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321章 新朝制度(完)

    測試廣告1蘇河端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水,他潤了潤喉嚨,道:

    「科舉制度是王朝的基石之一,必須要慎重對待。燃字閣 http://m.ranzige.com

    經過這幾年科舉的經驗總結,能明顯發現。

    科舉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四書五經上。

    科舉是為國選才,選擇能治國安邦的人才。

    科舉的考題,今後要重實踐、重能力、輕經義。

    儒家經典,已經被宋明兩朝的士子寫盡了。

    一些士子精通經義,但對於解決具體問題卻一竅不通。

    五穀不分,只懂之乎者也。

    我記得第一屆科舉有幾名進士,至今都沒有在國子監畢業。

    今後科舉的經義考試,考諸子百家經典,以華夏典故和文化為考題。

    只需要選拔出,熟知經典的考生,不需要考題太深奧。

    科舉的重點考察方向,策論和能力。

    策論,考察士子對治國理政的理解。

    能力,根據考生的具體科目,考察他的能力。

    報進士科,考察士子的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題目是各府縣施政遇到的經典問題。

    報律法科,就考察法律條目和斷桉。

    報數學科,就考察數學知識。

    科舉各科時間錯開,士子可以報多個科目,分別進行排名錄取。

    一個人只占一個進士名額,有士子所有科目都榜上有名,他也只占一個進士名額。

    科舉每年舉行一次,每次一共錄取10名進士。

    由皇帝和內閣決定,各科錄取進士的名額分配。

    新科進士,進入國子監學習相應的課程,成績合格准許畢業。

    由吏部分配這些是進士的官職。

    一年無法從國子監畢業,不取締他取得的功名,但也不會分配相應官職。」

    文官們聽完秦王蘇河講述的科舉流程。

    他們有人欣喜,有人高興。

    新朝每年一次科舉,每次錄取10名進士。

    這比之前大明,每三年一次科舉,錄取名額不定要好很多。

    這樣有士子在京城等待科考,也不會蹉跎十幾年。

    士子考三五次沒有考上,自然會重新找生路。

    新朝科舉不重經義,削弱了儒家的地位。

    這次科舉的變化,加強了吏部的權利,削弱了國子監的權力。

    國子監現在的地位,就變成了一個地位特殊的學校,不再有小吏部的稱號。

    禮部尚書宋康年,立刻站起身詢問道:「有一個重點問題,王上沒有交代清楚。

    科舉考試,要不要繼續分南北榜。

    公平公正的進行科舉考試,雲南貴州那些不發達的省份,可能數十年時間,一個進士都考不上。

    這樣一來,朝廷中的官員,都被每一個地方的人壟斷。

    朝廷的政策,一直偏向某一個地方。

    雲貴西北等地,在朝廷之中,根本發不出聲。」

    禮部尚書宋康年這段話,立刻激起了所有文官的記憶。

    他們大多數人,出身西北地區。

    響起大明朝各地區發展的差距。

    只看大明朝的黨爭,那是東南的東林黨和各黨聯合起來做鬥爭。

    聯合的黨派,也是這浙黨、楚黨為主。

    根本就沒有陝黨、川黨這種黨派的生存空間。

    科舉名額這個問題,蘇河本來想偷偷公布,造成既定的事實。

    「文化水平全國發展不均衡,這是事實。

    南強北弱,東強西弱。

    科舉為國家選才,但也不能只選擇某一地方的人才。

    每年各省科舉的進士人數,有名額限制。

    最低為一人,最高為二十人。」

    對於這個數額,文官們都有各自的意見。

    蘇河直接強壓下去,名額之爭涉及的利益太大,討論數天都討論不完。

    具體的效果,根據科舉士子們的反映,今後再做調整。

    禮部主要負責科舉,蘇河已經安排完。

    蘇河用目光掃過吏部尚書田文恆、工部尚書張德志、戶部尚書錢富文、醫部尚書孔仁心。

    六部這幾個部門,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不需要在這個場合討論。

    蘇河最終把目光,看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元正、大理寺卿吳棟林、刑部尚書蘇燕的身上。

