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石頭,砸腳可是砸的劉玉齜牙咧嘴的疼。
《凡爾賽和約》中與大順相關的貿易問題,用馬爾薩斯經濟學,倒也確實可以解釋的通本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要尋找有效需求嘛。
現在法國的凡爾賽那邊,大順在貿易問題上,其實已經談的差不多了。
大體上就那麼幾條內容:
其一:
法國解散東印度公司、英國解散東印度公司、丹麥解散東印度公司。歐洲各國不得組建以中國和印度為目標的獨享壟斷貿易公司。
各國應該約束本國船主,不得越過好望角向東航行,也不頒發任何形式的、以好望角以東為貿易範圍的許可狀。
此條,並不是大順反對自由貿易,也不是大順要搞壟斷貿易。
而是因為,大順禁絕天主教、新教等非大順在冊的、牧首由禮政府冊封的、使用大順依託景教那一套搞得譯文的《聖經》。
用諸如「三一妙身」、「彌施訶普尊大聖子」之類的翻譯。且人員按照僧、道、尼等類似的手段,需要禮政府頒發度牒。且「大法主」,也即大牧首,必須由禮政府選拔認可,沒有禮政府點頭,假的,不認。
除此之外,不得在內地傳教,主要是為了分化瓦解和吸納大順之前已有的大量天主教徒。
故而,這不是個貿易問題,也不涉及到自由貿易,只是宗教問題。
鑑於荷蘭人之前在日本,滿嘴胡咧咧,為了貿易,壓根撒謊說他們根本不信基督教。
故而有此前科,大順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號稱自己脫教」者,前往好望角以東進行貿易。
其二:
法國將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領地,交給大順管理,以作為大順對保衛法國的西非殖民地的感謝。
法國將不在模里西斯駐軍,法國的海軍將撤離模里西斯,但法國對模里西斯依舊擁有主權、治權。
英國將割讓在印度、南洋、明古魯等地的殖民地和貿易站。東印度公司成員和駐軍,將全部從南洋和印度撤離。
英國放棄在馬斯喀特、索馬利亞、波斯等地的貿易站。
葡萄牙將放棄帝汶、果阿等在南洋和印度的殖民地,交由大順。
丹麥將放棄特蘭奎巴殖民地,交由大順管理。
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將暫時由大順和法國共管。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地得以保留,但西班牙不得支持羅馬教廷向大順內部派遣傳教士,西班牙的呂宋總督區將履行審查義務,清查各個教團在呂宋的活動。
大順將為西班牙,提供 4000 名「死硬的天主教徒」,移民密西西比地區,由西班牙當地教區管理。如果西班牙願意出錢,更多的大順這邊也能提供,把所有的死硬天主教徒全都移走才好呢。
大順將與西班牙在蘇祿進行呂宋地區的貿易,大順的商船不會前往呂宋、西班牙的商船亦不可前往大順港口。
葡萄牙的莫三比克問題,暫不在討論之列,但莫三比克的奴隸貿易,需要在大順辦證,以通過好望角。對於無證商船,大順可以擊沉。
也即,除了西班牙的呂宋、葡萄牙的莫三比克,好望角以東,歐洲勢力一掃而空。
丹麥是湊數的,就算大順不逼著丹麥籤條約,丹麥的東印度公司也要解散了,特蘭奎巴整天被「海盜」堵著,也實在受不了了。
呂宋問題比較麻煩,這個不著急,以後慢慢來,反正有直布羅陀當抵押;莫三比克,則是因為奴隸貿易,葡萄牙不可能放手,而且西班牙太不給力,打個葡萄牙被葡萄牙的農民頂的喘不動氣,大順暫時也沒力氣把手伸那麼遠,卻徹底清理葡萄牙在莫三比克的勢力。
