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徐琦隨著袁誠迎出正院,卻發現來的人只有一個是自己認識的。
不過徐琦並不孤單,因為袁誠也同樣只認識一個人。
為首的年輕太監拱手笑道:「袁公、徐公,下官尚衣監掌印高平有禮了。」
徐琦聞言一愣,這是新晉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名有姓的大內官啊。
只是這位新銳大太監去年還是籍籍無名之輩,今年就一躍成為兩隻手就數的著的實權大太監。能在內廷崛起的如此之快,顯然是背靠著了不起的大人物。
至於這大人物是誰,也很好猜。原來的孫太后廢了,恭讓皇帝被監禁,原來的錢皇后廢了,周皇后被軟禁。
如今吳太妃是天下最尊貴最有權力的女人,但是出了名的潛心修道,幾乎不理庶務。認了武定侯為父的齊王妃有樣學樣,生下皇長子之後便神隱了,從此極少極少在人前露面。
那答案就很明確了,高平背後要麼是皇帝,要麼是那兩位王妃。
徐琦作為朝廷重臣,早就綜合各方消息,把京師那些貴人研究明白了。
徐琦、袁誠與高平極為客氣地寒暄之後,高平便非常熱心地替兩人介紹起來:「袁公、徐公,這位是信國公。」
徐琦、袁誠又嚇一跳,連忙見禮。沒想到啊沒想到,繼曹國公李璇之後,又一個年輕人一躍成為了國公。
但是這也沒法說,按照太祖制定的爵位繼承制度,湯傑就應該是信國公,是恭讓皇帝在位時,死活不讓湯傑襲爵而已。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信國公湯傑與武定候郭昌一樣,只能死心塌地跟著皇帝干,再倒向恭讓皇帝就有些滑稽可笑了。
徐琦暗暗算計著,果然來的這第一位勛貴是皇帝嫡系中的嫡系。
待徐琦、袁誠行禮問候完畢,高平又繼續介紹:「袁公、徐公,這位是上聖皇后的弟弟,因率天子親軍平定兵變有大功,聖上新封的樂成侯。」
這位更了不得,可是皇帝的二舅舅啊,徐琦、袁誠忙不迭地行禮問安。
接下來是文臣,高平介紹道:「袁公、徐公,這位是原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成公,承聖上旨意,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協同守備南京。
這位是原鎮守浙江右副都御史軒公,承聖上旨意,升任南京兵部左侍郎,協同守備南京。」
徐琦、袁誠連忙與二人見禮。軒輗先後做過福建巡按御史、浙江清軍御史、浙江按察使,浙江和南京離的近,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倒都相互認識。
而且當今官場,以清操聞名天下者,軒輗與耿九疇齊名,朝野語廉吏必曰軒、耿。
至於成敬,徐琦、袁誠雖未見過,但也是久仰大名了。
徐琦在腦子裡飛速過了一遍,就理清了其中脈落:來的五個人里,除了軒輗外,剩下的信國公、長樂侯、成敬、高平都是皇帝嫡繫心腹。
而軒輗、信國公都有閩浙背景,軒輗久在福建、浙江任職自不必說。湯傑雖然和浙江、福建沒有直接關係,但浙江的海防體系,可是第一代信國公、開國元勛湯和打造的。
皇帝想讓這些人親自參與南京大裁軍,然後將整頓好的南軍帶去浙江、福建平定倭寇?徐琦竟然在極短時間內就把皇帝的心思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幾人見過禮,高平便當眾宣讀了聖旨。
聖旨內容也很簡單,就是明確規定了南京的守備制度:南京守備衙門總攬職事,設守備九人,分別是:
太監正守備、左守備、右守備。
文臣正守備、左守備、右守備。
勛貴正守備、左守備、右守備。
正守備太監由南京司禮監掌印太監擔任,左守備由南京御馬監掌印太監擔任,右守備由皇帝隨機指派。
正守備文臣由南京兵部尚書擔任,左守備由南京兵部左侍郎擔任,右守備皇帝隨機指派。
正守備勛貴由魏國公擔任,左、右守備由皇帝隨機指派。
如此一來,太監、文臣、勛貴相互制約,正守備、左守備、右守備相互制約,誰都做不到大權獨攬。
大明之前就是太監、文臣、勛貴相互制約、共同守備南京,而正守備、左守備、右守備則屬於朱祁鈺的小小發明創造了。
因為平時瞎混,一個守備就夠了,但是真正要做事的時候,一個守備就有些忙不過來了。
比如這次的大裁軍,文臣守備中只有一個南京兵部尚書,就算再精明強幹,也應對不了十萬級別的軍隊整編。
而徐琦、軒輗、成敬分別擔任南京兵部尚書、左侍郎、右侍郎,也是朱祁鈺開始著手控制南京兵部的開始。
傳完旨意,眾人正堂敘話。
眾人客套了一番之後,袁誠向高平問道:「高公接下來是回京復命,還是留在南京公幹?」
高平笑道:「晚生受聖上之命,要去鎮守廣東、廣西,同時出任監軍,替聖上監督兩廣的兵馬。
您也知道,廣西、廣東本就不太平,如今還要作為進攻安南的前沿,這趟差事不好當啊。」
袁誠連忙贊道:「呀,當真可喜可賀,一旦平定了安南,那就是蓋世之功,高公前途不可限量啊。到時候還得仰仗高公多多提攜。」
「哪裡哪裡,袁公取笑了。聖上時常提到袁公,以為守備南京、重整軍備,非袁公不可。
晚生末學後進,只求安安穩穩完成聖上交辦的差事即可,平南之策,盡在聖上神機妙算之中,晚生豈敢貪天之功。」
袁誠聞言大喜,高平這話,不就是說自己簡在帝心嗎。不管是皇帝真這麼說過,還是只隨口提過一嘴,高平就漫天吹捧,反正在場的其他人相信就行。
果然,徐琦的臉色緊跟著就變了。湯傑、胡瑄、成敬,再加上袁誠,四個簡在帝心,那自己還反抗啥啊。
弄不好過一陣子,魏國公也回來了,那就更沒意思了。
這就是皇權的力量,僅僅一道聖旨,南京的權力格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認清了形勢的徐琦,只得暫時踏踏實實跟著改革了。
深受宣德、正統兩朝皇帝隆恩的重臣,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宣廟傳承給恭讓皇帝的嫡系軍隊就這麼被清洗掉了。
到了傍晚,百官結束了一天的勞碌,成群結隊地走出大明門。
不止百姓喜歡看熱鬧,官吏同樣喜歡熱鬧。
對金英、興安的凌遲已經到了第三天,兩位大太監的性命已然接近了尾聲。
而楊塤,則已在大明門外跪了三天兩夜。
百官圍在四周,看了小半個時辰的熱鬧,金英、興安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刀,在眾人的起鬨聲中獲得了解脫。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02s 3.66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