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第201章 白俄臨時政府(一)

    東北想了解陝西的降水,需要做些什麼?

    根據已經完成的情報體系建設報告,程若凡確定花不了幾個錢。筆神閣 bishenge.com東北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五省的情報站維持費總共不到10萬元。

    站點並不打探高層消息,收集完全公開的氣候,降水,溫度,糧價,物價,市場產品產地等消息。在氣候與降水,在西安、寶雞、漢中幾個情報點,東北氣象學院每年輪流派出人員到東北在陝西設下的氣象站做監測,風向標,風速儀,溫度計,降水測量器,就足以輕鬆營運這些站點的氣象情報收集。

    維持這麼一個綜合情報站點的費用,一年淨支出不過千餘元銀元。在陝西一省設下幾個點,花費也不到萬元。

    1920年北方旱災情報從早春就開始傳向東北,連程若凡這樣對氣候了解的門外漢,看完降水量對比,也知道事情不對頭了。夏初旱災剛成型,東北政府裡面負責移民的部門已經完成了人員部署,開始加大從旱災地區向東北運送移民的行動力度。

    等軍委成員開始正式討論旱災,大家考慮的已經不再是如何抗災的問題。參謀長程若凡對於如何把災民快速轉化為自耕農並沒有經驗,回想著自己在邊境看到的村子分布,程若凡給出了建議,「最好能在邊境設立村落,安置百萬災民。」

    不僅程若凡對於邊境沒啥經驗,軍委成員也沒有。大家都能明白程若凡的目的是強化邊境的中國人口,增加力量,徐乘風提出了一個建議,「村子距離邊境10里地,會不會好一點?」

    程若凡搖搖頭,「你若是擔心俄國軍隊殺過邊境,那就多派部隊在邊境巡邏。如果指望俄軍進軍速度不夠快,那就把村落設在距離邊境50里,豈不是更好?」

    徐乘風自己也不確定自己的判斷就是正確的,程若凡既然說出了一個門道,徐乘風也不強求,只是把兩人的看法寫下來。

    各個部門開完會,負責人在瀋陽開會,外蒙、內蒙、黑龍江、吉林地方都表示,「我們這裡沒有災情,可以接收一部分災民。」

    遼寧省南部,就是遼東半島也有災情。遼寧省省委書記陳德力剛上任沒幾個月就遇到此事。年輕的省委書記下巴上有幾個紅紅的癤子,一看就是著急上火。

    陳德力書記介紹著情況,「遼東半島上各縣,其中有三個縣的工作非常差,水利設施並沒有完成,省委已經決定對這三個縣的班子進行調整。另外六個縣基本完成了計劃中的水利工作,在這次抗旱中,只能起到最低限度的作用。人畜飲水得到了保證,沒有水來完成農田灌溉。這些地區的水利建設要加強。整體上看,遼寧北部還好,南部需要啟動開倉放糧的工作。」

    聽陳德力講完工作,吳有平心裏面盤算著。三個縣的人口不過幾十萬,完全靠本地儲備糧只怕不夠。去年和今年,東北靠出口農產品賺的盆滿缽滿,也就是說,糧食不多了……

    剛想到這裡,就聽何銳說道「以當下局面,我要求調整東北現在的糧食出口政策,增加東北糧食出口稅,增加數量為糧價的100。」

    陳德力聽何銳要改變糧食出口政策,就覺得何銳要禁止糧食出口,心中大喜。然而聽說何銳並沒有禁止糧食出口,而是要把糧食出口稅增加,又覺得失望了。

    其他幾個省區的負責人倒是無所謂,既然事情到了現在的地步,先別餓死人就好。而且這兩年東北各地糧食產量暴增,旱災影響最大的吉林省反倒不再是糧食最強出口省份,有大量人口填充其他地區的農牧業,能夠大大增加農牧產量。