主要是葡萄牙在莫三比克的政策,弄得一堆本地的「奴隸貿易受益者」。大順又不搞奴隸貿易,拿了莫三比克也是麻煩。
奴隸貿易、鴉片貿易,這是兩個底線,大順這邊是堅決不做的。
反正葡萄牙是廢了,也不急,早晚的事。
其三:
荷蘭永久中立。
由中、英、法、俄、奧、西、瑞七國,共同保證荷蘭的永久中立地位。
奧屬尼德蘭低地地區,將去武裝化,各國不得駐軍、法國亦不得在邊境地區囤積兵力。
奧地利對奧屬尼德蘭擁有治權,但不得駐軍。
新教荷蘭與天主教奧屬尼德蘭,各自不得互派傳教士。
大順將保證西里西亞屬於奧地利。
「波蘭問題」和「普魯士問題」,將在隨後的中、俄、奧、法四國密約中解決,並不在大順的直接利害之內,但是作為奧屬尼德蘭和荷蘭永久中立問題的談判籌碼。
大順將與荷蘭組建聯合艦隊,保衛荷蘭,確保荷蘭的中立地位。
任何對荷蘭宣戰的國家,視作對大順宣戰。
大順堅決維護阿姆斯特丹的歐洲金融中心地位,並對荷蘭的「完全無管制的貴金屬出境政策」表示支持和肯定。
其四:
大順的商品,將在阿姆斯特丹期貨市場,集中銷售。
大順保證不會在好望角以西的其餘地方,派出商船售賣商品。所有的大順商船,都將在阿姆斯特丹集中貿易。
大順將對阿姆斯特丹的商品,徵收統一的「歐洲關稅」。
各國商人在購買商品前,需註冊確定商品去向,由大順按照比例,將關稅交給各國。
荷蘭不會在阿姆斯特丹再徵收一次關稅。
因為對荷蘭而言,征關稅已經沒意義了,荷蘭的聯省議會已經廢了,軍隊養不了、海軍養不成。
而只要阿姆斯特丹的歐洲金融中心地位能夠保證,那麼荷蘭的商人階層,將可以出賣一切。
同樣的,如果阿姆斯特丹作為東西方貿易的唯一周轉中心,那麼將為阿姆斯特丹帶來再度的繁榮,甚至重回「黃金時代」的繁華,亦未可知。
金融、物流、消費、旅店、妓館、碼頭工人、債券、保險等,足夠撐得起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的繁榮。
而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也不會再去北美走私了,因為那無意義了。
但是,荷蘭是「來茵河入海口」的地理優勢,是不可改變的。
那麼,神羅地區的來茵河沿岸市場,實際上也就是在荷蘭商人的手中了。他們將能拿到廉價的大順商品,利益巨大。
畢竟,奧斯坦德公司早就沒了,奧地利想要重建這樣的貿易公司,也建不起來了,之前市場已經被荷蘭吃了,奧地利現在失血嚴重,也無力幹這個事。
其五:
所有英國商人購買的大順商品,由英國駐阿姆斯特丹海關的官員,進行登記和印花。
在此之後,英國對所有阿姆斯特丹海關的東方商品,不得徵收子關稅。
在英國所有的殖民地和本島,都將暢通無阻,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撓,亦不可二次徵稅。
包括一切形式的稅收或者行政命令,均視為違反和約。包括且不限於奢侈品稅、通行稅等。
英國將取消任何形式的對東方貿易品的管控行政命令,包括且不限於棉布禁止令、茶葉交易令等。
此條約所能實現,則是因為大順和北美的走私販子、英國的商人集團、商業資本早早進行了勾兌。
不是只靠大順的軍艦來保證「自由貿易」。
而是依靠英國的商業資本,來保證「自由貿易」。
而這,則是整個《凡爾賽和約》中關乎大順工商業發展的最為關鍵的一條。
這個和約,或者說這個「自由貿易」,可不只是單單一個英國。
而是面向整個歐洲。
歷史上,北美的走私販子,為什麼會搞出來波士頓傾茶事件?
根源在於,荷蘭的茶葉,是不征茶稅的。
某種程度上講,在歐洲,1800 年之前,距離「自由貿易」這四個字最近的國家,是荷蘭。
阿姆斯特丹的金融業為什麼發達?
