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呂四臻對於李信設置主審官,又設立官府訴訟罪犯這種疊床架屋的模式多有不解。但往下看去,卻是越發的糊塗了。甚?還要設立陪審人員,而且數目竟達十一人之多。再看下去則更多的是愕然了,從後面對陪審人員的描述來看,最終決定判決結果的,竟然是這些陪審人員…那還要主審官作甚?
李信注視的臉上不斷陰晴變化的呂四臻,理解他對這種方式的不理解,便等著他發問。
「本官還是幾處疑惑,敢請教李將軍。」只見呂四臻指點條文之上,道:「比如這官訟之人,似有不妥,難不成官府還成了原告?這傳出去有失朝廷體面。」
「再有,如果最終由諸多陪審人員做最終判決,那還要主審官有何用?」
李信則詳細一一解釋。
「既然李信已經布告太原百姓要做到公正,公開的審理此案,那就要不偏不倚,當然也絕不會矯枉過正。而呂大人問計於李信,李信為朝廷計為百姓計,亦不會草率行事,當竭心盡力。」
這句話中實際上已經是李信非常委婉的表達了對呂四臻如此質疑的不滿,本來他早就發布了聲明,與三衛軍有關人等,包括他本人都不會碰張石頭的案子。隱含的意思亦非常明顯,是你呂四臻三番五次的來求計,他這才出謀獻策,你既然有諸多意見不滿,何不自行解決?
呂四臻驟然發覺自己的失態,又想起昨夜的談話,於是穩定心神,他此番的作用不是定計,而是慫恿李信,他做的越離譜才越好呢,只要自己適當的與其保持距離,這件事一準給張相辦的漂漂亮亮。
想到此處,這位提刑按察使司的儉事立即感覺前途充滿了光明,仿佛按察使的位置已經在向他招收示意了。片刻功夫,呂四臻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
「李將軍殫精竭慮,太原官民都是有目共睹的,誰敢抹殺將軍的功勞,呂某第一個不答應…說實話,若不是有人揪著此事不放,大做文章,呂某巴不得張營官一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後再將那姦夫淫.婦懲治一番,以慰士卒們為朝廷,為百姓的出生入死…」
隨即又是長長一嘆,「既然是以支持,就要積極面對,呂某隻擔心將軍此法過於新穎,有人接受不了而已……」
話說的很漂亮,可落在李信的耳中卻只覺得彆扭至極,但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主動示好,自也不必再揪著不放。
呂四臻又極為誠懇的道:「這其中諸多細節,呂某不甚了了,還請李將軍逐一詳述,賜教,然後才好照方抓藥啊…」
這一點說的有道理,李信也認同,於是便耐著性子一一做起了詳細的解釋。
「首先,主審與官訴以及陪審不是疊床架屋,而是將普通主審官的職能一分而三。」
「哦?一分而三?」
對李信將主審官職能一分而三說法呂四臻感到很新奇,又有幾分不屑,如此做還說不是疊床架屋,明明一個人能幹的事,你偏偏給分成了三個人,是嫌事情不夠拖沓,意見分歧不夠小嗎?但臉上卻流露出一種恍然的神態,頻頻點頭。
李信卻對呂四臻肚子裡的腹誹毫不知情,仍舊不厭其煩的解釋著。
「之所以將一個人的差事分成了三份,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這公平二字。一個人的能力與見識畢竟有限,對案件的看法往往又受制於成長經歷,個人好惡等一系列主觀因素,如此做即可最大限度的做到公正,公平…」
呂四臻指著條文上的陪審人員,「所以,決定最終判決的陪審人員,李將軍一共設置了十一人之多?」
「正是此理。」
「李將軍所列條文上並沒有寫陪審人員的名單,不知陪審人員須從何處選拔?」
呂四臻刨根問底,李信擊掌稱讚。
「呂大人正問道關鍵處…關於陪審人員的選擇範圍,李信的建議是依被告戶籍而定。」
「若再具體些呢?」
「比如張石頭,他雖為軍將,卻是高陽民籍,自當由民籍中甄選。」
民籍中包含了儒籍、生員籍、陰陽籍等,難道如此廣大的範圍均可嗎?呂四臻對此不以為然,卻時時提醒自己,不管如何都隨著他鬧去,到時候自有朝中大臣。若說民籍也不是能隨便選的,下至農民,上至內閣首輔,都在民籍之列,若是選了一群目不識丁的白戶來,朝廷豈不顏面掃地?
