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確實如弘治皇帝所料,確實是打算先回自己府中。他身邊跟著生病的王絮雪,焉敢大意?
但他的車隊到美食鎮,距離京城還有十里路時,給太監張忠帶著弘治皇帝的口諭等著,只能令等在此處的金鳳護送王絮雪回府里。
寬敞的馬車中,張昭也沒避諱直接上來,「絮雪?」
瑤琴和秋月兩個丫鬟輪流在馬車裡服侍。此刻正輪到瑤琴。
王絮雪眼睛微微眯著,半昏半醒,虛弱的道:「夫君…」她難受的緊。
張昭摸摸她的頭,還好沒發燒,握著她的手道:「絮雪,我們到美食鎮了。金鳳帶人在這裡等著的。天子召我進宮。你跟著你金鳳妹妹先回府中。」
「嗯。」
交代完畢,張昭帶著王武等十幾名親衛打馬往宮中而去。其餘人緩緩前行。
弘治皇帝都把太監派到這裡來等著,他得做個姿態出來啊!其實,他大致知道弘治皇帝在擔心什麼。
…
…
張昭快馬至京,直接往西苑而去。稍後,消息就傳遍京城各衙門。
後世網絡上有個段子:某日,據說某大客戶不忿銀行櫃檯員工嘲諷其額度提高至1個億,遂將存款轉走。
重點在評論。
評論說:根據銀行業的潛規則,基本上支行的員工們都會認得行里大客戶的車、車牌號。只要車到銀行門口,基本上行里都知道他來了。
具體到張昭這裡。他帶著親衛們從朝陽門進京城。門口的官吏誰會不認識他這張臉?
消息當然是迅速的傳開。
到西苑裡,根本未通報,直接由候在此處的太監王岳領著見弘治皇帝。
此時,在弘治皇帝面前「奉承」的崔志端等道士已經離開。
弘治皇帝知道張昭不會勸諫他,但還是想在自己的心腹愛將面前保持一個聖君的形象。
「臣張昭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弘治皇帝將張昭叫起來。
時隔數月未見,弘治皇帝又略顯憔悴了一些。依舊是虛胖,穿著藍色的便服龍袍,白白淨淨的模樣。帶著溫和的笑容。
張昭心中感慨難言,他似乎看到弘治皇帝正在走向他生命的終點,躬身奏道:「陛下,臣自兩淮整頓鹽法歸來,特來向陛下復命。」
弘治皇帝點點頭,溫聲道:「你的奏章,朕都看過。兩淮的差事辦的不錯。子尚對如今的朝局有何看法?」
旁邊侍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陳寬,李榮、蕭敬、王岳等人都看著張昭。
京中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著張昭回京。而此時此刻一切都將見分曉。
張昭從容不迫的道:「臣有三件事奏於陛下。」
「嗯。」
「第一,臣請陛下准許在江南地區改革衛所制度。第二,臣請陛下准許臣在天津衛、遼東諸港口打造大明海軍。第三,臣請陛下允許懲處揚州、金陵的士子。」
弘治皇帝心裡就是一松,張昭果然謹守本份,沒有參與朝政的意願,笑呵呵的道:「來人,給子尚上杯茶。」
蕭敬應聲而去。
弘治皇帝再對張昭道:「衛所制度的廢除,弊端和好處如今上下都看的清清楚楚。既然魏國公已經上書朝廷,此事不應有異議。當令試行改革衛所司執行。」
說著,吩咐道:「去將三位先生請來。再召英國公、戶部尚書侶鍾前來覲見。」
「遵旨。」
王岳領旨意而去。
弘治皇帝沒有明說,但張昭知道怎麼回事。建造海軍之事必然要和閣臣以及戶部尚書侶鍾商議。
海軍的發展所需經費巨大,不可能全部由國泰商行一家長期獨自承擔。開局可以用鹽商的銀子頂著,後續則必須要朝廷投入。
這是大明的海軍,又不是弘治皇帝一個人或者張昭的海軍。
至於說懲罰揚州、金陵的士子,以弘治皇帝之寬厚,只怕多半要「減刑」的。
…
…
片刻之後,李東陽、謝遷、焦芳三名閣臣先行抵達。俱是緋袍,宰輔氣度。
文淵閣就在紫禁城中,步行過來西苑也不過二十分鐘左右。
再等一會,戶部尚書侶鍾抵達。
弘治皇帝授意,張昭再將剛才的「三件事」說一遍,道:「百年海軍。大明有鄭和公公遺留下來的造船術,水文資料,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但工匠的培養卻是需要時間。此刻若再不奮起直追,恐怕將落後於其他國家。
想必元輔,兩位閣老,侶尚書已經得知去歲便有名為葡萄牙國的夷人來到我大明的海岸。
敢為大明的海船可能去到他國?這邊是航海技術上的差距。下官以為大明必須要開始建造海軍了。」
這話看似在理,其實在扯淡。張昭故意在恐嚇「諸公」。
至少在明末時,大明的海戰技術是不落後於世界主流的。明末時縱橫在東南海域的大海盜鄭芝龍,在海上可是稱霸一時。
戶部尚書侶鍾斷然的道:「不行。大明財政才剛剛好轉,鹽稅另有用途,你要建造海軍,國庫里哪有銀子?軍費開銷已經夠大了。」
別看張昭和侶尚書「合作」幾次還算比較愉快。但是侶鐘身為財相,天然的比較叩門。
海軍建造的經費,後期是大頭,他能從哪裡省得出來?
張昭道:「老大人,海軍的建造經費我有辦法可以籌措到。但是,此事必須要用財政預算的形勢下撥給樞密院。」
說著,面對眾人疑惑的目光,道:「海外多產金銀之地,取之即可。遠的不說,便是東瀛島中就有大量的銀礦。若無海軍,僅靠商船如何運回大明?」
侶鍾還要再爭,首輔李東陽一錘定音,說道:「建造海軍之事可行。」又道:「子尚,但對揚州、金陵士子懲處不宜過重啊。你在報紙上的文章,我是讀過的,也認可你的觀點:要給予懲罰。但讀書人是國家的根本,剝奪功名似太過。」
意料之中的講條件。
侶鍾忍了忍,沒有打斷李東陽的話。從他的角度而言,當然是更看重財務情況。但從李首輔來看,是要「安撫」張昭。
謝遷瞥侶鍾一眼,侶尚書大局觀還不夠啊。再看向張昭。他會作何回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s 3.68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