    就在眾人覺得事情大概就可以這麼處理的時候,招商局局長莫里循要求發言。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莫里循問道「何主席,這麼做豈不是要終止出口了麼?」

    何銳點點頭,「到底是錢重要,還是人命重要?東北又不是愛爾蘭,我們不能一邊救災,一邊拼命往外面運輸糧食。」

    一句話就讓莫里循不再吭聲。莫里循看得出,東北政府的官員們對於愛爾蘭大饑荒了解很少。但是作為英國人,以及《泰晤士報》的專欄作者,莫里循可是很清楚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如何處理愛爾蘭大饑荒。

    就如何銳所說,在愛爾蘭大饑荒餓死人最多的時期,英國政府也沒有停止從愛爾蘭購買大量的糧食。至於愛爾蘭人餓死幾百萬,還有上百萬人口逃離愛爾蘭,英國政府其實是樂見其成。

    而何銳現在對應災情的態度與當時的英國政府完全不同。莫里循知道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任何政府都必須解決災荒引發的問題。這方面,莫里循其實頗為欽佩。至少在歐洲,就沒有這樣的傳統。既然引發災荒的並非是歐洲政府,救災自然不是歐洲政府的工作。歐洲政府要做的只有維持社會穩定這一件事。

    就如英國政府面對愛爾蘭大饑荒,從頭到尾的出發點只是維持災荒下的英國穩定。愛爾蘭人死了幾百萬,逃去海外百萬,符合了維持社會穩定的思路,自然得到了英國政府的支持。

    與之相對的,各國前來救災的行動遭到了英國政府的極大厭惡和反對。有人說是外國幫助英國政府賑災,削了英國政府的面子,導致英國政府的不快。身為《泰晤士報》的專欄作家,莫里循本人並不認同。

    英國政府其實不在乎外國跑來幫助救災。真正讓英國政府在意的是,一旦外國提供的賑災行動展開,就讓愛爾蘭人有了原地解決災情的希望和期待,有了希望和期待,災民們就有了方向。不再餓到無力動彈的愛爾蘭災民還有點力氣拿起武器。

    如果希望和拿起武器的體力結合起來,對於英國政府來說,就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想明白了這點,莫里循生出一股衝動,回去之後要寫幾篇關於此次中國災情的新聞報道。雖然莫里循知道英國政府的目的,但是不等於莫里循就支持英國政府採取的手段。尤其是與中國救災思路相比,莫里循更認同中國。

    確立了大方向,各路領導就回去工作。何銳一個電話就把《東北日報》總編莫楊請來,莫楊一見到何銳,就急切的把《東北日報》的宣傳主題,東北大救災講給何銳。

    何銳平日裡對莫楊很客氣,此時卻著實沒空,聽莫楊說了個大概,何銳就把自己的要求講了出來,「第一,宣傳水利建設在穩定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第二,宣傳東北調整糧食出口稅增加的新聞。這兩件事先完成。」

    莫楊推了推眼鏡,覺得這兩條內容對於整個救災來說幾乎沒有意義。興修水利是個長期過程,對現在的災情毫無作用。至於增加糧食出口稅,在莫楊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在這種時候還出口糧食,這簡直與救災是背道而馳。怎麼能拿出來大講特講呢?

    稍一思索,莫楊又推了推眼鏡,「主席,這些話是說給誰聽的?」

    何銳很喜歡這樣的敏銳,也率直的答道「我不想對英法日本做什麼解釋,這些事情就是讓他們聽的。若是英法日本頂著巨大壓力繼續購買糧食,到時候我們只能繼續增加出口稅。」

    莫楊明白了原因所在,受命而去。何銳讓秘書給程若凡那邊打個電話,告訴程若凡,因為災情,遼寧南部的遼東半島要強化水利建設。需要軍隊派出部隊參與。


    程若凡此時並不在辦公室。他正在前往部隊基層的路上,本來程若凡就在基層視察,是被強行叫回來的。

    坐在顛簸在土路上的汽車上,程若凡考慮著未來的戰爭。維持100萬人的戰線,以當下的東北軍師級單位,需要80個師,大概是27-28個軍。雖然東北軍校遍地開花,軍中大力培訓。但是培訓出來的還是士官,29個軍,軍級單位的軍官數量一兩百人,就算是給這些人安排到位置上,他們真的能夠完成任務麼?

