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三國演義第一回發布的時候,洛陽城內的百姓,討論此事的非常多,畢竟是都城百姓,討論政治不過是日常生活中諸多習慣中的一個罷了。筆硯閣 www.biyange.net
沒法真正的治理天下,那么喝點兒黃酒之後,就開始指點江山, 就成了都城百姓的愛好之一。
所以,三國演義第一回出來的時候,到處都能見到有喝多了的百姓,在那裡討論三國演義劇情,討論劉備的經歷。
那時的百姓,還能以一個看客的角度來看待此事。
有的還一本正經的分析了劉備的血統, 最終得出結論, 劉備這老小子是正兒八經的大漢宗室,如果大漢朝亡了,他來三興大漢也是有可能的。
而當第二回發布出去之後,隨處討論的百姓就消失了,誰讓第二回涉及到了宦官、士人、大將軍他們呢?
這一次,就只有一些膽肥的才敢討論了,普通人已經不敢公然討論了。
而當第三回發布出去之後,已經沒有誰敢討論此事了,就算商討,那也要把門關上,把窗戶關上,小聲的討論。
大家都在等,等靈帝的反應。
如今已經是三月底了,距離四月沒幾天了,而按照三國演義裡面透露的說法,靈帝已經沒幾天好活了。
在這種時候,誰敢冒頭呢?
誰又敢違反靈帝的命令呢?
就不怕被靈帝臨死前一換一?
就算是何進, 此刻也是不敢胡亂搞事兒的。
第四天清晨, 張讓在宮廷侍衛的保護下,大張旗鼓的帶著聖旨來到了何進府邸之上,聖旨的內容非常簡單,宣大將軍何進入宮!
此刻,何進居於主位,一動不動,什麼都沒說,而主簿陳琳、謀主何進還有曹操等何進的幕僚,分布於四方。
張讓手持詔書,立於何進面前,神色陰沉無比,背後則是衣著華麗的大漢將軍。
何進沒有說話,也沒說這聖旨到底是接還是不接。張讓也沒有多說,他就靜靜的站在這裡。
作為十常侍之首,如今的宦官勢力領頭人,張讓當然清楚,自己等人的未來和靈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別看他在人前之時勢力滔天,一句話就能決定兩千石大員的生死,但只要靈帝一句話, 就能決定他的生死。
主簿陳琳直接對著何進拱了拱手「大將軍, 此詔,必是十常侍之謀, 切不可去,去必有禍。」
聽到這裡,袁紹還沒來得及開口,張讓就嘲諷的露出了笑容「下面是不是該本初站出來說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
然後張讓就看向了曹操這麼一個身份立場非常複雜的兩面派「然後便是孟德開口,說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
聽到這裡,眾人面面相覷,一陣無語。就連一開始說話的陳琳也暗暗自責,自己怎麼一不小心就把三國演義裡面『自己』說的話說出來了?
難道是最近看三國演義看的太入迷了?以至於脫口而出,就是三國裡面的話?
不過,自責之餘,陳琳也必須承認,張讓所說就是眾人擔心的關鍵。
三國演義裡面的劇情發展,是何進被太后召入宮,然後宦官狗急跳牆,殺了大將軍何進。
這事兒吧,雖然聽起來很驚悚,但是讀過書的,熟悉大漢朝政治的,都不會陌生。
為什麼?
因為大約在那麼一二十年前,靈帝剛剛從一個漢室侯爺變成大漢天子的那一年,這一幕就發生過!
當時,就是宦官們發動政變,殺死了當時的竇大將軍,那位竇大將軍,也是外戚,所不同的是,他的女兒是當朝太后。
當然了,當時的新君靈帝和竇太后之間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所以,何進這個大將軍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肯定比竇大將軍和靈帝之間的關係強一些。
所以,宦官發動政變,殺死大將軍這事兒,老熟悉了,屬於傳統藝能,大家仔細一想就覺得,這事兒宦官真的幹得出來!
