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董兄何出此言?」信王的聲音有些冷,有些勉強。一筆閣 www.yibige.com
「孔子曰,孔子曰,孔子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見連孔老夫子也是不認為外來之物,就全沒有好東西,也是可以借鑑學習的。」董宣武很想找一句孔夫子的話,來替批駁小屁孩,只是他肚子裡的存貨實在有限,關鍵時刻竟然想不出一句對自己有利的話,
信王微微一笑,眼中露出一絲戲謔,說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於《詩經?小雅?鶴鳴》,可不是孔聖人說的話。而且此語的意思是比喻別國的賢才也可為本國效力,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丟人啊,實在是太丟人了。不過無形中的危機竟然也被董宣武這麼一鬧化解掉了。
董宣武偷言看了看周圍人的表情,似乎無人臉上不帶有笑意,連一旁伺候的彩蝶也不例外。
這丫頭,還懂不懂上下尊卑,竟然敢嘲笑本公子!
董宣武恨不狠狠給自己一嘴巴,他的長處是擺事實、講道理、胡攪蠻纏,幹嘛跟小屁孩談什麼孔夫子、孟夫子?人家被灌輸教導了差不多十年,腦袋瓜里全是這東西,自己兩輩子加起來,連囫圇看一遍都沒做到,憑啥跟人家比?
虧得他臉皮夠厚,回過神來的董宣武嘿嘿笑了兩聲:「是啊,在下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別國的賢才可以為我所用,那別國的東西難道就不能為我所用?咱們家的黃金白銀是黃金白銀,難道他們家的黃金白銀就不是黃金白銀。
在下聽說,南洋有好些島,整個就是座銅山,我大明不是缺銅麼?咱們要是能弄過來,不是挺好。還有東灜小國倭國,有個好像叫石見的地方,遍地都是銀子。當地打架都是相互扔銀塊,浪費東西啊!咱們為啥不能弄過來,順便還能幫忙那幫土鱉繁榮經濟,簡直是雙贏啊!」
說到這裡,董宣武看了一眼小太妹,誘惑說:「公主殿下,不如咱們搭夥,一九分成,如何?」
小太妹眼睛裡滿是銅錢,連連點頭。
「那怎麼可以?倭國乃是太祖欽定的不征之國!」信王滿臉驚訝。
「那都是兩百年前的事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太祖皇帝可不知道倭國竟然派倭寇來騷擾我大明沿海,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更不知道,倭國竟然狼子野心,想以朝鮮半島做為跳板,染指天國上土。
遠征朝鮮,耗費了國庫多少銀兩,又有多少忠魂埋骨他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咱們去要點賠償,不應該嗎?太祖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了這些事,不跳起來才怪?他能容忍這些事?」
話一開頭,董宣武思如泉湧、振振有詞。
信王眨了眨眼,還想爭辯:「倭寇乃是倭國流寇,非其主使,此事倭王已經向我大明稟明。朝鮮戰事,倭國也業已向我大明投降認輸,我天朝上國,當然該以得服人,不計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周圍眾女連連點頭,只有董宣武的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一般:「那是他們打輸了,要是他們打贏了,你看他們會怎麼樣?就比如朱國弼,前些日子我狠揍了他一頓,打得他連親娘都不認識,他也不一樣對我磕頭求饒麼?可是我知道,他心裡其實恨得牙痒痒,一旦被他抓住機會,不騎在我脖子上拉屎才怪。」
信王張大了嘴巴,心道:「你為一個妓子,痛毆保國侯之子,是件很光榮的事麼?孤乃信王,皇帝的親弟弟,國之重臣,裝不知道也就算了,你竟然大言不慚,在本王面前吹噓此事,你覺得合適嗎?」
「再說,倭國起這心思,可不是這一次兩次,大唐白江口之戰,朱兄不該不知道吧!這才老實了幾百年,就自以為可以染指我中華。甚至說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並以華夏正統自居,他心裡在想什麼,朱兄不該不明白吧!」
「竟然有此事?」信王眼中露出驚怒之色。
難道是時間搞錯了,崖山之後無中華和明亡之後無華夏在二十一世紀,可以說傳得人人皆知。
董宣武有些心虛,打馬虎眼說:「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曉得,我也沒去過倭國,倭國的人也沒來找過我,也是偶然間聽商旅說起。是真是假,朱兄派人去倭國一查不就知道了?
咱們先別說倭國,就說說安祿山吧,唐玄宗懷德,對安祿山不夠好麼,連貴妃娘娘的咪咪都被人家摸過了,可是大唐盛世毀於何人之手?」
你倒是什麼都敢說啊,無怪乎有二愣子二百五之名。
信王臉色古怪。
董宣武也覺得自己有些太囂張了,皇家的事他可以隨便議論麼?特別是這種風流往事,急忙接著又說:「那些遠的咱就不提了,就說建奴,大明對建奴還不夠好麼?沒咱大明的照顧,建奴早就沒了,可看看現在,人家根本不領這個人情。封疆裂土,自立為帝不說,那野豬皮還說他有什麼狗屁的七大恨。那七大恨是啥,讓我想想……」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復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里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小倩姑娘記性真好,這麼一大段話,她也能記得住。擔心董宣武聽不懂,小倩還一句一句解釋了一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3s 3.72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