因為貴金屬出境,完全不受限制。
荷蘭的走私販子為什麼橫行?
因為荷蘭的商業資本,乾死了本國的行會和地方勢力,阿姆斯特丹一省,「殖民」了其餘六省。
以至於,荷蘭幾乎掌握著全歐洲半數以上的茶葉貿易,但荷蘭連艦隊都組織不起來,因為聯省議會都是大商人、大金融家掌權,難道收自己的稅?
「自由」到,荷蘭的商人可以在戰時,繼續買敵對國的國債,而沒有任何的金融管制;「自由」到,荷蘭的商人,可以在戰前,囤積木料,高價售賣給軍艦製造業……
荷蘭距離「自由貿易」太近了、「金融的自由」太發達的。
所以,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戰爭,荷蘭被錘爆了。
購買的高額英國國債?英國直接拒絕支付利息。
荷蘭購買的英國國債貶值,英國直接低價回購國債,不但利息不用支付了,本金都省了。
一波,把歐洲的金融中心,從阿姆斯特丹,干到了倫敦。
當然,這裡只談「東方貿易品」問題。
那麼,在此之前,歐洲對東方貿易品關稅征的最少的,就是荷蘭。
也就是說,在大順插手之後,荷蘭是歐洲唯一一個和大順玩「自由貿易」,至少也是距離自由貿易最近的。
所以,各國頭疼。
英國頭疼於,荷蘭的茶葉橫行北美。
法國頭疼於,好容易搞了點「高科技」的海關鉛鎖,今天搞出來,明天荷蘭就能破解,走私貨滿地是。
要注意,走私「有利可圖」的原因,是荷蘭對東方貿易品徵稅少。
所以,歷史上才有波士頓傾茶事件。
換句話說,如果荷蘭也對茶葉徵收 80%的關稅,那麼還會有走私茶嗎?
故而,只有一個荷蘭的話,各國使使勁,還能管住「走私」。
或者說,還能拒絕「自由貿易」。
現在,大順雖然只是和英國談成了,也因為英國是戰敗國,所以只能和英國談。
那麼。
一個荷蘭、一個英國。
這倆,就足以攪動的整個歐洲,都不得不「對東方貿易品不再加增關稅」。
比如,法國想要保護本國產業。
原來,有東印度公司,國王一句話就能撤換總督,同樣的,國王一句話就能讓東印度公司少進口點東方貿易品,免得把本國產業沖死。
而這時候,只有荷蘭一家「低關稅」的。
荷蘭自己走私。
大家都煩,英國也抓、法國也抓、荷蘭又吊毛沒有,艦隊全廢、甚至港口淤積的連戰列艦都無法泊靠。
這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抓。
現在,再加上個英國。
法國咋辦?
加稅?
那走私就無法杜絕。
原來主要抓荷蘭的走私販子。
而現在,則是既要抓荷蘭的、又要抓英國的、還得抓那些小國的。
誰賣的貨多,誰拿的關稅分成就多。
就算法國說,老子就不想要這個進口關稅,老子要繼續科爾貝爾的工業保護和國產工業替代主義。
那法國自己說話好使嗎?
今兒來一波荷蘭走私販子、明兒來一波瑞典走私販子、後天來一波普魯士走私販子、大後天來一波英國走私販子。
防得住嗎?
防不住。
只要英國投了,英國加荷蘭,則等同於整個歐洲,都放開了東方貿易品的關稅。
因為防不住了。
頂多說,比如漆器什麼的,巴黎貨可以以假亂真,那本國的市場還能保住。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大順說,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國貨,是提前加增了關稅的。
這只是大順自己加的、這筆「進口關稅」是還要給各國分成的。
法國可不可以自己再加關稅?
當然可以。
大順只是對英國是戰勝國,逼著英國不得增加子口稅,可不能對法國這麼做。
法國要是願意,可以在「阿姆斯特丹已經徵稅的基礎上,進入法國再加一筆稅」。
這個事,是法國的「內政」,大順管不著。
但是,理論上可以,現實里行嗎?
