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九月初一,京城百姓關注的焦點,從年初的士紳大會,順天府改市政廳,京城各工坊招工的人數,終於挪到了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上來。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自大明開國初年,朝廷定過一次黃金一兩換白銀四兩的官方定價之後,此後200餘年大明官方就沒有再發布過類似的貴金屬貨幣兌換政策。
一來是朝廷發布的兌換政策總是出於豐盈國庫的考慮,總是希望拿國庫中有餘的物資去兌換民間的財富,很少考慮到民間百姓的想法。因此制定出來的貨幣政策總是不切實際,比如規定寶鈔一錠換白銀一兩或是銅錢880文。
這種近乎於掠奪民間財富的政策自然不會為百姓所認可,甚至往往激起了地方上的叛亂。而根據大明官場一貫的做法,激起民變不管是出於什麼緣由,當事人都會被重重治罪,因此也沒有什麼官員敢在貨幣政策上動腦筋的。
於是大明的貨幣兌換市場,最終成為了最市場化的商品經濟。黃金、白銀、銅錢的兌換比例,完全是依賴於民間商業貿易的交易實況。
不僅僅是大明南北地區,黃金、白銀、銅錢的兌換比例不一致,就算是相鄰的城市之間,貨幣兌換比例都有著微小的差距。物資充裕的地方,銅錢的價值就高一些,物資緊缺的地方,白銀的價格就貴一些。
而各地的銀錢兌換比例,基本上都掌握在當地的錢莊手中。同西方的早期銀行一樣,錢莊的前身就是金銀首飾店,他們在打造金銀首飾的時候,漸漸便發覺了黃金、白銀、銅錢之間的兌換有利可圖,因此開始出現了專營黃金、白銀、銅錢之間兌換的店鋪。
大明的錢莊興起於明英宗正統年間,當時寶鈔過量發行導致迅速貶值,朝廷不得已放開了對於用銀的禁令。由於光是銅錢就有制錢、私錢、白錢三種不同的區別,因此錢幣的兌換業務也就開始成為了大明百姓所需的民生行業。
到了嘉靖時朝廷大開鑄爐,錢幣名類繁多,單是制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這就進一步促進了錢幣兌換業務的發展。嘉靖八年,民間私販銅錢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販賣銅錢。導致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錢桌、錢鋪等「私相結約,各閉錢市,以致物價翔踴」。
於是到了萬曆五年,朝廷再次放開了對於錢莊設立的限制。大臣龐尚鵬奏准設立錢鋪,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制錢,以通交易。從這方面來說,錢莊和銀行之間的界線只差了一步。
不過這一步大明王朝卻始終沒能跨過去,而各地錢莊則享受了原本應當歸屬於朝廷的鑄幣稅。到了天啟末年,民間的錢莊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錢幣,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
更有在兩地聯號的錢莊,發行可以在兩地匯兌的會票,成為了類似於紙幣的信用單據。此外,在江南農村,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為江南百姓提供春季貸款,秋季收米或棉花、生絲的業務,極大的活躍了江南地方的經濟。
不過等到了中央銀行及另外兩家銀行成立之後,這些地方上的小錢莊不是被三家銀行所吞併,就是被三家銀行所擠兌退出了貨幣兌換的市場。而制定金銀銅和紙幣互換的比例,也開始慢慢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銀、銅、紙幣之間的兌換標準,因為各家銀行網點的不斷拓展,因此是最先落入三家銀行手中的。但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因為不是百姓日常所用的小額貨幣,因此受到銀行影響最小。
能夠用得到黃金和白銀交易的大宗貨物,一是海外貿易;二是鹽業;三則是絲綢、竹木和糧食。但是就集中度來說,又以前兩個行業最為主要。
因此當朝廷頒發了黃金法案,三大銀行想要把黃金兌換白銀的比例推到1:15的固定比例上時,他們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江南的豪商和兩淮的鹽商。
依靠江南士紳支持的這些豪商,在海外貿易上被朝廷擠壓之後,自然是不甘心就這麼認命的。但是他們苦於找不到反擊朝廷的機會,被朝廷招安的十八芝海盜集團牢牢的掌控著東南海域上的治安權,凡是非正常出海的船隻都會被這些前海盜首領們所攔截。
按照剛剛成立不久的海關衙門的命令,凡是繳獲的走私船隻,連船帶貨物拍賣之後,稽查人員可以先分到3成,然後還有其他獎勵。在這種高額獎金的刺激下,那些被招安的前海盜覺得,他們現在比之前當海盜的時候還分的多,還不用擔心被官軍圍剿,因此積極性比那些大明的水師高多了。
