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清了清嗓子,神情凝重的向崇禎問道:「臣想和陛下說的,是大明時報上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論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這篇文章雖然看似符合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內里卻大不相同。此文刊登出來之後,不僅士林中人對此文爭論不已,就連朝中不少官員也覺得,這篇文章似乎有些偏離正道了。
臣知道,這蘇長青乃是陛下用以在大明時報上刊文的一個筆名,是以臣想要請教陛下,陛下寫作此文究竟有何意圖?」
看著黃立極的神情,朱由檢終於打消了想要隨意搪塞的念頭,他沉吟了許久才開口說道:「朕的意思麼,在這篇文章里不是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麼。
人民、君主和士大夫都應當清楚各自的權利和責任所在,只有大家都在各自的權利和責任範圍內行事,我們才能消除國內現在的各種矛盾不是麼?」
黃立極皺了皺眉頭,他覺得崇禎依然沒有將真心話完全說出來,於是便乾脆的說道:「陛下可知,您這篇文章一經刊出,有許多官員就認為,此文混淆了孟子以民為本的本意。
孟子所言之民,乃讀識理之士,非普通之百姓也。此文聲稱人民應當明晰、了解、爭取自己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此一來,陛下將地方上的士紳置於何地?
今日國朝之根本實在士紳而不在小民,江南之地士紳占九,而小民占一;其他各省之地士紳占之六、七,而小民占之三、四;唯有北方各省及西南邊陲之地,經過民亂、天災、朝廷之調整,方有士紳三、四,而小民六、七。
陛下憐憫小民而得罪士紳,恐怕不是國家之福。更何況,若是民眾之勢大漲,士紳之權固然是大是衰減,可朝廷之權難道就不被民眾所質疑了嗎?」
黃立極的直言不諱,倒是讓崇禎也難以再遮掩下去了,他嘆了口氣說道:「首輔考慮的不可謂不現實,但是朕所關注的卻同首輔有所不同。只是,朕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黃立極的表情突然放鬆了下來,他換了一個舒服一些的坐姿,然後抬頭望了望窗外的陽光後說道:「陛下這間會客室的確很不錯,陽光這麼曬進房間來很是溫暖,臣今日下午也恰好沒有其他事情,只要陛下開口,臣倒是很樂意一直聽下去。」
朱由檢楞了片刻,但很快就恢復了正常。雖說從他登基開始,就開始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去改造眼前的大明,這種改變他視之為改革。
但是在黃立極等協助他推動改革進程的官僚來看,所謂的改革就是類似於張江陵推行的政治和社會改良,此種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延續大明王朝的道統和法統的生命。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這些推動改革官員們只是想要延續王朝的生命,而不是想要打破眼前的舊社會建立出一個新社會來。
大明的改革進行了四年之後,北方各省特別是京畿一帶,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不徹底的土地變革和對工商業的大力扶持下,北京和天津已經開始了快速的向工業城市的轉換過程。
四年前,天津不過是北京的附屬城市,也是江南漕運進入京城的中轉站,與其說它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說是一座大倉庫。但是今日的天津卻是北方最大的出口貿易港口,各種新興的工坊都建在此處。工廠主、貿易商人和各行業的工人、船員組成了這座城市的中堅力量。
至於北京,這座北方最龐大的城市,也從一座純消費型的城市開始變成了製造財富的產業城市。外城區和城市外圍增長最快的產業莫過於棉紡織業和機械製造業。
曾經數以萬計的匠戶,數以十萬計的軍戶及其他城市平民,開始脫離了為皇室、勛戚、官僚提供專門服務的命運,他們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努力勞動,追逐財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初效果就逐漸顯現了,它打破了封建社會的人身依附關係,然後以金錢為紐帶重新構築了社會生產關係中的各方聯繫。
如果說在四年前,有人向崇禎詢問,北京城究竟有多少人的話,他一定會回答:「大約也就三、四萬吧,剩下的那些不過是會說話的牛馬而已,他們沒有任何思考的能力,只能服從於主人的命令。」
但是在四年後,崇禎就會回答:「這個城市起碼有三、四十萬認為自己是人的人,而剩下的那些牛馬也正慢慢在覺醒。」
市民階層的出現,也就意味著京城內勛貴和士紳地位的下降。事實上江南那些商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早就已經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所以蘇州有萬民抗捐稅的群體性事件,松江有民抄董宦的事件。
