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改革之法,百姓將信將疑,當時的統治者只知徵兵征糧,百姓處於「散養」狀態。出將入相只看血統,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百姓從未見過詩書,更遑論明理,沒有人相信他們也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財富。】
【商鞅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在南門立了一個三丈高的木頭,用十金招募能將其搬到北門的民眾。這件事並不難,但報酬卻十分豐厚,民眾感到奇怪,沒人敢應募,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應募,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告訴國人,我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
正快馬加鞭趕往秦國的商鞅看著天幕的畫面,幸好天幕中的那個商鞅是他人扮演的,不然,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國。
古人看著天幕中那些面色紅潤,身強體壯的百姓,心中疑惑,這些人到底吃什麼長大的,難道他們都能吃飽飯?
有人覺得這些人可能是貴族,可是自古以來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悅貴人,卻沒有貴人會做這種低賤的行當。
【幾年後,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統一秦國的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革除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評論區:
「原來我政哥不是第一個統一度量衡的。」
「這是秦國的政治慣性,按照商君法執行下去就得統一度量衡,行郡縣制。」
秦始皇暗暗點頭,沒錯,這是已經在秦國驗證過切實可行的政策,自然要推廣到全國。
「戎狄風俗是什麼?」
「難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這」
「大驚小怪,上古社會有一段時間是群婚制,還有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當時的人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風俗都是一代代先人一點點完善的。」
「不能用現在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古人。」
天幕之下的人看的目瞪口呆,遠古時期的群婚制他們從未聽說過,倒是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他們可是一慣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抨擊鄙夷的,這種野蠻的風俗難道不是因為他們不通聖人教化,不知道德廉恥嗎?
【此外,還有「分戶令」,分解大家庭勢力,鼓勵個體小家庭。反對子女無條件服從家長,反對丈夫對妻子的統治,秦國是中國古代父權夫權的低谷期。】
天幕下秦漢之後的人暗暗點頭,所以說暴秦亡的不冤,「三綱五常」是聖人教誨,導人向善。秦人亂了綱常,不亡才怪。
可是評論區的文字卻與他們所想畫風迥異。
「這就是我喜歡秦國的原因。」
「這些思想好先進啊,跟我們現代差不多。」
「可惜沒有堅持下來,要不然中國古代定能多幾個傳奇女子。」
「誰說古人一定不如後人的,宋明清的文人真該回到秦朝好好受一番教育。」
一些女子心有所感,盯著評論區陷入沉思。
【這些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確立了法治的思想。經過變法,秦國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譬如,商鞅變法中「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但卻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也使得秦國內部權力鬥爭激化。】
評論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因此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羅織罪名,巫其謀反。這個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太子老師,太子犯法,處罰老師,公子虔被處以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
公子虔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還好,鼻子還在。
聽聞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他的雙眼折射出滲人的寒芒,反正變法之策已悉知,商鞅就不必留下了。他派出親信埋伏在國都外的小道上,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殺手!
【商鞅逃亡到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失敗戰死。其屍身被處以車裂之刑。商鞅雖然被殺害,但商鞅變法的措施在秦國繼續實施了下去,他主張的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評論區
「商鞅居然是被自己的法律給坑死的。」
「這說明秦國變法之策深入人心啊。」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興味的目光看向蕭何,其他人也悄悄注視著蕭相。
蕭何摸不著頭腦:商鞅乃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與我何干
【不止是秦朝,漢承秦制,將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盤保留了下來,只在具體實施中有所區別。此後兩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秦法永存」。】
評論區:
「商君籍沒,秦法永存!」
「法治雖然嚴苛,但比人治更公平。」
「我們現代都是依法治國。」
秦孝公:「君已知結局,無怨嗎?」
商鞅:「不怨,只有秦國能世代奉行變法之策,只有秦國能讓臣千古留名!」
秦孝公:「孤定會給商君留一條退路。」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鞅見過不少變法的國家,沒有哪個變法者能有個好下場,更甚者,人亡政息,變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
秦始皇:又是漢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沒有錯,為何會亡國!
劉徹:法治比人治更好嗎?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後世能得個什麼樣的評價?
【我們用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商鞅變法當然也有消極影響。其一,打擊工商業,重農抑商,雖保證了兵員,但卻與社會發展規律背道而馳。】
【其二,棄絕文化,愚民弱民,防止以古非今,私議政令,但卻導致秦國成為文化荒漠,秦國有名的能臣賢臣幾乎都是東方六國之人,而秦人只知服從。】
歷代秦王:細思恐極啊!
【第三,便是倡導君主獨裁,以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中央集權,君主獨裁在當時有其先進性,卻為千年後的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另外,在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眾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
這一點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卻不敢苟同,他們內心深處將自己凌駕於國民之上,稱自己為天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他們的權威來自於天,「損天下而奉一人」是理所當然的。
一部分人已經發現了天幕的傾向,似乎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倒吸一口涼氣,卻不敢宣之於口。
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也發現了一些端倪,但他們沒有開口,群臣卻義憤填膺,為自家君王抱不平。
董仲舒:「陛下乃是天子,自當乾綱獨斷,這天幕有失偏頗,不聽也罷。」
主父偃:「普通百姓知道什麼,若是他們不肯服徭役,不繳納稅賦,如何富國強兵。」
「國家大事歷來是肉食者謀之!」
有人將這些想法發到了評論區,立刻引來一場大罵戰。
評論區:
「這是哪來的腐朽思想,清朝已經亡一百多年了,你們心裡的辮子居然還沒割掉!」
「皇帝若是天子,怎麼會有昏君暴君,怎麼沒有一道雷劈死他們。」
「漢武帝獨尊儒術,信天人感應,認為自己是天子,既然天子秉持上天的意志,怎麼會做錯事(狗頭)。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輪台罪己難道不是他的罪過嗎。」
「從漢朝末年,皇帝的權威就已經下降了。」
「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有被當街射殺的皇帝,這天子當的也太窩囊了。」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這些思想對古人來說極其叛逆,若是能穿越時空,他們怕是要抓住每一個發言的網友處以極刑吧,罪名就是「妖言惑眾」。
若是明君盛世,社會穩定,百姓能有一口飯吃,雖然內心有所意動,但只要能活下去他們就不會鋌而走險。
那些亂世昏君的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已經握緊了拳頭,天幕給他們指明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反正都要餓死了,不如反了他!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71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