所不同的是,二十年前的那場政變之中,宦官的背後有著已經登基半年的天子靈帝暗中支持。
他們發動政變之後,直接掌控了洛陽城,掌控了中樞,還立刻還政於天子,還政於靈帝。最終,天下間的大臣們表示支持。
那個時候,洛陽城被宦官掌握了,中央朝廷被宦官掌握了,天下間的士人,也只能老老實實接受了,不接受那就是反賊!
然後,士人就迎來了長達十幾二十年的第二次黨錮之禍。
所謂的黨錮之禍,本質上就是天子藉助宦官的手,來打壓天下士人,禁止士人做官,禁止士人的學生、親人做官,可以看作是一種天子妄圖改變天下政治格局的嘗試。
結果,這種嘗試維持了十幾年之後,終於在黃巾起義到來之際,維持不下去了。
為了保證大漢朝的統治,靈帝只得向士人認輸,親自下詔,解除黨錮之禍。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預言,宦官們這一次的政變,還沒有來得及掌握洛陽城,然後袁術袁紹兩兄弟為了活命,就直接攻打皇宮,還他娘的成功了。
用屁股想也知道,此事之後,皇室的尊嚴直接被踩在地上踐踏,任何一個天子,都無法容忍此事。
簡而言之,如果不改朝換代,那麼袁紹袁術的上限也就那樣了,會被每一代天子記在心裡。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誰能保證,這一次何進入宮之後,就能好好的活下去呢?
誰能保證,這一道詔書不是宦官的陰謀呢?
萬一是宦官假傳聖旨,想要殺掉何進呢?
萬一是靈帝臨死之前,想要一波流帶走何進呢?
萬一,這又是一個陰謀詭計呢?
這就是陳琳、袁紹等士人擔心的關鍵!
「大將軍,士人已經輸不起了!」
值此關鍵時刻,袁紹終於頂著眾人的質疑,站了出來「今日我袁本初實話實說,第一次黨錮之禍,士人還對天子抱有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能沉冤得雪。」
「而到了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時候,士人就開始有了換一個天子的想法,並且有部分行事激烈的士人,真的這麼做了,他們支持太平道,妄圖改天換地。」
谷剼
「最終,陛下下詔,明發天下,說解除第二次黨錮之禍,然後大將軍又公然徵召天下士人,這才有了短短數月之內,便平定太平道作亂的結果,才有了今日的和平。」
「如果,大將軍此次沒有出來,那我袁紹袁本初,八成也活不了,宦官是不會放任我活著離開的。」
「所以,這一次如果大將軍一定要進攻,那麼我請求充當大將軍的護衛,一起前進。」
「同時,也請大將軍做好必要的準備!」
說到這裡,袁紹頓了頓「因為,士人已經經不起第三次黨錮之禍了。」
「天子是君父,士人是臣子,彼此間是父與子君與臣的關係。父親第一次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兒子可以忍耐一下,甚至還會期望父親做出改變,再次回到當初的父慈子孝的局面。」
「父親第二次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暴烈些的兒子就會制止父親,讓父親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孝順的兒子也會直接離開父親,免得遭受損失。」
「可是,當父親第三次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即使是最孝順的兒子,也會採取一些必要措施,限制父親的行為,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這還是親爹!
你靈帝,真的是天下士人的親爹嗎?
不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儒家核心價值觀之一。
但是如今還是大漢朝,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犬儒思想,如今是沒有的。
如今大漢朝的士人,講究的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所以,一旦第三次黨錮之禍爆發,那麼大漢朝必將滅亡,這就是袁紹想要表達的。
這一點,之前就有很多士人有這個想法,但沒人敢公開說出來,而袁紹也是沒辦法了。
他是第二代黨人領袖,而黨人可以看作是士人群體之中的公知大v,每一個黨人名聲都很響亮,一舉一動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如果何進死了,第三次黨錮之禍開始了,那麼他這個第二代黨人領袖,就失敗了。
失敗了,就要有人負責!
