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與補寫如下:
老子在里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而此文中鬼谷子則有這麼一段:「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閉,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為而神宿矣。」
不難看出鬼谷子和老子的見解相似,鬼谷子先生的工作哲學與老子的哲學思想內容在根本上用的是差不多的內核,當然這裡不討論誰比較厲害,但一點可以確定,兩位智者得出的結論都是從自己的學習思考和實際實踐中感悟並且磨合驗證的。
而此文的可以側重展開,曾經有許多吧友談及七術有無實際的作用,其實要我說他有一個進階升華的作用,然而很多讀者都被坑了,其原因就在於他們讀完了上篇立即讀下篇,而下篇之所以坑,是因為卷上的後面幾篇稍少的提及到無為的工作哲學,最精華的道家的哲學思想核心「捭闔」放在了第一篇,往往在讀完十四篇後,讀者們躍躍欲試的執著於試驗各種方法,卻遺忘了開篇重點所講的東西。
這時很多人讀完卷上就會發現繼續卷下會有脫節的情況,這也難怪,因為這個跳躍思維的確會讓普通人難以接受,特別是很多人讀完了卷上開始驕傲了,覺得自己也算有點本事了。可偏偏不能從卷下七術里學到東西,他們不願意質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否定了卷下的學習內容。
——他們遇到了瓶頸!
「神」可以理解為人對於道的思想,
「道」就是道,
「無為而求」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卷下與中醫真的關係不大,它就像是教人神行合一的一本
「使用說明書」。說明書里告訴我們,一個人精神的構築與身體結合的關係。
就拿前幾篇里說的以清心寡欲來養志,我見過有一部分讀者死在了這個沙灘上,他們沒有搶灘成功,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糾結志也是欲的一種,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時應該回到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上去,寡慾不是讓你變成一塊木頭什麼都不想要了,而是讓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志向上,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就像一杯水,你分了一點去別的地方,杯子裡的水就越來越少,結果倒在志向那邊的卻只能是被瓜分後的那麼一丁點了。
無為而無不為,倒不能完全這麼理解,因為它的層面更深,還結合了
「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那是要在看到自然規律之後才能得出的正確行為動向,確切可以聯繫著看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例子可以引用前面說的人愛鑽牛角尖的事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因為總想著要打開那一扇打不開的門,你的心已經完全撲在了去打開那扇打不開的門了,試問你還有什麼功夫去思考別的小路可走呢?
好不容易找到的這扇門竟然打不開,可惡啊!我非要想辦法打開他不可!
好吧,就是因為這樣,結果坑了。所以看事物也是如此,不要把你的心住總扎在一個地方,那樣你會看不清世界,你會遺漏其他的東西。
別老是站在一個角度看東西,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緣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因為身在此山中啊!思慮上就是這麼個道理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
發完貼我看外面糾結了半天,說是玄學的也有了。其實之所以被誤會,原因很簡單。
也許是因為我文中所說的不足,這個十四篇和七術的落差我沒有具體表述清楚。
那麼最後再換個更簡單的話來做個結論:為什麼讀完十四篇再讀陰符七術有那麼大的瓶頸在?
沒錯!因為中間沒有交代清楚那些
「道」、
「神」之類的。那類東西其實就像個知識點的代號,只可惜十四篇里交代的有些高難度,不過這些東西的本質的確是有難度的,但肯定不玄虛。
那個
「神」其實不是在說什麼天上的,地下地。當然如果你非要認為出一點神話故事來,那麼只能說是你修仙看多了。
他只是作為人心中的
「道」的一個代號,通俗來講就是
「恪守道的法則定律」的思想。而
「道」是什麼,去買本道德經看看就是了。而且我表示當時的鬼谷子先生應該是看過道德經的——因為時代趨勢的關係。
所以作者在寫的時候雖然也沒正面的幫
「道德經」打上廣告,但也側面反映了一些和老子講的差不多的
「道」——關於這個內容我已經在上面舉出相似的語句做過對比了。那麼!
即使是現代來講,也沒人說老子是玄學家,都說他是哲學家。現在這麼說來不覺得那是玄幻作品了吧?
在閱讀的時候很多名詞不了解意思,就老往修仙,聊齋的方面去想,再正常也會變得不正常了。
要抱著一顆樸實的心學習,這樣才能把知識務實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5s 3.69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