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崇禎對反土地改革一案的正式表態,一直處於克制狀態的大明時報終於開始火力全開的態度,對反對土地改革的一方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筆神閣 bishenge.com
從衍聖公案到運河案,士紳們所積累下來的怨氣,都放在了支持反對土地改革的山東士紳身上。對於前兩個案子,大家都知道罪證確實,皇帝的態度也很明確,因此只敢在私下抱怨幾句,並不敢過分的為之翻案。
但是反對土地改革一案就不同了,在士紳們看來,土地改革本身就是一件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政策。這看起來就像是崔呈秀向皇帝獻媚的邀寵之舉。即便是崔呈秀給這件掠奪民財的事戴上了一頂耕者有其田的大帽子,也改變不了士紳們所認知的事實。
哪怕是崔呈秀想用謀逆的罪名恐嚇這些士紳,也未曾讓他們屈服。因為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小人在羅織罪名,正義始終在他們這一邊。只要他們繼續抗爭下去,說不定等到皇帝回京時,事情會發生一些變化。某些人還認為,即便翻不了案,也有法不責眾一說。
但是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不僅底層百姓不支持他們,就連皇帝返回京城之後,代表皇帝意志的大明時報也迅速轉變了立場,將反對土地改革的士紳地主們視為阻礙大明復興的偽君子。
既無法得到下層百姓的支持,又無法獲得皇帝的認可,原本還在輿論上大造聲勢的士紳們,立刻開始分崩離析了。正如崇禎所說,一旦看到事不可為,這些士紳地主們很快便從反對的態度轉為如何減少損失的立場上了。
隨著王象春一家不得不出售自己的田宅,在朝廷官吏的監視下遷往渤泥國,和前英國公世子為伍,再敢站出來反對土地改革政策的山東士紳就不多了。
於此同時,衍聖公案和運河案也宣布結案。衍聖公一族被分成了十個分支,每個分支的宗長都能輪換接替祭祀官和族長的位置,自宋代開始的衍聖公之爵位宣告終結。這一消息傳出之後,反應最大的不是大明的讀人,倒是朝鮮、越南的讀人和後金。
黃台吉甚至親自在大金時報上發文批評了崇禎對於衍聖公一族的處置過於輕率,身為人君而顯得過於輕浮了。在大明時報不斷發文指責後金的諸多罪行之後,黃台吉終於明白了過來,與其整日向明國這邊抗議,倒不如自己辦一張報紙和大明時報進行對罵,更有效力一些。
因此在處置莽古爾泰的時候,他便令文館成員辦了一張大金時報。這份報紙剛一刊發,就被用來打擊莽古爾泰的名聲。讓瀋陽城內的大小軍民都知道了,這位三貝勒弒母求榮的事跡,這讓莽古爾泰的名聲很快就聲名狼藉,連他正藍旗的部下都有些半信半疑了起來。
至於運河士紳煽動漕工圍攻衙門,並打死人命一案。在打擊了地方士紳、官僚、商人和碼頭幫會結合起來的這個利益團體之後,真正處理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很多。
張獻忠對草草結案感到非常不滿,他認為對於那些劣紳和貪官都應該殺的人頭滾滾,以震懾後來人才是正確的。而不是流放一批士紳,革職一批官員,勒令商人交出一筆罰金,就算完事了,這不是白費了他這一年多的苦功了麼。
最讓張獻忠感到不忿的,還是那些碼頭工人。他為這些工人這麼出力,但這些碼頭工人在得到了那些商人的一點賠償之後,就轉而為商人們求起情來了,簡直是忘恩負義。大部分工人代表認為,既然商人們已經做出了退讓,願意提高工資縮短工時,並提供一些勞保費用,他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不應該繼續和商人們鬥爭下去了,畢竟對方還是他們的衣食父母麼。
聽著張獻忠在匯報時散發出來的那股怨念,朱由檢卻只是笑了笑說道:「嚴格來說,這些工人的確不用感激我們,畢竟是我們利用了他們的力量去打擊了運河上的利益集團。」
張獻忠頓時有些愕然,他情不自禁的說道:「那些工人有什麼力量?如果不是我們用工會組織起他們,並用軍隊加以保護,他們早就被那些士紳、官僚、商人和幫會分子給鎮壓了,哪裡還能獲得現在這些成果。」
朱由檢看了看他說道:「如果沒有這些工人的支持,工會哪能這麼快迫使這些人屈服?就算是軍隊,也是需要人員組成的。衛所軍有多大的力量,朕還不清楚嗎?
