歸各郡太守,戰時歸該州刺史,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劉辯自認為這個舉措最適合當前的漢室,剩下的,也就只有查漏補缺了。

    就像他對靈帝說的:無論何朝何代,世上都沒有十全十美的政令,查漏補缺、與時俱進,才是常態。

    次日,鑑於驃騎將軍董重的攪局,大將軍何進與侍中董扶終究沒能說服靈帝廢史立牧,靈帝發下詔令,加強各地刺史的權力,給予其非常時期可自由調度州內軍隊的權力,不必再請示朝廷。

    對此,侍中董扶十分失望,向朝廷請為使者,前往冀州傳遞朝廷的公文。

    在見到冀州刺史劉焉後,董扶將事情經過一說,又出示了朝廷的公文,劉焉亦頗感失望。

    畢竟弄了半天,朝廷只是稍微加強了一點刺史的權力,且這份權力也只有在州境內出現叛亂時才能自動獲取,而平日,各州刺史仍然無法插手州內郡縣的政務,這豈是劉焉想要的結果?

    他皺眉問董扶道:「不知是何人阻擾此事?」

    董扶不知劉辯暗地裡的所為,如實說道:「乃驃騎將軍董重。……他見大將軍支持廢史立牧,唯恐大將軍遣心腹出任各州州牧,增添權勢,遂竭力勸阻陛下。」

    聽到這話,劉焉大恨董重。

    良久,他嘆息道:「刺史就刺史罷,益州刺史總好過冀州刺史。」

    「是極。」

    董扶亦點點頭,附和道:「益州刺史郤儉,貪婪成性,於任內大肆斂財,致使益州民怨載道,君郎(劉焉字)正好取而代之。」

    他乃廣漢人,自有故鄉之人將郤儉的事告訴他。

    劉焉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雖然州牧一事黃了,但即便是益州刺史,他也惦記著董扶所說的『益州有天子之氣』這回事,反正再怎麼樣都好過冀州,一個張燕就讓他暗自提心弔膽,現如今又有張純、張舉反叛,這個益州刺史,誰愛當誰當,反正他是不當了。

    當然,雖說以打定主意請求朝廷改任他為益州刺史,但眼下冀、幽兩州的叛亂尚未平息,他也不敢立即懇請調任,以免破壞了一直以來所維護的人設,遭人指責。

    因此他想要調任,首先還要協助中郎將孟益、幽州刺史劉虞討平張純、張舉的叛亂。

    於是,心下著急的他再次派人去詢問中郎將孟益,詢問後者還有何需要。

    而此時,中郎將孟益正在率軍圍攻中山郡的盧奴,與他一同圍攻叛軍的,還有劉焉在勸靈帝廢史立牧奏章中提及的平難中郎將張燕。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泰山太守張舉反叛,率叛軍至中山與張純匯合時,曾派使者去見張燕,想拉張燕入伙。

    畢竟張燕的黑山軍在冀州可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別說冀州刺史劉焉無可奈何,就連朝廷也無力征討,只能在張燕主動投降的情況下招安。

    然而張燕卻拒絕了張舉的使者。

    甚至,可能張燕當時還覺得張舉腦子有問題:「我好好的平難中郎將,朝廷命官,實際權力比冀州刺史還要大,我為何要跟你張舉、張純叛亂?」

    於是,他無視張舉在自稱天子後拜他為三公的許諾,毅然率黑山軍協助中郎將孟益,著實在孟益身上刷了一波好感——原本孟益覺得張燕不趁機作亂就好了,可不奢求張燕出兵相助。

    但張燕還是義無反顧地率軍趕來相助,倒不是說他真的忠於漢室,而是因為他早已將冀州視為了他的地盤,豈能容張舉、張純在境內殺人搶掠,壞他秩序?

    不管怎麼說,黑山軍的相助,確實是讓負責討伐張舉、張純叛亂的孟益、劉虞一方勢力大增。

    這一日,孟益正與張燕在商議圍攻盧奴,忽然劉焉派使者而來,詢問討賊大軍有何需要。

    不知劉焉內心所想的孟益大為感慨,對左右道:「正因為有劉君郎為後方強援,我等才能安心討賊啊。」


    還別說,鑑於此前劉焉見張燕勢大,並未敢冒犯,張燕對劉焉的印象倒也不壞,笑著附和了兩句。

    也不曉得,若在得知劉焉在奏章中將他說成潛在的隱患,又該做個想法。

    數日後,孟益與張燕合力攻破盧奴,殺死張純麾下守將張應,餘眾逃亡涿郡。

    在經過商議後,張燕留守中山郡,派將領孫輕、王當協助孟益進兵涿郡,追擊張應餘黨。

    待追至涿郡時,涿郡太守溫恕率三千軍隊來援,截住張應餘黨的去路,與孟益前後夾擊,將張應餘黨擊破,斬首三千餘具,投降千餘人。

    待雙方寒暄時,孟益問溫恕道:「溫太守,去年劉伯安劉刺史孤身赴廣陽,欲策反烏丸首領丘力居,使其不為張純、張舉之助,涿郡與廣陽相鄰,不知溫太守可知劉刺史的近況?」

    他口中的劉伯安,即是現幽州刺史劉虞。

    不得不說,別看劉虞平日裡一副文士氣質,但著實膽魄過人,去年時他與孟益商議,留孟益在冀州徵召軍隊,自己竟孤身赴幽州郡治——廣陽薊縣,要知道當時張舉、張純的大軍就在廣陽、漁陽一帶為禍。

