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崇禎為蘇長青的辯解,黃立極心中更為憤慨了,雖然他不清楚這個蘇長青是何方神聖,但是顯然他對面前的少年皇帝影響很大,這絕不是什麼好現象。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黃立極更為嚴厲的指責道:「陛下,這位蘇長青雖然口口聲聲把大明百姓掛在嘴邊,但是他心中何嘗有君父之念?若是百姓愛國而不忠君,難道也是正確的嗎?彼輩不過是操莽之流,欲挾民意而制君父爾。以老臣看來,當效孔子誅少正卯故事」
站在角落裡的呂琦聽黃立極的言論後,頓時愕然的抬頭悄悄瞄了一眼崇禎的臉色。黃立極不知道,他可是很清楚,這蘇長青不過是皇帝用來掩飾自己的筆名而已。雖然以黃立極的身份不會受到什麼懲罰,但是卻很有可能讓他失去崇禎的信任。
朱由檢抽了抽嘴角,並沒有因此而發怒,他還算平靜的說道:「這孔子誅少正卯之事,便是昔日朱文公也說過:
若少正卯之事,則予嘗竊疑之。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雖以左氏春秋內外傳之誣且駁而猶不道也,乃獨荀況言之,是必齊魯陋儒,憤聖人之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耳。
你看連朱文公都認為這事有疑點,黃先生學識淵博,豈能以此為例?而且朕同樣不以為,蘇長青在這文章里有教百姓愛國而不忠君。黃先生不可過於腦補了。」
黃立極眉頭皺起,有些不滿意的對崇禎說道:「不管這蘇長青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裡有沒有這麼想,但是當這篇文章刊登之後,必然會給天下百姓一個錯誤的指引,若是有心人日後以此為藉口,煽動地方上的百姓反對朝廷頒發的政策,陛下你是從還不從?」
黃立極的話語倒是真讓朱由檢語塞不已,煽動民意以制衡官府,原本就是東林黨人的拿手好戲。大明時報的這篇文章,在黃立極看來,無疑就是在替那些地方縉紳煽動民意正名,也難怪讓他這個大明首輔這麼氣急敗壞的跑過來了。
朱由檢沉吟了一會,這才繼續對黃立極勸說道:「黃先生的擔憂的確不無可能,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讓有所限制的民意參與朝廷的決策,未必全都是弊端。
朕就打個比方吧,先生從年初就開始推行各項新政,除了京畿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究竟落實了多少?」
黃立極頓時被崇禎問住了,不過他很快就反應過來說道:「陛下,雖然出了京畿,朝廷新政的實施速度就有所區別。但是總的來說,黃河以北地區還是落實的不錯的。就是南方地方縉紳太多,牽涉到的利益太多,所以稍稍慢了些。
不過這些南方縉紳抵制朝廷新政的藉口,不就是打著地方民眾不願的旗號麼?大明時報刊登的這篇文章,豈不是就在給他們張目?」
朱由檢搖著頭不贊同的回道:「這些縉紳能夠打著地方民意的旗號反對朝廷頒發的新政,難道朝廷就不能再用民意還擊他們嗎?朕以為對付民意最好的辦法,依然還是民意。重要的是,天下百姓究竟認可誰的民意而已。」
黃立極搖著頭苦笑道:「陛下想的是不是太過於樂觀了,士者秀民也,這些江南縉紳無不是地方上的地頭蛇,他們世代居於當地,同本地大戶之間相互聯姻,在地方上可謂盤根錯節,勢力雄厚。
當地百姓也大多依附於這些縉紳家族生活,誰又會因為朝廷頒發的一紙空文,而站出來同這些縉紳豪族作對。朝廷頒發的新政,地方官員對地方上的治理,那裡能繞的過這些地方上的縉紳?
