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下令開工的這個天津船廠,雖然是官辦的造船廠,而且是專門為朝廷生產建造遠洋海船,特別是優先為海軍都督府建造這種被張可大確定為大福級的海軍戰船,但是這個天津船廠眼下的全部資產,都是來自於皇帝內承運庫的投入。
說到底,這是皇家自己的產業。
雖然此時,皇家與朝廷之間在財務問題上分得還不是那麼清楚,但是將來這一點是一定要分清的。
而海軍的建設與投入,眼下雖然主要依靠皇帝的內帑,但是將來也是要由朝廷撥款投入的。
所以,海軍都督府是海軍都督府,而天津船廠是天津船廠,天津船廠造出來的大福級海軍戰船,當然不可能無償提供給海軍都督府,而是要由海軍都督府拿錢來購買的。
眼下看,這麼做意義貌似不大,不過是左手拿出來,右手收回去,但是現在不分割清楚這個賬,將來的麻煩事就會很多。
至於海軍左都督張可大將加利恩號這種標準排水量達到了一千噸的紅毛夾板船,定為大福級,當然是因為其船體與載重,已經超過了明末時候的福船。
明末時候的中國福船已經看不見五千料的級別了,登萊水師、天津水師、東江水師、覺華島水師以及舟山水師,其中最大號的福船炮艦,也不過是兩千料級別的了。
五千料的福船,也就是被朝廷用作出師海外藩國的封舟的福船,在萬曆年間的時候,就已經造不出來了。
五千料的福船,聽起來很大,當然看起來也很大,但是計算下來,其滿載排水量也不過才六百噸上下。
料,不是重量單位,而是容量單位,一料相當於一石,而一石大米的重量約為一百二十斤。
這樣換算下來,五千料,就是五千石,合計六十萬斤,這個規模看起來很多,但是再換算成噸,也不過三百噸而已。
當然,這個三百噸是當時福船的標準載重量,折算成為滿載的排水量,需要翻上一倍多一點。
不過即便如此,五千料級的所謂一號福船的排水量,也只是在六百噸上下。
擱在鄭和下西洋的那個年代,也就是十五世紀初期的時候,這個噸位的福船,絕對是能夠在海上稱霸了。
但是到了鄭和下西洋二百年以後,也就是十七世紀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這個排水量的海船,在西歐那些殖民強國之中,早已經算不上什麼大船了。
當然了,據說五千料的福船,並不是最大的鄭和寶船,而且據說最大號的鄭和寶船,其排水量已經達到了兩千五百噸以上。
若真是如此,那麼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大明朝海軍的優勢,就更加空前了。
因為,歷史上,直到十七世紀初期西歐各個殖民強國縱橫東西大洋的時候,他們的造船技術,也還達不到這個水平。
直到崇禎年間的時候,造船技術最發達的荷蘭人,其木製風帆戰艦的最大排水量,也就是最大號的上下六層甲板的夾板船,才剛剛超過了一千五百噸的規模。
然而,不管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大明朝的海軍艦船達到了什麼樣的規模,或者說擁有了如何空前的優勢,等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畢竟還是沒落了。
五千料的福船,也就是說排水量六百噸左右的一號福船,這個時候都已經造不出來了,就更不要提鄭和當年乘坐的超大號旗艦了。
這也是為什麼,張可大到了天津船廠之後,將仿製加利恩號荷蘭夾板船的未來海軍戰船,定為大福級的原因。
雖然這種夾板船,此時已經不是最先進,最強大的夷船了,但是巨大的船體,巨大的載重,卻比眼下大明朝南北方水師船隊中排水量在三百噸左右的兩千料福船規模大了一倍還多。
張可大親自帶著崇禎皇帝的旨意,來到天津,除了親自向沈廷揚交代定購十艘大福級戰船的事情之外,還給天津船廠,帶了皇帝的一系列任命的官憑文書。
出身於福建莆田平海衛世襲千戶的黃斌卿,跟了沈廷揚之後,深受沈廷揚的信重,被沈廷揚舉薦任命為天津大沽口造船廠提舉,而沈廷揚的大外甥黃仲榮以及親自招徠的陳仲官,則分別被任命為左右副提舉。
來自荷蘭的傳教士范德烈,則成為了天津大沽口造船廠的通事。
來自熱攔遮的破產商人范弗里特,也成為了天津大沽口造船廠裡面所有紅毛番的甲必丹,即隊長,也即captain。
與此同時,來自熱攔遮的托馬斯-德萊福爾,成為了天津大沽口造船廠的大匠師,而來自泉州的陳氏兄弟之中的老大陳勝官,則成為了小匠師。
這個所謂的大匠師、小匠師,則是宋應星等人主持的工學院,在開辦了之後,授予其第一期畢業學員的官身。
匠人的稱呼在中華自古以來就存在,什麼石匠、木匠、鐵匠等等,有著各種分類,但是在匠人行當裡面,除了師傅與學徒的分別之外,卻沒有類似與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樣一種可以遞進向上的等級體系。
在工學院的第一期學員就要面臨畢業授官的時候,工部尚書畢懋康領著宋應星等工學院的官員前來覲見崇禎皇帝,請示如何給這些工學院畢業學員授官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是一個關係著這個工學院能不能長期辦下去的大問題。
不授官,肯定是不行的,首先,皇帝說話不能不算,其次,你忽悠一次,以後就不好使了。
工學院是崇禎皇帝設想之中要發揮重大作用的地方,即便是第一期學員不咋滴,你也不能言而無信啊!
然而如果按照當初皇帝承諾的給授官,而且給文官或者武官,那麼必定要招致文官或者武官的反對。
因為人家的官身都是通過寒窗苦讀,一次次科舉考試而得來的,你這工學院裡的匠人學徒,畢業了就給官,也說不過去。
另外,文官有科舉,武官也有武舉,都不是憑空來的。
想來想去,如今這位來自後世的崇禎皇帝想到了後世技術官僚的技術職稱問題,給個工程師不就好了嘛。
崇禎皇帝將這個想法一說,畢懋康、宋應星等人立刻就明白了,沒過多久,就給皇帝呈上來了一個為各類匠人量身定做的一套官身薪酬制度。
如同各級官吏一樣,工部與工學院搞出來的這套東西,自然也要分個三六九等,第一等就是匠師,第二等叫作匠士,第三等叫作匠工。
每一等里又分三等,最低一層的是三等匠工,最高一層的是一等匠師。
而一等匠師,就被稱作大匠師,至於二、三等匠師,則被稱作小匠師。
工學院的學員,根據所學科目以及畢業時按規定做出來的東西,分別授予三等匠師以下三等匠工以上的身份。
凡是在工部登記獲得了此類身份的,每年定期由工部根據等級發放一定的俸祿。
畢懋康、宋應星呈上來的這個分級方法,立刻就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批准同意,如今不僅用在武備院下面的各個工廠作坊,而且也推廣用到了白冶城一帶的各個工部官辦廠礦之中。
此時,自然也被沈廷揚照搬挪用到了大沽口造船廠了。
除了這些任命之外,大沽口船廠作為皇家產業,崇禎皇帝也沒忘了讓剛剛成立來專管皇家產業的內務府,派了一個皇后身邊的內臣賈如皋,前來擔任大沽口船廠的常駐監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6s 3.681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