對於這些原本就不畏懼官紳的前海盜們,他們往日用在大明水師面前的伎倆就完全失去了效力。大明水師是經制之師,只要這些豪商背後的主人給他們主管的官員發張帖子,這些水師官兵那裡還敢對他們的船隻進行盤問。
但是這什麼巡閱府、鎮守府,這些豪商們打聽了半天,都不明白這些被招安的海盜究竟歸誰管理。倒是聽說有個海商協會可以出面協調這些海盜們的行動,但是海商協會是真正可以同皇帝聯繫的一個非官方組織,不是他們這些人可以施加壓力的。
而想要加入海商協會,就需要把用於海外貿易的資金來源說清,並承諾服從海商協會作出的公論。這兩個條件便硬生生的把這些豪商們拒之門外了,他們的資金來源顯然是不能言說的,而他們也只能聽命於背後主人的命令,而不是海商協會的公論。
無法加入海商協會,也無法按照從前的走私行動獲利,這些豪商們自然也就損失了大量的利益。如果按照正常貿易繳納稅賦,他們獲取的利潤還不夠分給背後那些資金的主人。因此當他們意識到三大銀行推動的黃金價格升高,是朝廷在背後策劃後,自然就選擇了打壓黃金價格的立場。
而至於兩淮鹽商,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大明鹽商的代表了。這些財大氣粗的鹽商對於黃金上漲或是下跌,其實並不感興趣。
但是兩淮鹽商終究不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商人團體,在他們的背後同樣有著各地的官紳集團的支持。其中山西官紳和江南士紳在兩淮鹽業的勢力最大。
三大銀行的背後雖然同樣有一批地方士紳支持,但是他們最大的支持者還是崇禎本人。如果去掉皇帝本人的支持,三大銀行背後士紳的力量,完全不及江南豪商和兩淮鹽商背後的勢力。
因此,極力得到皇帝支持的黃金法案,過了4月之後,數月來依然牢牢的站在了黃金兌白銀1:12這個關口,不肯下去。
但是對於大明百姓來說,這幾個月的黃金拉鋸戰,已經讓他們開始認同了北京和上海兩個黃金交易所,每日頒發的以紙幣計算的黃金價格。理論上來說,紙幣不過是一種白銀代用劵,但是隨著使用紙幣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普通百姓已經很少再去計算一元紙幣究竟代表多少白銀了。
在他們看來,3分錢能夠買到一斤食鹽,09元可以買到一匹京城標布,1元錢則能買到1石小米,這已經足夠讓他們承認紙幣的價值了。
曾經朝堂上那些大臣,擔心百姓不肯承認紙幣的價值,拒絕使用紙幣進行交易的意見,也開始慢慢消失了。就連大臣們自己,也開始樂於接受紙幣,而不是朝廷發放的白米帖子。紙幣可以直接在四海商行內消費,但是朝廷發放的白米帖子就比較坑了,需要自己去米倉領取。
有些米貼的領取地點在京城到還好,只是讓家中的僕役辛苦一些。但多數領取白米的地方是在通州大倉,來回運糧的路費就差不多占去了俸祿的十分之二三。更有一些官員因為編制的關係,他們的米貼更是遠在南京,這種的只能在市面上半價賣給商人。
隨著紙幣價格的穩定,在京城市面上使用的銅錢數量開始大幅度減少了。這對於鑄造銅幣的官員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趨勢。而京城的物價雖然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忽起忽落的錢荒危機來說,依然還是一件好事。
畢竟紙幣不足,只要印刷一批就成。而銅錢如果不足,就不是短時間能鑄造出來的。再加上,銅錢因為質量的關係,新錢想要流通出去,必須要得到商人們的認可。
但是紙幣就不同了,它的價格決定於它的兌換價值,而不是它本身的價值。因此只要承兌銀行有能力兌換紙幣,就不必擔憂市場上被商人拒收。
不過三大銀行雄厚的財力,卻在黃金價格上遭到了江南豪商和一部分兩淮鹽商的聯手狙擊。
但凡是有些見識的商人們,在幾個月的黃金價格戰中,也開始慢慢明白了過來。這一局,如果讓三大銀行把黃金價格推到1換14以上,便是一場大勝利。
從此大明境內的黃金價格,便要被三家銀行聯手操縱了。光光制定一個黃金價格,也許對其他商人影響並不是這麼巨大。
但問題在於,三家銀行如果以黃金為本發行紙幣的話,等於陡然之間就冒出了一大筆流動資金。這些額外的流動資金,不管投向何處,都會帶來一個極大的繁榮。
而相對應的,若是三家銀行推高黃金價格失敗了,必然會影響到它們自身的信用,甚至可能引起紙幣擠兌的事件。對應三家銀行背後的股東來說,這是一場不勝則亡的戰爭。
對於打壓黃金價格的另一方來說,他們也是騎虎難下了。他們之前入場不過是想要給三家銀行一個教訓,打擊朝廷的經濟政策而已。
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三家銀行在黃金交易投入的資金會這麼大,完全是孤注一擲的博命行為。而黃金交易所開辦的期貨交易模式,又讓他們這邊的不少人完全陷入了泥潭。
期貨買賣不像現貨買賣一樣可以隨時收手,他們只能一點一點的把自己的資產填進去,期望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3.63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