不過呂四臻就算心懷鬼胎的配合,居然也有板有眼。
「能否再煩請李將軍再羅列一個陪審人員甄選的細則?」
如何不能,李信思量一番當即口述,一旁書辦則埋頭記錄,將李信口中的一二三四一字不落的都記錄了下來。不消片刻,書辦將一篇墨跡淋漓的細則交與呂四臻。呂四臻上下看了一遍,甚為滿意,亦佩服李信驚人的想像力,此等法子還真是別出心裁。
然後,呂四臻將細則放好,又指著其他名目,求教名單的選擇範圍,李信又條條口述,直到快日落西山,才算完事,再看桌上已經積滿了厚厚的一疊。
次日午時,這厚厚一疊的內容便被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師,幾乎在一夜之間便又傳遍了京師官場。
內閣大堂中,閣臣們紛紛傳看著這份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的審訊辦法。
「荒唐,荒唐…勘驗審案本是官員職責,他李征西如此,豈非藐視朝廷法度?」
說著又逐行指斥,「看看這裡,審訊最終判決由十一人陪審商議,取意見占多數者決之,這是要幹什麼?大事向來不賴眾謀,而在獨斷,若是一群人亂鬨鬨,吵上個一年半載,三年五載,難道還不結案了?分明是那廝拖延案情的伎倆。」
也有人態度頗為曖昧,「也不盡然吧,李征西口口聲聲標榜公平,他如此做還真是個法子,至少……」那位發言的大臣頓了一下,這才繼續說道:「至少在最大限度上不會冤枉一個好人…」
此人眼光果然不俗,這套辦法本身就是為了從最大限度上避免使無罪之人受無辜之刑,李信之所以沒在說明中提出此點來,還是為了避諱與張石頭的關係。
豈知有人立即冷笑道:「冤枉好人?我看是姑妄歹人罪犯。」
「李大人此言差矣,此法雖然增加了懲治罪犯的成本,卻使無辜之人少受無妄之災,當說這李征西還是有仁心的。」
「哼…天下人若都是周大人這般想法,恐怕大明江山也不會亂成今天的樣子……」
此言一出,剛剛還談興正濃的大臣們突然都冷了場,大堂中頓時鴉雀無聲,話題突然被扯到了忌諱上面去,若是多說一句,少說一句,萬一被有心人利用了,鬧不好是有殺身之禍的,須知禍從口出的例子層出不窮,嘴巴沒門的官員,有多少人吃了這種暗虧,比比皆是。
眾位大臣的眼光此時便齊齊的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語的兩位內閣大學士張四知與薛國觀,兩人卻如老僧入定一般,仿佛眾人的議論與他們無關,事實上也的確無關,不過是地方上一件涉及到軍將的怒殺姦夫**案,還真勞動不上朝廷的諸位大臣們勞心費力。
其實,眾人所關心者,無非是此事牽扯到了一向是朝廷風暴眼的最具爭議之人,山西鎮總兵官征西前將軍李信,而這其中的多數人都等著在看他的熱鬧。
入夜,內閣大學士張四知府邸。管家張福連夜奔波數百里往來於京師與山西之間,堪堪趕了回來,連口水都沒顧得上喝邊去見了自家老爺。
張四知對張福這一回辦的差事十分滿意,那呂四臻似乎也玲瓏的很,配合的也十分到位,李信這等驚世駭俗之舉必然會為他招來諸多詬病與攻訐。
聽了張福的匯報,張四知又仔細就細節詢問了幾個問題,便面無表情的揮揮手,令他退下。在張四知的策略里,本是暗中支持李信的,這其中既有晉商的大筆金銀請託,同時又附和他的既得利益。當然,那是在楊嗣昌聖眷正隆的時期,楊嗣昌屢屢企圖扳倒李信,每次都被張四知四兩撥千斤的攪合了。究其原因,李信的存在,即便不能對楊嗣昌造成致命的威脅,也可以作為一隻啦蛤蟆趴在楊嗣昌的腳面上噁心噁心他。
而張四知之所以在暗中做了這麼多手腳,所為者還是那內閣首輔的位置,因為只有除去了這顆絆腳石,他才有可能夙願得成。如今,楊嗣昌屢遭大敗,黃河大堤都被流賊掘了,河南局勢幾乎一敗塗地,他的倒台可以想見,已經是遲早之事。
沒了楊嗣昌的威脅,張四知的下一個大敵也自然而然的從楊嗣昌身上轉移到了在山海關督師的孫承宗身上,李信作為武臣,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自然也就成了他剪除政敵外圍的第一根枝椏。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405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s 3.64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