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4章 我們很相似
無為是真為,真空為妙有。
很多人都是錯知了「無為、空」等概念,以為無為、修行、出家之流不過徒費糧食,四體不勤。殊不知真修行的頭腦,無時不刻不在明辨煩惱。
煩惱即菩提。
何為開悟?不過是從本質上解決煩惱!
沈約絕不坐等旁人解決煩惱,而是始終細心分辨面對的所有問題,因此他感受到天涯的真,同時也明白天涯的惑。
天涯並非無所不能,修行者亦是如此。
但他們和常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們認真的解決面對的問題、絕不逃避。
沈約一直在分析著孫思邈,他知道孫思邈是在證道途中,禍患、思慮、憂愁、困惑等人之常情,孫思邈一應具備,
旁人訝然暗想孫思邈最終還是退縮時,沈約謹慎道:「孫思邈發現了什麼問題?」
天涯感嘆道,「你比我更懂孫思邈。不錯,在新世界創建剎那,孫思邈發現,新世界有他們的全盤拷貝,而且他能和另外世界的孫思邈瞬間溝通。」
沈約微有揚眉,想到了類似的事情——明界,暗界的李雅薇,有互通的屬性!還有葉宣兒那些人,在明暗界互通的時候,也有類似的反應。
明則達,醒則悟。
在不同的時空中,很多人有很多個。
明界、暗界,有相似的李雅薇、葉宣兒,李巨人,四大家族……
在不同的時空,空間層的進展不盡相同,卻又有類似的走向。
是以明界、暗界、末世間的科技有不同,卻有暗自延展的脈絡。
在不同的時空,一個人也可能有多個表現體,走著奪舍、六道輪迴的道路。
比如在古代的琴絲、水輕夢,到了現代,變成了石田秀子和暖玉。
在不同的時空,一個人也可能只有一個,有這種現象的並非只有沈約,還有單鵬、悟道後的夜星沉。他們能做到這點,只因為他們做到了真正的統一,是以哪怕空間分裂,他們並不會分裂成兩個,仍舊保持意識一致!
在不同的時空,一個人多是完全不知另外時空的信息,這很正常,因為若是知曉這些事情的話,太多人不是精神分裂,就會精神錯亂!
拼命維繫自身穩定,拼命博取世人認同自己身份的人類,如果發現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同時又是卑微求人的乞丐;一方面是道貌岸然的夫子君子,一方面是難克欲望的貪官污吏,那會如何做想?
不敢想!
不同空間的信息隔離看起來神秘,但也可能是保護人類不陷入恐怖的分裂中。
但各空間的信息還是會不停的交互。
是以有人會在夢中,在出生、在離世等生命關鍵的節點中,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信息。
但少人真正分析這些信息的意義。
因世俗五蘊的遮掩,可以讓世人相信任何荒唐的迷信解釋,唯獨不去相信真相。
唯有智者,才能捕捉到天地間那轉瞬即逝的玄機。
女修不但捕捉到這些玄機,而且對之大肆利用;孫思邈同樣捕捉到了天機,他的眼界超越了世俗、國度,然後決定真正的做個實驗。
沈約腦海中如暗夜雷霆霹靂般,不斷閃現著真相的火花,天涯輕嘆道,「妙呀,你好像和我一樣。」
眾人怔住。
無論誰來看,都不覺得天涯和沈約是一樣的人。
沈約反倒沉靜反問,「為什麼這麼說?」
「我知道的世人中,從未有一人,有你這種頭腦。」
天涯緩聲道,「這不是說伱絕頂聰明,而是說有人如果像你想的那麼多,絕對不會像你想的那麼真。」
沈約明白天涯的意思,這世上的人想的太多的,總是徒費腦力、心力,在窮盡心力的時候,離證道反倒更遠。不然老子也不會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常人都以為老子是說你要修道,就是不要學了,更有甚至,覺得要損才行,導致「奪筍」行為層出不窮,以至於走入偏門。
事實上,老莊一脈相承,莊子對你說不能以有涯隨無涯,又明確了「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的道理,就是明確的告訴你,你需要將有限的生命,抓住最核心的力量!
做學問,皓首窮經,以命換知,轉瞬成空;但修道卻是拋棄根本無用的東西,以命換命,追求永恆。
等到你真正抓住核心真道,那才有源源不絕的力量使用,在此之前,任何學習的行為,不過是用命換取罷了。
你需明白,生命盡,你若還未能領悟核心真意,或將正念刻入骨髓,一切不過白忙一場。
老莊意思明確,可世人或碌碌無為以為吻合老子的無為,或尋章摘句,雕空自己的生命之基,卻以為自己理解了老莊,徒損性命。
真正修道的人反倒少思!
如沈約這般,一邊修道,一邊海量思索的人,可說是絕無僅有。
沈約聽出另外的含義,微笑道,「你看起來也是如此。」
天涯「嗯」了聲,「你想的內容,著實給我太多啟發。」
它讀取了沈約方才思索的海量內容。
沈約並不介意讓天涯讀取。
事實上,任何正修之人,對旁人的真正收穫都會心生歡喜之意,而不是如所謂「修仙」般整日嫉妒憤恨、將別人所得據為己有,慈悲之慈的同樂,就是此意。
眾人面面相覷,聶山突然跪倒在地道,「求沈先生明示。在下雖知蒙昧,可入寶山而不知,終究心中遺憾。」
眾人多是類似的想法。
他們雖然竭力的在聽取、記憶沈約和天涯的交談,奈何二人間始終有些內容沒有明說,只是靠思想互通,這讓旁人自然覺得一頭霧水。
沈約輕嘆道,「多知多惑,你若不懂,我說的更多,只怕徒惹知障。」
都說「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其實不然。
很多知識,絕非讀的多,就知道的多,不然世上真知早就明示世人面前,為何世人解讀卻是千變萬化、矛盾重重?
實則是認知不同,解讀就會不同。
就和少林寺習武之人,一定要以慈悲心來化解武道的戾氣般,真正的認知,一定是以真正的明心來輔助。
心越明,知越清。
等到你心明如日月的時候,很多聖賢之言在你的認知中早就了了如照!
何也?
因為你知行合一,所行本就是道,如何會不明先人所言的真道?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5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