所謂朝廷的民意,不就是這些縉紳豪族的民意嗎?陛下難道以為,他們會自己反對自己嗎?」
黃立極因為擔心崇禎會作出一個錯誤的判斷,乾脆把大明社會的現實裸的展現在皇帝面前。
朱由檢聽完後果然沉默了一陣,他盯著黃立極的眼睛看了許久,才認真的回道:「黃先生對朕果然忠心耿耿,連這等話都肯對朕老實說。」
黃立極抽動了下嘴角,作出了一個苦笑說道:「陛下,現在臣和您都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您下的決定,最終不還是需要臣同內閣去推動的麼?臣就是覺得此事不妥,想要在事前先把這個漏洞給堵上了。否則不說這新政能不能推行下去,臣恐怕連朝中也會再起風波啊。」
朱由檢突然笑了笑說道:「黃先生的想法同朕倒是有些出入,朕覺得事情未必有這麼悲觀。固然這些縉紳都是地方上的地頭蛇,但是他們在地方上經營這麼久,怎麼可能會一團和氣,肯定會有一些矛盾的。
此外縉紳能掌握的不過就是本地的民眾,而朝廷所代表的卻是整個大明的民意,個人的利益肯定抗不過集體的利益,而集體的利益也必須要為國家的利益讓步。
如果說大明的民眾就是一個個老百姓的話,那麼縉紳最多也就能代表一個小團體的利益,而朝廷則是囊括了這所有的老百姓和小團體的利益。
只要朝廷頒發的政策是有利於所有大明百姓的利益,那麼些許小集團的反抗又能掀起什麼大浪來呢?重要的是,內閣制定政策時,究竟有沒有考慮過,這項政策的收益者究竟是那些人。
如果說,內閣頒發的政策,只是為了一小撮人的福利,比如說是給朕謀取好處,那麼自然不會得到民眾的認可。但是如果朝廷頒發的政策,能夠讓多數人收益,讓少數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失,那麼大明的百姓難道會不認可?最起碼,收益的百姓總是會支持朝廷吧。
比如說這河南征糧、征地,除了那些河南縉紳和官員,還有一些東林黨人反對,陝西和山西的士紳、官員有站出來支持他們嗎?
昨天不是還有幾名陝西籍官員上書,要求在道路上凍之前,從河南儘快調撥萬石糧食入陝,好讓陝西災民入冬後不至於斷糧麼。他們難道會不知道,這些糧食是那裡來的嗎?他們現在上書,便是對許顯純、楊所修的間接支持。
所以,黃先生,民意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僅是東林黨和地方縉紳手中的利劍,同樣也可以成為朝廷手中的利劍。
而內閣所要做的,便是要保證朝廷才是大明百姓的代表,也是唯一代表。如果有人想要挾民意以自重,朝廷就應該毫不猶豫的粉碎他,而不是對這些竊取民意的盜賊作出讓步。否則朝廷還有什麼權威可言?沒有了權威的朝廷,還算是朝廷嗎?」
崇禎的話語,頓時讓黃立極有些坐臥不安起來了。崇禎這番話若是傳了出去,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皇帝這是想要對大明整個縉紳階層開戰啊。
讓黃立極現在最為苦惱的便是,他應該如何對這位少年皇帝解釋,整個大明的統治秩序,便是建立在現在的縉紳地方自治基礎上的,而包括他在內的文官集團,也都是縉紳中的一員。
皇帝想要反對縉紳階層在地方上的治權,實質上便是在挖大明朝的根基,這完全是自掘墳墓。
臉色變幻了許久,黃立極終于謹慎的開口說道:「陛下剛剛所言,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但是臣希望陛下能夠明白,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地方官員依賴當地縉紳治理地方,乃是不變之理。
如果按照陛下所言,剝奪了縉紳對於地方百姓的治權,那麼誰來安排民眾給官府納稅服役呢?要是想要讓朝廷的權力直接下到鄉里,那麼朝廷要增設多少官吏來管理?想要給這些官吏發放俸祿,又要對百姓增加多少稅賦?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天下百姓就真的要家破人亡了啊。」
原本身體前傾,倚著書桌的崇禎,突然向後靠了靠,他身體貼著椅背,雙手交叉護著胸部,過了好一會才緩緩說道:「黃先生你也說了,這皇權不下鄉是自古以來的慣例。
不過現在的大明,可還是同以往的中國毫無區別麼?朕就不說這連年的災荒了,便說說這土地和人口。古往今來,有那個時代能同大明今日相比,不要說平原丘陵已經阡陌連橫,便是連深山巨谷中都是人煙處處。
今日大明人丁之繁盛,已到了極盛之世,但是大明可供開墾之地卻已經寥寥無幾。富有者阡陌連縣,貧者幾無立錐之地。然而縉紳豪族依然不知滿足,連乞丐碗裡的最後一枚銅板都想要搶走。
敢問黃先生,若以歷史而觀之,接下去我大明將會走向何方?」
黃立極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崇禎如此尖刻的問題。若是一年前,他一定會告訴面前的少年皇帝,對方想的太多了,還是好好學習治國之道,只要有一位明君,大明自然就會恢復以往渡過的悠閒安寧歲月。
但是這一年來,因為推行新政,對各地的人口、經濟各項數據的重新統計,雖然這些統計非常的粗糙,但是已經足夠給高居廟堂上的官員們,從中窺破一個真正的大明現實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已經不是一句詩聖的悲嘆了,而是大明朝的現實。
若是以史觀之,就算沒有建奴和連年的災荒,大明的氣數也快走到盡頭了。只不過這個想法,以前黃立極是不敢想,現在則是不敢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9s 3.67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