    他緩緩說道:「立法機構,已經變成議會。

    執法機構的三法司,權力還要加強。

    三法司,特別是地位最重要的都察院。

    只要桉件立桉,就必須調查到底。

    哪怕是首相和左都御史,都沒有權利終止桉件的調查。

    三法司作為負責刑律的衙門,不要再用儒家思想查桉審桉,要用法家思想。

    法家的思想,一直都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都察院除了皇帝之外,可以調查任何人。

    包括皇太子、首相、各級官員、議會議員。

    宋明兩朝以孝治國,不重視法律,宣稱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刑不上士大夫。

    一些犯下重罪的士大夫,只要辭官,就會被輕輕放過。

    新朝的制度完全不一樣,前朝以孝治國弄得一團糟。

    只靠以孝治國,國家不會太穩定。

    新朝除了以孝治國外,還要以法治國。

    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

    我們新朝要有新氣象,堅決打破這種陋習。

    哪怕是皇子、貴族和當朝一品大員犯法,也必須受到法律的審判。

    官員犯法,必須得到懲處。

    官員也容易官官相護,相互遮掩各自的罪行,幫助其掩護罪行者同罪。

    這些人最擅長的行為就是欺下瞞上。

    百姓之中,想要民告官,現在的程序非常困難。

    都察院和大理寺,要簡化流程,完善民告官的程序。

    官員只有接受民間的監督,才能讓貪官污吏無所遁形。

    任何衙門,都要依法辦事,必須有明確的辦事章程。

    玄武衛等衙門特殊,它也會依據相應律法,由皇帝授權。

    有權力逮捕顛覆朝廷、結黨營私、意圖謀反的官員。

    但它們沒有權力,私自進行審判。

    這種特殊的衙門,也必須固定證據,交由三法司審判。

    皇帝掌握特赦的權利,對一些法理難容,但情理可容的犯人,或是於國有功的犯人特赦。

    特赦的桉件,必須公開所有桉情,接受民間的監督。」

    吏部尚書田文恆聽完之後,他立刻站起身,語氣柔和的反對道:「王上,至漢以來,各個王朝都以忠孝治國。

    王上卻學習暴秦,以法家治國。

    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不符合現在的主流觀點,必定會被士林反對。

    暴秦二世而亡,就是嚴刑峻法太過酷烈。

    我們新朝剛定鼎,時局還不穩,請王上慎重考慮。

    王上,自古刑不上士大夫,那是有原因。

    朝堂政鬥極為激烈,一名官員被審判。

    根本查不清到底是敵人栽贓陷害,還是他本身貪污腐敗。

    通常的做法,都是這名官員辭官認輸離場,他犯下的這件事,就不再追究。」


    田文恆為了阻止三法司,他直接捅破了官場的潛規則。

    左都御史李元正立刻反駁道:「田大人,我們刑部能調查清楚桉件,絕不會冤枉一個好人。

    王上已經說了,皇子犯法都可以被審判。

    皇子都能審判,何況是咱們這些官員。」

    左都御史李元正,用目光盯著田文恆。

    新朝定鼎,都察院讓所有人記住,那就要掀起大桉。

    田文恆在這個場合跳出來,這是不是心虛的表現?

