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為戰神 第二百五十八章 該到了收穫時刻

    最終在楊震的堅決反對之下,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將石景山鋼鐵廠整體搬遷到宣化,並以石景山鋼鐵廠為基礎,加上眼下已經接收的陽泉煉鐵廠,日本人在唐山正在建設的鋼廠已經運到的設備。

    連同日本人運到宣化剛建設完畢,還未來得及使用的十五座小高爐。加上日本人在北平建設的淺香鐵工廠、久保田鐵工廠、鍛造株式會社,其實際控制的中華鐵工廠。以及天津三十多家日資和華資小型鋼鐵廠的所有設備、技術人員,並所有的工人集中到宣化。

    由東北局出管理和技術人員,採取大規模會戰的辦法,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對宣化鋼鐵廠的設備安裝。力爭到四五年底這個宣化鋼鐵廠全面投產,以保證華北根據地建設所需鋼鐵。

    畢竟楊震有句話說的很對,北平距離眼下還在日軍手中控制的濟南、徐州還是太近了。不要說日軍新式的百式轟炸機、一式轟炸機,就是老式的九六、九七式雙發轟炸機航程,都可以輕鬆的從徐州抵達北平。

    同時北平距離天津所在的渤海灣,直線距離也一樣過近。在眼下日軍依舊保持著渤海制海權的情況之下,按照近代中國所有遭受的外敵入侵,幾乎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海上的經驗。將這麼大的一個鋼鐵基地,放在北平的確從軍事角度上考慮,並不是一件很恰當的事情。

    最終幾經考慮,中央還是決定將石景山鋼鐵廠,連同天津被日軍占領後,建立的十餘家小型煉鋼廠。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還未來及修建鋼廠所有的設備,全部整體搬遷到宣化。至於天津的華資鋼鐵廠,以漢奸的名義強行沒收,會在經濟上引起一些動盪。

    所以中央決定對這些華資鋼鐵廠,採取贖買的辦法。由晉察冀擠出一筆資金,以及山東軍區從招遠搞到一筆黃金,對這些產量不大,規模也不大的小型鋼廠進行收購,並一併全部搬遷的宣化。

    天津的鋼廠雖說規模都不大,普遍年產量都不超過一萬噸,但是卻有著完備的軋鋼體系。將天津的三十多家小型鋼廠,也合併到宣化鋼廠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也可以為整個宣鋼的未來發展和壯大,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中央下決心將天津的鋼廠,也全部合併進去,這決心不可謂不大。

    同時為了保證這個鋼鐵廠的用水,中央決定由東北局出資金和技術,在宣化修建一個集發電、灌溉以及供水的中型水庫。水利發電設備和技術人員,由東北局負責解決。沒辦法,中央現在是真的一窮二白。即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也沒有那麼的技術人員。

    既然楊震堅持將這個鋼廠放到宣化,那麼在輔助工程方面,只能由他們來出了。當年東北拉開工業建設序幕的時候,中央可是將能調動的人員都撥給了他們,現在這些技術人員他們不出誰出?

    對於中央的這個決定,楊震與總指揮,還有東北政府主席,三個人對視一眼之後,只能是搖頭苦笑。水利發電的設備倒是現成的,東北局手中還是有幾部中型水利發電機組的。可這輸變電設備,他們上哪兒去找去?要有足夠的輸變電設備,這些機組東北局早就用上了,還能閒置到現在?

    但現在中央已經下達決定了,也只能盡全力了。不過在楊震看來只要有心,辦法總是會比困難多。這些東西也並不是太難弄,只要下定決心的話,辦法還是應該有的。實在不行,勸說中央可以將水電改為火電。

    只是楊震並不清楚,怎麼中央會想起搞水電來了?在水利資源並不豐富的宣化地區,搞水電的成本並不是很划算。宣化不僅本地就有煤礦,而且距離大同的直線距離,也不過百餘公里。按照資源分布來看,搞火電更恰當一些。

    水庫是要修的,修建鋼鐵廠必然要保證充足的水力供應。可在修建水庫的同時,想要一併解決鋼廠耗能的問題,單從宣化本地的水利資源來看,並不是很恰當的。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自己應該找主席或是副主席好好的談談。

    不過按照楊震的判斷,以石景山鋼鐵廠,不眼下應該說石景山煉鐵廠為基礎。再加上天津大大小小二十五家鋼廠的設備,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的那幾部平爐。即便不增加新的設備,等到這個宣化鋼鐵廠建成之後,產量也可以達到三十至四十萬噸。

    當然這其中恐怕鋼的產量,短時間並不會太多,應該主要還是以鐵為主。首先石景山鋼鐵廠,雖說名義上是鋼鐵廠,但眼下所有的設備,都還是煉鐵設備。即便是日本人在接手,讓這座從開始建設,到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已經幾十年過去,一爐鐵水都沒有出的鋼鐵廠恢復生產,並從國內訂購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產能。


    但主要的產品還是以煉鐵為主,暫時還無法產鋼。即便依靠平津唐三地,目前可以煉鋼的小高爐,這鋼的產量至少在短時間之內還是很有限的。平津地區的小高爐數量不少,但總體的產能卻相當有限的。所以在暫時無法增添大型設備的情況之下,鋼產量還是有限的。