當然了,大傢伙兒看在袁家的面子上,還是會給袁紹一個體面的,但袁紹肯定不願意生不如死的活著,那個時候只能找個機會自殺了。
我袁本初,還有那麼多的大好人生、燦爛未來,我為了成為第二代黨人領袖,付出了那麼多。
我為了養望,直接一口氣守孝六年,養足了巨大聲望,如今還沒有成為三公呢,怎麼能就這樣死去?怎麼能就這樣失敗?
士人和天子之間的矛盾,直接被袁紹拿到了明面上,這也是無奈之舉。但凡有點兒選擇,袁紹都不會這麼說。
但是三國演義第三回一出來,袁紹就知道,自己距離社會性死亡沒多久了。
三國演義的蠱惑性實在是太過強大,演義裡面說自己是清理皇宮的時候,不分大小,濫殺無辜。
這樣的行為,全天下的忠臣,都會排斥。
簡而言之,在那之前,袁紹給自己塑造的人設是大忠臣、黨人領袖、大孝子、及時雨……
可是,在那之後,袁紹自己塑造的人設,就他娘的被三國演義裡面的形象給覆蓋了!
如果可以,袁紹其實很想拿著個大喇叭對大傢伙兒好好解釋一下我不是反賊,我沒有做洗劫皇宮甚至在皇宮裡無差別屠殺的事兒!那都是幕後黑手別有用心的污衊,大家要信我啊!
但奈何袁紹已經收到了家族傳來的消息,南陽郡、潁川郡、汝南郡、陳留郡、py郡、河東郡、河內郡、太原郡、長安等諸多郡縣,都有三國演義被散播開來。
所以,袁紹此刻要做的,就是繼續做出一番大事來扭轉三國演義對自己的污衊。
忠臣是沒法做了,那就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大好人吧。
我袁本初,為了士人的利益,願意豁出去了!
為了士人的利益,我命都不要了!
其實,如果有選擇的話,袁紹肯定會鼓動何進,直接稱病不出,拖下去,拖到靈帝身死,然後就贏啦!
在此過程中,可以採取一系列手段對抗天子的詔書。畢竟,這年頭不遵守天子的詔書,並不是一件太過嚴重的事兒。
甚至某些士人,面臨天子的徵召,還特意拒絕,以此增加個人名望呢。
然而,昨晚上的三國演義一出,何進被幹掉的結局一出,何進對於士人的信任程度,必將再次下降。
如果說此前何進還想著,利用演技來利用士人的話,那麼做完之後,何進心裡對於士人的警惕程度就會再次提升一個檔次。
上策得不到執行,那就只能是中策,努力的建設新人設,先活下去再說。畢竟,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能等死了。
片刻後,何進帶著袁紹、陳琳等數位心腹前往皇宮。
最終,袁紹等人被留在宮殿之外,只有何進一人在張讓的帶領下走了進去。
走進皇宮之中,何進就看到了躺在床上的靈帝,然後坐了下來,大將軍這樣的高位,自然不需跪拜。
「卿可想當天子?」靈帝輕描淡寫的問道。
然後,就是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卻嚇得何進額頭之上冷汗直流,他一個激靈就從椅子上滾了下來,不顧形象的跪在了地上,撅起屁股,一點兒也沒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威勢。
「沒有,陛下你是了解我的,臣絕無篡漢自立之心,臣最初之時就是個屠戶,能有今日之地位,已經是臣之前做夢都不敢想像的了,更何況是天子呢?」
這一瞬,何進的思路猶如泉涌,他都學會從各個角度分析了「況且,縱然未來臣當了權臣,也不會過於貪戀權勢,因為皇子辯乃是臣的外甥,臣有始有終,善始善終才是正常的。」
「聽聞你聽從袁紹之言,博征智謀之士,內借元舅之資,外據輔政之權,獨攬朝中大權,當年王巨君也是天子的舅舅啊。」
聽到這裡,何進身上的冷汗,更是抑制不住的往下流。
王巨君是誰?
王莽是也!
b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s 3.66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