市民階層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表現出了壓倒舊式封建士紳的力量。為了能夠控制分化這股力量,江南士大夫們一邊大力推動院教育和出版印刷事業,試圖用儒家倫理和思想來控制市民的頭腦;一邊則大肆勾連市井混混,以打行這種幫會武力來威脅分化民眾,維持住地方士紳的權威。
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市民階層,崇禎要遠比這個時代的任何人都要了解他們。在後世,人們會把他們分成兩個階級,一個叫資產階級,一個叫無產階級。
當他們覺醒了自身的階級意識之後,一切的皇權、舊貴族、士紳,都將會被他們所粉碎。這兩個階級所具有的宏偉力量,將會徹底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
作為一個過來人,崇禎自然不會妄圖用舊的封建理學去禁錮這一新興階層的人心,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這種試圖除了讓整個社會生產力倒退,並埋葬一個舊帝國外,不會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因為任何封建式樣的社會,都是在追求永恆的靜止不變,皇帝的後代永遠是皇帝,貴族的後代永遠是貴族,庶民的後代永遠是庶民,除了少數異類能夠躍升階層之外,整個社會應當就此固定不變,這就是所謂的道不變,天亦不變。
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決定了它必須要打破這種永恆不變的假象,才能獲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了追逐利潤,資本不允許任何人給它套上禁錮生產力發展的籠頭,不管對方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是俯視人間的神靈。
蘇長青雖然不是什麼哲學家,但也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你想要得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你就會得到資本主義的一切。
既然他選擇在這個時代開啟資本主義的進程,自然就沒想過玩什麼改良主義。為了迎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重新提出一套社會倫理秩序,來維持住新的階級社會,也就成為了必然。
當然,如果他就這麼照直說,恐怕就算是黃立極也是難以接受的。一旦朝中的改良主義者也開始反對改革的繼續前進,那麼就會讓崇禎失去一群想要挽救大明的盟友,多了一群敵人。
是以,他沉默了許久,就是想著要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正確的傳遞給對方,又不至於讓黃立極誤會自己的用意,導致雙方決裂。
沉默了半天之後,朱由檢終於清了清喉嚨說道:「朕自登基以來,也將近4年了,這4年裡有賴內閣各位先生之輔助,朕也從當日一個無知少年,終於對治國之道有了一些體會。朕以為,治國之首要任務,就是要讓人民安居樂業。不知先生以為然否?」
黃立極欠了欠身子,很是認真的回道:「陛下才智出於天授,臣等不敢貪天之功。陛下對於治國之要務的論斷,也的確是切中了要害,臣是認同的。」
見黃立極認同了自己對於治國之道的理念,朱由檢於是便繼續說了下去,「朕觀史,自古以來,國家想要讓人民安居樂業,除了官府的稅收徭役要有所限制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在於解決土地分配問題。
戰國時李悝曾經說過: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孟子、荀子也說過:八口之家,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可見古時之人,以百畝土地而養一戶人家。
北魏孝文帝依照漢人李安世之議,頒布均田令:男子年15歲以上受露田(只種穀物)40畝,婦人20畝。當時為輪種法,故露田加倍或加兩倍授給。至於桑田則每人為20畝,無桑田則授予麻田,男子10畝,婦人5畝。另奴婢受田與良人相同。耕牛1頭受田30畝,限4牛。
由此可見,從戰國到北魏時期,我中國還是土地多而人口少,因此只要發給貧民土地,國家就能安定下來。
然後不過百年之後,隋朝開皇年間,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庶人家庭六十至親王三百人為限,至於丁牛受田則已經取消。到了唐代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婦女亦無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畝。
到了本朝開國之時,由於多年戰亂地多而人少,因而鼓勵開荒並不限制各家田畝之數量。但是到了近世,正如先生之前所說,天下土地多在士紳、宗室和勛貴之家,小民所占有的土地反倒是成了少數。
先生以為,今日之天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否?」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65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