    然而劉虞卻表示他此前當過幽州刺史,在烏丸等胡人中頗有些名望,執意親往,孟益、劉焉百般勸阻未果,只能聽任。

    今年開春以來,孟益尚未收到劉虞的消息,心中不免擔心。

    而聽到他這番話,溫恕笑著說道:「中郎將勿慮,劉刺史在幽州的名望甚高,不分漢胡。據我所知,他到廣陽不久便策反了丘力居,現如今正率烏丸諸胡數萬駐紮於右北平,急攻遼西。」

    「數萬?!」

    孟益聽得目瞪口呆,畢竟他在冀州得到刺史劉焉相助,消耗錢糧,也不過徵募三四萬軍隊,劉虞僅帶著幾名衛士、家僕赴廣陽,策反了烏丸首領丘力居不說,竟還徵到了數萬胡人軍隊,這等名望,著實讓人心驚。

    怪不得朝廷要再度徵辟劉虞出任幽州刺史。

    驚喜之餘,孟益又問道:「貴郡涿縣令公孫瓚,乃盧子干盧尚書門生,此前我應盧尚書推薦,至冀州後派人徵辟他協助討賊,不知他現在何處?」

    溫恕拱手回道:「正在劉刺史麾下聽用。」

    孟益點點頭,不再多問。

    此時,有孟益麾下的將領前來請示:「中郎將,那千餘俘虜如何處置?」

    孟益一揮手道:「按照慣例,全部斬首。」

    溫恕在旁聽得一驚,連忙勸道:「中郎將,殺俘不祥……」

    見溫恕一臉驚愕看著自己,孟益解釋道:「戰前投降,乃真心歸順,可赦;戰後所俘,不過是為勢所迫,非心甘也,當殺!……此乃朝廷之令。」

    溫恕聽到解釋,又得知是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再多說,輕嘆一口氣,親眼看著孟益麾下軍卒將千餘叛軍俘虜全部斬殺,憐憫地搖了搖頭。

    次日,孟益命黑山將孫輕、王當率軍回張燕處,又請張燕派軍隊維持中山秩序,而他則率軍前往右北平,增援劉虞。

    約半個月左右,孟益率軍抵達右北平,與劉虞麾下軍隊合兵一處,聚十萬之眾以攻遼西肥如。

    此時劉虞、孟益、公孫瓚一方背後有幽、冀兩個州提供糧草,而張純、張舉卻只占了遼西、遼東等區區兩三郡,雖尚能維持一時卻不能長久,到四月下旬時,張純、張舉便已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

    而冀州刺史劉焉也正是見此才上奏朝廷,請侍中董扶出面彈劾益州刺史郤儉,由他代之。

    五月初,劉虞、孟益、公孫瓚攻破右北平的肥如,公孫瓚力斬張純,自稱天子的張舉惶恐,孤身逃亡塞外。

    劉虞遂於各胡重金懸賞張舉首級,不出二十日,便有胡人送來張舉屍身。

    劉虞命人斬下張純、張舉二人的首級,連同奏章一同送往雒陽,旋即率軍返回廣陽。

    至此,張純、張舉叛亂討平。

    而與此同時,侍中董扶也正好在朝中彈劾益州刺史郤儉,因郤儉是買官得來的官,又引起了一波朝中士人對後宮宦官的圍攻。

    相較再次鬧騰起來的士人與宦官,劉辯的注意力卻在董扶推薦劉焉調任益州刺史一事上。

    「賊心不死啊。」他當時暗暗說道。

    他本意是牴觸劉焉赴益州任職的,州牧不行,刺史也不行,可問題是,除了劉焉,又有誰能平定益州現如今的混亂呢?

    是的,當前的益州,亦鬧了黃巾之害。



  
相關:  三國之宅行天下  大國將相  東漢末年立志傳  錚錚大宋  大魏宮廷  大豪傑  戰國大司馬    我,一笑就瞬移  重生我真的不會拒絕  無限模擬:從木葉到型月  洛杉磯神探  通關遊戲後我無敵了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我,劉辯,雄主第六十七章:討平二張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我,劉辯,雄主"
360搜"我,劉辯,雄主"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3s 3.53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