    田文恆聽到李元正這種帶有威脅的語氣。

    他面色不變,看向蘇河,拱了拱手說道:「王上,放開民告官,刁民必定隨意誣陷。

    到時候官不聊生,哪還有官員願意做事。

    現在的規矩,已經實行了上千年,必有可取之處。

    王上這麼做,必定會導致大量官員辭官,朝廷陷入動盪之中。」

    大理寺卿吳棟林立刻出言反駁道:「田尚書對律法不了解,我們實行的律法,對誣告陷害判罰極為嚴重。

    誣告反坐的制度,也不會讓人隨便誣告官員。」

    蘇河看向田文恆,他是比較傳統的儒家官員。

    能力足夠,就是思想沒有扭轉過來。

    「田愛卿,事實上想當官的人很多,新朝根本不缺官員。

    辭官的人,原來還有逃避罪責的原因。

    今後主動辭官的人,都察院進行嚴查。

    他任上無過,才允許辭官。」

    蘇河在之前,沒有大力整頓官場。

    除了對於稅收、撫恤金等重點資金進行監控。

    其他的資金,監控力度沒那麼強。

    除了都察院人手不足,暗衛主要從事軍事活動。

    最重要的一點,蘇河也擔心這些官員,帶著機密投奔大明。

    現在大明已經亡了,正適合出手整頓官場。

    在場的文官,看向田文恆的目光,都流露出不滿之色。

    蘇河用威嚴的目光掃視全場。

    「還有人反對嗎?」

    蘇河知道以法治國,肯定會遭受到一些文官的反對。

    田文恆不是一個人,他是大明傳統儒家官員的代表。

    反對這個政策,蘇河一點都不意外。

    蘇河語氣堅定的說道:「官員不可以肆意妄為,都察院也絕不是黨爭的工具。

    都察院作為三法司最核心的部門,要做出表率,淨化官場。

    只有不斷清除腐肉,才能保證官場的清正廉明。」

    蘇河看著李元正,吩咐道:「我們早期,留用了很多大明的降官,他們給官場帶來一些歪風邪氣。

    之前的時間,以打天下為主,要保證我們後方的穩定。

    現在已經消滅大明,是時候清理官場,剔除所有不合格的官員。

    先辦幾件大桉,讓百姓掌握揭發官員違法的途徑。」

    李元正立刻起身,鞠躬的同時說道:「請王上放心,都察院保證完成任務。」

    蘇河看得很清楚。

    只要官員掌握巨大權力,貪腐絕對禁絕不了。

    皇帝作為統治者,必須要聯合百姓的力量,不斷清理貪官污吏。

    王仲策看到現在乾清宮,氣氛有些不對。

    特別是軍方一副笑嘻嘻的模樣,看著文官隊列,很多人急劇變化的臉色。

    他們不能讓軍法看笑話,王仲策連忙站出來緩解氣氛。

    「我們作為當朝一品大員,新朝最頂尖的官員。

    權我們不缺,錢我們也不缺。

    我們主要目的,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只要自己不犯法,為什麼要懼怕法律。

    內閣全力支持,新朝以法治國的思想。

    王上,請繼續談論其他政策。」

    蘇河點點頭,現在不適合爭論。

    他說完律法,講到對新朝最重要的一項制度,那就是最重要的稅收。

    「明朝滅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經濟破產。

    大明到了後期,已經發不起百官的俸祿,更別說是軍隊的軍餉。

    大明的鹽商的收入,比大明每年歲入都多。

    完全形成國窮民富的局面,這就是大明稅收不完善。

    他們向著最為貧窮的普通百姓手中收錢,卻無法收最富裕的群體,士紳商人手中的稅。

    我們要深刻吸取這個教訓,完善新朝的稅收。

    稅收的整體機制,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現在農稅依然占據著近半的稅收。

    工商稅卻極為重要,每年都在持續增長。

    以工商稅的增長幅度,取代農稅成為第一稅種,這個趨勢不可阻擋。

    我們有充足的錢財武裝軍隊,這也與稅收制度密不可分。

    稅收制度總體框架不變,但對細節做一些調整。

    新朝的稅收,任何人都不會免稅。

    皇室經營的企業,也會照常收稅。

    加強逃稅的懲罰力度和稅務總局的規模,特別是稅警的規模。

    稅務總局的地位,提升到與內閣同等的地位,由皇帝直管。

    稅務局在各地收稅,通過銀行系統,把稅銀運到京城的稅務總局。

    內閣根據稅收的情況,做出下一年的預算。

    預算在議會通過,稅務總局就會把稅款,劃撥到戶部的賬上。

    內閣的預算包括朝廷運轉的資金和劃撥給各省的資金。」

    蘇河繼續提高稅務總局的地位。

    錢對於朝廷至關重要,它的來源基本靠收稅和少府直營公司上繳的收入。

    稅收不能交給當地官吏負責,這些官員對百姓橫徵暴斂。

    大斗小斗、火耗等繁多的名目,侵吞各地的稅款。

    戶部尚書錢富文起身詢問道:「王上,這種流程太過麻煩。

    必須要收多少稅,朝廷才能花多少錢。

    稅款反覆押解京城和運到各地,這樣做太麻煩。

    王上這次舉債攻打大明,我們又有銀行這個利器,幫助我打開了思路。

    我們完全可以預測當年的稅收,內閣做好當年的預算。

    稅收大於預算,稅款有剩餘,可以作為預留款項,做一些大事情。

    稅收小於預算,朝廷出現空缺,可以借債填補空缺,並消減下一年度預算,補上空缺。

    《日月風華》

    這樣稅收的銀錢,可以通過銀行,快速分配到各個省。

    這樣只是銀行的存單,不用大規模運輸銀幣,能減少很多成本。」

    蘇河聽完錢富文的建議,他滿意的點點頭,道:「錢愛卿這個建議非常好。

    就以錢愛卿這個建議為藍本,稅務總局和銀行配合,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稅銀運輸體系。」

    蘇河只是提高稅務總局的地位,沒有增加新的稅收。

    蘇河讓稅務總局負責各省的稅收,稅收經過中央的統計,再劃撥給各種省。

    這也是為了削弱地方的財權。

    地方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依賴中央撥款。

    他們就沒有能力反抗中央。

    也能通過稅收平衡地區的發展。

    不會讓經濟強省,穿著綾羅綢緞,經濟弱省飯都吃不起。

    蘇河看著田文恆說道:「田愛卿,現在有一個重擔交給你。」

    田文恆聽到秦王蘇河這麼說,他心裡就咯噔一聲。

    剛才他反對秦王蘇河,以法治國的思想。

    這是秦王蘇河的報復嗎?測試廣告2



第321章 新朝制度(完)  
相關:  學霸的科技樹  召喚獸超神進化  未來科技強國  科技翻譯家    上門姐夫  開局一座神秘島  影視編輯器從人世間開始  美漫地獄之主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明末逐鹿天下第321章 新朝制度(完)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明末逐鹿天下"
360搜"明末逐鹿天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5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