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與英國使者很快達成了共識結締盟約。
不過對於趙銘而言,這個盟約肯定只是暫時的,等東海鎮獲得南洋後,肯定要向西進入印度洋。
現在,東海鎮四面皆敵,為了獲得英國人的支持,趙銘不得到不將印度讓給英國。
當然,印度現在其實是莫臥兒帝國的版圖,趙銘完全是慷他人之慨,對於自身並沒有損失,可以說相當的無恥。
這種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別國的利益和版圖,許諾給它國,或是進行瓜分的行為,讓趙銘一度找到了帝國列強的感覺,讓他感到一陣快感。
同時,他的內心也提前警惕,要是東海鎮不強大,中國不強大,那麼幾百年後,被瓜分的就是中國了。
趙銘絕對不允許,這種局面,再次出現。
當下,趙銘令顧炎武與英國使者商議,並簽訂詳細條約,要求英國人在印度洋上襲擊荷蘭人的商船,奪取荷蘭人在印度的據點。
英國人本就海盜出身,對於趙銘的要求自然應下,雙方愉快的簽訂條約,趙銘大方的送了英國人一些茶葉和瓷器,史密斯便離開台灣,返回孟買。
在英國人離開後,趙銘一面繼續圍困熱遮蘭,一面進行攻擊棱堡的訓練。
~~~~~~
時間到一六五四年二月,熱遮蘭堡的荷蘭人,依然沒有投降的跡象,而由於荷蘭人和西班牙的騷擾,東海鎮在海上已經損失了多艘商船,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一時間,江東前往海外各條航線,都受到了荷蘭人的威脅。
西夷的戰艦,就像是海上的遊騎兵,襲擊著江東商船,令江東防不勝防。
相比於荷蘭和西班牙進行的破交戰,東海鎮南下的水師,取得的效果卻微乎其微。
這與雙方出海的船隻數目有關,江東每天都是十艘上百艘的商船,穿梭於前往遼東、朝鮮、日本、台灣的航線上,荷蘭和西班牙的戰艦,很容易遇見江東商船,而東海鎮的戰艦,卻極少遇見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商船。
於此同時,從北面傳來的消息,在岳樂的猛攻之下,謝遷部署於旅順之北的南關牆防線,北清軍攻破,旅順守軍被迫收縮至旅順堡,以及要塞周圍的幾座炮台。
此前,遼東氣候寒冷,潑水成冰,清軍大炮屢次擊毀關牆,各夜東海鎮將士,用雜草石塊等物填充,然後淋上水,改天城牆又完好如初。
可是,隨著入春,天氣轉暖,東海鎮修復城牆,便得困難起來,南關牆最終被清軍突破,岳樂率領大軍,兵臨旅順城下。
這便預示著,旅順附近的屯莊,將全部落入清軍之手,守軍只能老江東來進行補給。
雖然旅順堡是按照棱堡的樣式建造,不過畢竟不是真正的棱堡,所以當得知岳樂突破南關牆,兵臨旅順堡,趙銘還是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三月間,在趙銘的催促下,華興公司趕製的臼炮,還有配套的開花彈,終於送到大員。
趙銘令人進行演練、試射後,眾多將領都極為震驚,表示有此利器,攻下棱堡不在話下。
有見於此,趙銘終於集結傳隊,留下三千兵馬和十艘戰船,留守赤坎堡,配合近萬屯軍,繼續圍困熱遮蘭堡,而趙銘則率領一萬三千餘人,趁著漲潮,離開大員灣,浩浩蕩蕩的殺奔呂宋。
呂宋原本是明朝屬國,西班牙人到此後,滅掉呂宋,占據了呂宋島。
在出征之前,為了能夠減少抵抗,趙銘便發布檄文,聲討西班牙人,表示此次南征,是為了恢復呂宋等被荷蘭和西班牙滅掉的國家,趕走西班牙,解救西班牙和荷蘭殖民統治下的百姓,結束西夷的殖民統治。
南洋諸多部落和國家,對於明朝和西夷,心中自然有一桿稱。
在西夷到來之前,眾多朝貢體系之內的國家和部落,並不擔心明朝干預他們的內政,強迫和壓迫他們,甚至朝貢還有錢拿。
西班牙和荷蘭人則不同,他們抵達南洋後,立時開始殺戮,攻滅國家,奴役和壓迫當地人。
這使得南洋諸多國家,對於荷蘭和西班牙,都保值警惕,甚至衝突不斷。
這次趙銘發布檄文,傾東海鎮之力,出動戰艦百艘南征,得到消息的南洋各國,就算不響應,也保持觀望狀態,站在西夷一邊的,則幾乎不存在。
三月底,趙銘率領船隊離開大員,船隊並未直接撲向巴達維亞,而是航向距離台灣較近的呂宋。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呂宋正好在台灣和巴達維亞之間,躍過呂宋去打巴達維亞,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還可能被呂宋的西班牙人切斷補給,甚至攻擊台灣。
海面上,各艘戰艦升起滿帆,鎮海號旗艦上的水手們麻利的操縱著船帆,趙銘站在船樓上遠眺,前方一片蔚藍的大海,周圍各艘戰艦浩浩蕩蕩的破浪而行,留下一道道的尾跡,迎著太陽向南,甚為壯觀。
趙銘站在船樓上,前面是海天相接,一望無際的大海,身邊是與他齊頭並進的戰船,他身處百艘戰艦之中,看著龐大的艦隊,遮蔽天空的船帆,心中不禁一陣激盪。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屬於大航海的時代,而有他在,這次必然不會錯過這個時代。
~~~~~~
南京,隆武朝廷的首都。
明清議和一年多,在滿清重新布置徐州防線,整頓北方,鞏固滿清在北方的統治之時,隆武朝廷鞏固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隆武將在軍中有巨大威望的堵胤錫排擠出了朝廷,自己親自掌控兵權,而後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隆武以皇帝名義,恩威並施,分化瓦解,高官重金收買,浙系中一部分將領,在高官厚爵的誘惑下,倒向了朝廷,使得隆武在削藩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中央政府權威加強,地方割據勢力,自然就難受,朱以海畢竟是儲君,不是皇帝,在與隆武的鬥爭之中便逐漸落了下風。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6s 3.64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