我們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了,就無謂去煩惱枝葉的問題了。再說了,我們要容許工人們有妥協的權利,否則那才是*煩…」
張獻忠一路思考著皇帝的話語離開之後,徐省聲拿著關於內務府的報告走了進來。在內務府對去年的收入進行統計之後,朱由檢發覺曾經是一枝獨秀的生絲、絲綢貿易,已經被棉布生意所超過了。
去年大明流入市場的棉布正式突破了一億匹,南方出產的商棉布固然比往年有所增長,達到了將近四千萬匹,但是北方地區卻比往年增長了一倍,形成了京畿、洛陽、徐州、濟南等地區的棉紡織中心。
除了棉紡織業在向外擴展之外,鋼鐵製、玻璃製造業、榨油業、肥皂製造業、水泥製造業和建材產業,都在河北、山東、河南三地快速的發展了起來。特別是因為鐵路的關係,河北、山東之間的陸地運輸已經超過了擁擠而不便的運河運輸了。
比如濟南-青島之間的鐵路,不僅為沿途的鐵廠、焦煤廠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還為濟南打通了一條通往海外的通道。特別是淄博附近擁有著大量的優質煤炭,隨著內務府在此地開礦,山東三藩和不少當地士紳也聞風而來,一時之間出現了三十餘個礦坑,每個礦坑從年產數百噸到上萬噸不等,一年的總產量大約是七、八萬噸左右。
當然這還只是初期,一旦進入到了成熟開採的階段,年產量翻個七、八倍還是沒問題的。
而就在淄川西面50里處,便有一座可以露天開採的鐵山,在鐵路將兩地連接起來之後,原本位於萊蕪的鐵冶所便開始分流到淄博地區,沿著膠濟鐵路的城市都開始走向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不過最讓朱由檢感到欣喜的,還是唐山鋼鐵廠發明的轉爐煉鋼法,及從海南島傳回的,橡膠樹遷移成功的消息。
他很快便對徐省聲說道:「轉爐煉鋼法可向其他煉鐵廠進行授權生產,不過他們每生產一噸轉爐鋼,就要支付給唐山鋼鐵廠2元的專利費。
通知魏良卿,將種植橡膠樹的技術要點記錄下來,也文字的形式發給相關人員學習。另外培養數個批次的種植橡膠樹的專家出來,讓他們把橡膠樹在南洋各地都進行推廣,儘快擴大橡膠樹的種植面積…」
徐省聲頓時有些捨不得了,內務府對於唐山、門頭溝、淄博三座煉鐵廠控股最高,但是對於其他鐵廠則基本沒什麼股份。把轉爐煉鋼技術分享給另外兩座鐵廠倒也沒什麼,分享給其他鐵廠,這不是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麼。
在這個鋼價超過生鐵價格五、六倍的時代,他們生產出來的鋼鐵,有多少就能銷售多少,這利潤可比每噸收取2元的專利費強多了。
「陛下,這轉爐煉鋼技術是不是讓唐山鋼鐵廠再研究一段時間,現在的技術上面還有些瑕疵,臣以為能夠去掉這些瑕疵,也許對傳播煉鋼技術更有利一些。」
朱由檢抬頭看了一眼徐省聲後,便開口說道:「給你們半年的時間去完善,半年之後邀請各大鐵廠進行專利授權。
好了,日本和朝鮮那邊,現在是什麼情況?這兩國的中央銀行已經幫助他們建立起來了嗎?」
聽到皇帝問起這個,徐省聲也不由搖頭說道:「日本那邊倒是還好,在去年冬季停航之前,日本央行已經籌建完成,並向我們的造幣廠*了一億日元的紙幣。
等到五月份時,第一批3千萬面額的日元就會運往日本。按照日本央行的計算,日元和大明元之間的兌換比例是:2:1。
另外日本七名銅商組建了日本銅業公司,並將其中10%的股份出售給了內務府,5%的股份出售給了四海貿易公司,15%的股份歸於日本央行,從而獲得了西日本的銅山開發權力。
我們已經建議,日本銅業公司圍繞這些銅山修建鐵路和港口,以便將產出運至我國進行再一步加工。根據四海貿易公司的計算,如果能夠改進煉銅工藝和運輸方式,日本每年可外運的銅塊,將會從現在的1000噸上升至2-3000噸。
而我朝每年用於壓制銅輔幣,就需要1500噸,現在雲南年產銅約1000噸,這幾乎已經占據了大明九成的銅礦產量。如果再加上鑄造其他器具的銅需求,每年大明所需銅缺口大約為3000噸以上。
所以,日本的銅礦如果能夠全面開發出來,將會極大的緩和我國現在銅荒的局面。
至於朝鮮這邊,朝鮮國王依然不願意讓我大明過深的介入朝鮮內政,對於我們提出建立朝鮮中央銀行,編練新式陸、海軍、准許我國商人在朝鮮開礦辦廠等提議始終採取拖延戰術。
因此我們現在只能走地方路線,慶尚道和全羅道的兩班貴族,願意在一定條件下和我們合作,但這些地方除了稻米和漁業之外,並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礦產。
朝鮮北部雖然發現了不少礦產,但是現在的朝鮮缺乏自保的能力,開發北部容易被後金所劫掠,因此我們認為和朝鮮保持目前程度的貿易也好…」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68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