一個「走私販子」好防。
英國加荷蘭,這兩個,怎麼防?
再者說,還有奴隸貿易問題,法國棉紡織業的起步,就是因著七年戰爭開打,法國的奴隸貿易拿不到足夠的棉紡織品。
沒辦法了,法國財政部才牽頭在南特辦棉紡織廠,質量次的黑非洲都吐槽。
現在,各國都能拿到棉紡織品,物美價廉的、量大管飽的、在阿姆斯特丹只徵稅一次的東方棉紡織品。
你法國非要加稅,那你的奴隸貿易,怎麼與荷蘭爭、與英國爭?
本來法國的奴隸貿易就蛋疼,葡萄酒終究是比朗姆酒貴的,除了一些特殊的綠區,不能喝朗姆酒只能喝「特殊的葡萄汁」之外,法國自己可是不准產朗姆酒的。
紡織品加酒,這就是奴隸三角貿易的七成半了。
歐洲和大順不一樣。
大順只要海軍還在、只要中央集權不崩,是可以穩住關稅的。
比如,只准在松蘇貿易,或者規定統一的稅率。
在大一統條件下,咋的,你山東還能牛到不聽朝廷的,自己開埠低關稅貿易?
顯然不能。
而歐洲,則是各國裂開。
你法國只能管法國的關稅,可管不到荷蘭。
荷蘭說,我就不加關稅,我的商人就去你那走私,法國能怎麼辦?英國說,我也不加關稅,我的商人自己往你法國走私,我也管不著啊。
理論上,法國可以說通過外交手段,說你們管管自己國家的走私販子,老往我這走私,我也受不了啊。
現實中,除非和第四次英荷戰爭似的,直接武力解決,否則的話,英國會主動去管自己的「對外走私」的走私販子?巴不得越多越好呢。
只有一個荷蘭這麼搞,歷史上都搞出來了波士頓傾茶,英國頭疼的最後只能靠武力解決。
現在荷蘭英國,至少兩個國家確定會不加關稅,也即等於整個歐洲都不能加關稅了。至少在大順的貿易品上,沒法加。
誰也沒法加。
誰加誰傻,最後關稅沒收著不說、奴隸貿易崩了不說,走私品照樣泛濫。
不只是法國。
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瑞典、丹麥、神羅那一大堆……全都一樣。
誰加、誰吃虧。
不加,那最起碼還能保住基本盤,按照各自的勢力範圍,從「關稅總額」中,拿走自己的那一份。
的確,法國也是戰勝國。
然後呢?
法國作為戰勝國,意味著法國不用建設陸軍了,把錢都投向海軍和海外殖民地?
法國這個戰勝國,錘爆了普魯士。問題在於,法奧之間可是百年矛盾。現在普魯士廢了,也就意味著,法奧矛盾又是首要矛盾了。法國還得養陸軍,還是沒辦法都投海軍。
沒辦法都投海軍,就沒辦和大順翻臉。
沒法和大順翻臉,就不能說大西洋以後是我家的,咱們在好望角貿易,我法蘭西要壟斷整個歐洲的東方貿易品,你大順就別過好望角了。
因為這話是個屁話,大順壓根不聽。
敢翻臉,大順反手就敢和他國合作,爆了法國的海軍。
只要沒法阻擋大順的商船去阿姆斯特丹,那麼,在各國東印度公司全都炸了的情況下,法國這個「戰勝國」,也無法阻擋大順商品在法國的售賣了。
可能,科爾貝爾的遺產,還能保證一下諸如漆器、絲綢之類的高彷貨的自留地。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各國的東印度公司,某種程度上,是「保護本國產業」的。因為至少大、管起來容易、可以查、可以抓。這麼說吧,若沒有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的棉布禁止令,就根本不可能執行的了。越大的公司,越好管,只要中央集權還能管得住、能做到不聽話就錘。但現在,各國都沒了,海量的「自由」的商人,這個時代的海關,是管不住、抓不盡、罰不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