    考慮到北滿的富鐵礦有限,滿足北滿目前的鋼鐵產量已經很勉強,所需鐵礦石還有一部分需要從抗聯搶占的朝鮮茂山鐵礦提供。楊震認為可以將目前已經拆卸完畢的,朝鮮清津煉鋼厂部分設備也運到宣化。

    只是楊震這麼一參合,後世曾經輝煌了幾十年的首鋼,直接被他搬遷到了宣化,成了十幾年後龐大的宣鋼集團。倒也不用為了減輕北京環境壓力,又是壓縮產能、又是整體搬遷的。也有效的減輕了幾十年後北京出現的水荒,減輕了河北對北京的供水壓力。

    而且楊震在鋼鐵生產上,提出鋼鐵生產不僅僅滿足於粗鋼生產。而是提出了兼容並蓄,高低有致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建設鋼鐵工業的時候,不能只是簡單的滿足提高粗鋼的產量。工業建設可以以鋼為綱,但是要採取高低產業齊頭並進的辦法。

    楊震認為在下一步工業建設之中,以華北根據地現有的工業基礎來看,步子應該還可以邁的再大一些。在宣鋼建設的同時,以唐山現有的工業基礎為依託,建立新的鋼材生產基地。眼下主要是以軍工用鋼以及汽車用鋼為主,未來要將高等船舶用鋼也要列入規劃。

    原本楊震也是以為,鋼廠直接就可以生產出鋼材來。但是直到北滿的鋼鐵廠,建設並投入運行之後,他才知道煉鋼與扎材完全是兩碼回事。煉鋼廠出來的是粗鋼,也就是鋼坯。要想扎製成各種可以使用的鋼材,還需要各種設備和工藝。

    所以楊震提出以華北原有的工業基礎,發展設備製造業。相對當年真正是一窮二白,只有一些輕工業的北滿來說。華北的工業基礎雖說不如南滿,但是卻比當年的北滿要好的多。太原、天津,這兩大工業城市,還是有相當不錯的工業基礎的。

    以天津眼下的輕紡、建材、軍工、化學、修造船,唐山的機械製造、建材與輕紡工業為基礎。在天津和唐山分別建設機械工業製造,建材以及輕紡工業基地。至於所需設備不足的部分,可以由東北提供。

    當列席會議的各個根據地黨政軍負責人,提出開展如此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眼下奇缺的技術人員從那裡來的時候。最關鍵的是在眼下戰爭時期,搞這麼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所需的資金從那裡來。

    楊震直接提出,所有的技術人員可以由東北局提供。今明兩年是留蘇學生回國高峰期,完全可以滿足眼下華北建設所需。資金的問題可以在想辦法,緊一緊褲腰帶,應該還是可以擠出一部分啟動資金的。

    在楊震說出今明兩年留蘇理工科學生歸國數量,以及東北根據地自己培養人才數量的時候,各大根據地的領導被驚的目瞪口呆。他們看著眼前這個最年輕的大區領導,都搞不明白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東北的環境直到四一年,才開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可培養一個大學生至少要四年。也就是說他們這之前,就已經有計劃、有目標的選派留學生了。在那麼戰局那麼緊張,未來還存在著大量可變化因素的情況之下,他們居然就敢派出那麼多的留學生,這手筆不可謂不大。

    看著在座的各大區領導人目瞪口呆的表情,楊震笑笑沒有多說什麼。搬遷一個鋼鐵廠需要的技術力量,眼下北滿根據地還是能拿的出來的。要是這麼一點技術力量都拿不出來,也枉費了自己當初下的那麼大苦心。

    要知道支撐那麼多的留學生出去學習,可並不是一件小的負擔。蘇聯人向來都是一碼歸一碼,什麼都要算錢的。當年自己種下的因,現在也應該結出果來了。當年勒緊了褲腰帶,從牙縫裡面擠出資金,選派大批的留學生赴蘇留學,現在也該到了收穫的時候了。

    其實對於此次中央召開的華北工業建設,楊震很清楚真正所需的人才並沒有那麼多。原因很簡單,眼下能建設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地區只有兩個。一個是平津並河北石門以北的平漢路沿線,一個太原以北地區以及察哈爾。

    至於山東以及新四軍控制的兩淮、蘇北地區,眼下還不可能進行任何的工業建設。這也就決定了此次工業建設會議,能做的並不多。與其說開展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還不如說制定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藍圖更為恰當。

    但在眼下雖說搬遷石景山鋼鐵廠,建設新的宣化鋼鐵廠。需要的人才看起來很多,但是那是以各大根據地,原有的工業和工程技術人才奇缺的前提之下。但要是放在全國範圍之內,整體上的需求就並不多。

    而工業基礎較好的平津地區,尤其是天津與唐山兩個華北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原來就有一部分人才儲備。只要充分的利用好,至少在眼下這個規劃之中,所需要額外的人才還是有限的。



  
相關:  抗戰之我的縱橫人生  定河山    執魔  韓娛之魔女孝淵  娛樂帝國系統  腐爛國度之活下去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抗日之我為戰神第二百五十八章 該到了收穫時刻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抗日之我為戰神"
360搜"抗日之我為戰神"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2s 3.7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