    心中左思右想,程若凡越想越不樂觀,好不容易到了第一個休息站,就有人送來電報。看了內容,程若凡的煩心事立刻飛到了九霄雲外。旁邊的隨行人員看著程若凡一臉的歡喜,也不知道出了什麼好事。

    程若凡想了想,直接命道「回瀋陽。還有,現在就給這些人發電報,要他們到瀋陽集合。」

    一回到瀋陽,程若凡立刻召開工程兵會議,還把東北軍司令徐乘風也請來了。

    程若凡想到的事情,徐乘風自然也想到了。唯一沒想到的是,何銳竟然借著此次救災之名開始大規模修建永備工事。

    但這的確是最好的機會。水利設施的特點就是有著漫長的輸水渠,輸水渠縱橫往來,要修的地方可就多了。

    正如徐乘風與程若凡所料,日本這邊並沒有感覺興修水利有什麼問題。但是迅速開工的工程只進行了不到一星期,徐乘風就得到了消息,日本駐朝鮮總督派人到了瀋陽。

    這把徐乘風弄的有些緊張,難道日本總督那邊看出了什麼端倪麼?

    日韓合併之後,日本並沒有把朝鮮半島的人看成日本人,而是把朝鮮人看成了殖民地。所以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的是總督,而不是普通的行政長官。

    日本代表是個文官,見到何銳之後立刻行了文官禮數。何銳點點頭,並沒有多禮。說起來,日本駐朝鮮總督,反倒與何銳在中國的地位最為類似。兩人都掌握著直屬武裝,又掌握了地方政權。還都是中央任命。

    除了這些點之外,最有趣的是,現在的日本駐朝鮮總督齋藤實,是日本海軍大將。軍階與何銳這位『鎮安上將』其實非常一致。

    日本代表小林旬恭敬的說道「何閣下,在下奉齋藤總督之命,就貴方興建水利工程,試圖從鴨綠江取水一事前來。」

    何銳也沒想到日本的朝鮮總督竟然是為此事而來,不免有點佩服起這位海軍大將手下有人才。鴨綠江是中國與朝鮮地區的界河,並非一條流量很大的河流。如果東北大量從鴨綠江取水,的確會影響到朝鮮那邊。

    而且《東北日報》的行動十分迅捷。面對此次旱災,邀請了水利廳長盧道明做了專訪,又把專訪分成了好幾期。分別介紹了整個遼東半島的水利建設,其中自然要提及水源。

    但是能驚動到日本駐朝鮮總督派人起來,何銳覺得還是有些意外。

    既然對方代表著朝鮮總督齋藤實前來『關注』,何銳只是告訴對方,「我們這邊剛開始修建,工地都沒劃分好,修建完畢更是幾年後的事情。在過程中再進行溝通吧。而且我方的工程建設是由麻省理工大學畢業的水利專家盧道明先生負責,我認為他一定會充分考慮到朝鮮邊境地區的用水需求。請回去告訴齋藤總督,在水利這種高度專業化的工程商,我們必須相信專家。」

    試著小林旬想過各種可能得到的回答,卻沒想到何銳居然把話扯到了專家身上,登時就愣了愣。不過小林旬也沒有遲疑太久,他幾乎是立刻反應過來,「請問閣下,我們能否派遣日本專家前來與盧道明閣下討論呢?」

    何銳面露笑意,「我們歡迎日本專家前來參與水利項目的設計和討論。這種工作需要的是更多專業人士的參與,有了專業的建議,才有專業的水利設施。」

    小林旬並沒有因為何銳的表態而高興,反倒更緊張起來。大人物們,尤其是何銳這樣的大人物豈是好想與的。他們越是客氣,就越是危險。

    果然,何銳繼續說道「不過救災如救火,討論歸討論,水利項目已經要開始了。請回去告知齋藤閣下,我們也需要向東北人民有所交代。」

    小林旬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何銳的決定,只能禮貌的應了一聲。

    送走了日本駐朝鮮總督齋藤實派來的使者,何銳有些不解。為何連齋藤實這個駐朝鮮總督都派來了人,何銳認為應該更快就有反應的關東州卻毫無反應。

    關於糧食出口關稅增加一倍的事情,一部分是針對高爾察克,另外一部分就是針對關東州。關東州位於遼東半島的南端,北邊是受災的遼寧省南部,南邊是受災的山東半島。根據情報,關東州的糧食就從南北這兩個地區購買,現在山東地區糧價暴漲,何銳再把糧價增加一倍,關東州糧價漲三倍都不稀奇。

    可關東州到現在都沒反應,著實有些奇怪。難道關東州這次準備從日本本土進口糧食,向關東州本地居民提供糧食麼?

    何銳沒想到,自己其實是誤解了。關東州此時沒動靜,很大原因是何銳的老師,上一任日本陸軍大學校長河合操中將正在赴任的路上,關東州此時正處於一個權力過度期,兩位關東軍司令都不在關東州。

    這兩位關東軍司令此時也沒有到關東州主持局面的打算,他們都在東北總參謀部參加最新戰爭進程的討論。

    俄國戰敗了。

    1920年8月10日,俄軍的哥薩克人越過維斯瓦河,企圖在主力從東面展開進攻時從西面攻占華沙。8月13日,俄軍的初次攻勢被擊退。波蘭第一軍團抵擋了向華沙的直接進攻,又阻止了向拉濟明的進攻。

    蘇軍總司令圖哈切夫斯基認為一切按自己計劃進行,但波蘭方面已經破譯蘇軍的無線電通信,使圖哈切夫斯基跌進畢蘇斯基及其參謀長羅薩東斯基(adezroadowki)布下的圈套。在北面,蘇軍越過維斯瓦河後,正進入一個波軍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帶。在將會決定戰爭勝負的華沙南面,圖哈切夫斯基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據守連接西北方面軍與西南方面軍的中間地區。另外,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利沃夫受阻。

    在一日之內,蘇軍朝華沙及莫德林的推進停止,隨後變成撤退。第五軍團以閃電般的行動驅趕筋疲力盡的蘇軍。波軍在一天內前進30公里,把蘇軍在北方的包抄攻勢瓦解。到了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後備軍全面投入反攻。波軍貫徹了畢氏的計劃,從南面出擊,找到敵軍方面軍之間的巨大缺口。

    波軍兩支部隊繼續向北追擊,到達圖哈切夫斯基部的後方,8月18日把其大部份部隊包圍。

    在同一天,遠在明斯克的圖哈切夫斯基終於明白蘇軍已經大敗,下令他的餘部後撤及重新整編,可是前方不是太遲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命令。在前線中央的蘇軍陷入一片混亂。圖哈切夫斯基下令全軍向布格河撤退,可那時他根本無法與大部份在華沙附近的主力部隊聯絡,所有計劃因為通訊問題而變得亂七八糟。蘇軍沒有秩序地後撤,各個師陷入恐慌及瓦解。

    。vew



第201章 白俄臨時政府(一)  
相關:  燃燒的世界  洪流之歌  革清  未曾設想的道路  赤色黎明  1852鐵血中華  革宋    無敵從降妖除魔開始  快穿:她干翻了各路大佬  豪門梟士  吞噬星空之億載歲月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文明破曉第201章 白俄臨時政府(一)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文明破曉"
360搜"文明破曉"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