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 年 - 1593 年),享年 75 歲,是明代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著名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這部巨著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它對 16 世紀以前的中醫藥學進行了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被後世尊為「藥聖」。
李時珍出身在湖廣蘄州一個源遠流長的醫藥世家。家中經營著藥鋪,父親李言聞醫術精湛,仁心濟世,在當地備受尊崇。
李時珍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對藥草有著濃厚興趣,能辨別許多藥草。其父親還時常帶他到山中教他辨別藥草、觀察生長情況,使他的藥草知識逐漸豐富。
李時珍幼時家境貧寒,父親雖以行醫為業,但鑑於當時醫生社會地位不高,仍希望他參加科舉獲得功名。
嘉靖十年(1531 年)李時珍考取秀才,此後三次鄉試均落榜。在準備科舉考試過程中,他積累了豐富知識,這為其學醫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對四書、五經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學習,他不僅積累了古代歷史文化知識,還進一步了解了古代科技、天文、地理等內容,並能學習前人研究成果。李時珍將所學知識合理利用,為醫學研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李時珍受楚王朱英燎舉薦,進入太醫院任院判一職(正六品),主要負責為太醫院供應宮廷醫藥與御醫配置。
在此期間,他得以通覽太醫院所藏醫書,還時常出入御藥庫、壽藥房以及京城著名藥店,實地觀察名貴藥物,為重修本草擴充了藥物知識。但李時珍認為太醫院不宜久留,僅供職一年便託故回鄉,
因為有一次,李時珍遇到一位從民間來的重病患者,講述了家鄉缺醫少藥的困境,百姓們深受病痛折磨卻難以得到有效治療。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李時珍的內心,讓他更加堅定了離開太醫院,回歸民間為百姓服務的決心。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李時珍自太醫院回鄉後正式創立東璧堂,此後開始坐堂行醫,在民間治病救人、野外考察採集藥用植物的生涯。
第二年,被楚王府請去為世子治病。世子痊癒後,李時珍獲封王府奉祠正(七品官),兼管王府的「良醫所」,成為王府專用醫生。
由於常年在民間治病救人,積累豐富經驗,同時到野外實地考察,採集藥用植物並解剖,仔細辨析外形相似植物氣味、功效及用法等方面的差異,發現眾多舊本草的弊端和錯誤,並提出創新觀點,為寫作《本草綱目》做準備。此外,他還走訪各地,採集珍貴藥物標本並寫下訪問記錄。
李時珍就像一隻不知疲倦的蜜蜂,一頭扎進了醫學的花海。他帶著徒弟龐澤,開始了漫長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他們走過山川湖泊,鑽過深山老林。有一次,為了找到一種傳說中的仙草,他們在一座陡峭的山上攀爬。李時珍不小心踩空,差點就跌下山崖,好在龐澤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這樣的危險,他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回。
為了弄清楚藥物的功效,李時珍常常親自試藥。有一回,他試了一種新藥,結果腹痛難忍,上吐下瀉。龐澤急得團團轉,趕緊去找解藥。李時珍緩過來後,卻笑著說:「這下知道這藥的厲害了,得記下來。」
嘉靖四十三(1564 年),李時珍根據其父李言聞所著《四診發明》一書,增補精要,完成《瀕湖脈學》一卷。 《四診發明》一書主要論述了中醫診斷學中的望、聞、問、切四診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在中醫診斷中,望診指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舌苔等;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問診則是詢問患者的症狀、病史等;切診主要是通過觸摸脈象來診斷病情。
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也是圍繞中醫診脈展開,對脈象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類,總結了脈象的特點和對應的病症,為中醫診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李時珍自太醫院還鄉,放棄仕途,從事著述,繼續編寫《本草綱目》,並與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相互切磋,探討學問。為使《本草綱目》早日刻印出版,李時珍於萬曆八年(1580 年)前往江蘇太倉拜訪著名學者王世貞,請其為該書作序。
萬曆十八年(1590 年),《本草綱目》得到南京藏書家、刻書家胡承龍的支持開始刻印(即最早的版本——金陵本)。王世貞對《本草綱目》予以很高評價,稱讚其內容廣博但不繁瑣,詳細且有要點,通過閱讀能體會到中國醫學的博大精深,書中所講醫學知識對百姓而言也十分珍貴。
李時珍於
1552年,34歲時開始撰寫《本草綱目》,到54歲才把《本草綱目》初稿寫出來,以後又連續修改了三次,到了61歲, 經過27年的打磨,這部190多萬字的大書才全部寫完。《本草綱目》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該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全書共52卷,收錄了藥物1892種,分為16部、60類,其中有374種是過去沒有記載的新藥物。書中對每一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和製作方法都做了詳細說明,還附有1100餘首藥方和1160幅藥物形態圖。
在編寫《本草綱目》期間,李時珍得到了家人和弟子的協助。他的四個兒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李建木,還有弟子龐鹿門等人都參與其中。李時珍的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負責繪製藥物插圖圖例。
李時珍用了 27 年的時間。不斷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深入民間積累實踐經驗,查閱了歷代本草專著 41 種、各種醫書 271 中,還引用了許多歷朝著作和科學著作。
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對藥物進行分類、整理和篩選,逐步形成系統的分類標準和編寫方法。收集眾多珍貴藥材標本並記錄在冊,為《本草綱目》編寫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第二階段主要是修稿定稿,他在書中建立了新的藥物學分類體系,將藥物分為十五部、六十類,方便百姓查閱。明確藥物主要功效,從八個方面概括藥物知識並深入分析不同藥物的功效,提出新見解。圖文並茂,繪製了 1100 余幅藥物形態圖像,方便人們認清藥物種類和功效。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觀察其生長過程、結構、採摘時間、製作方法等多方面特徵並進行比較分類,以確保藥物辨別準確性和科學性。例如,對於五倍子,他通過觀察其生長過程等,糾正了前人對其分類的錯誤,將其歸入虫部。
他還通過解剖和品嘗藥物等方式深入研究,提高對藥物特徵的認識和辨析能力,如為確定曼陀羅花的藥性,他一方面閱讀前人書籍,另一方面親自到武當山訪問藥農,最終證實風茄兒與曼陀羅為同一種藥物,且須與火麻子花同用才有麻醉作用,從而為病人減少醫治痛苦。
李時珍還採用的科學分類。通過比較方法,他糾正了眾多本草的錯誤,包括名字錯誤、藥物產地錯誤等。
李時珍一生為醫學事業鞠躬盡瘁,除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還著有《浙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等書。因為常年勞累,身體早已不堪重負。在完成《本草綱目》沒多久,他就病倒了。儘管徒弟們四處尋醫問藥,可他的病情還是日益加重。李時珍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享年75歲。
明朝除了李時珍,還有許多其他傑出的中醫學家。
《滇南本草》由明代雲南嵩明人蘭茂所撰,是中國現存地方性本草書籍中較為完整的作品,比《本草綱目》成書更早,約早142年。 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本草專著。書中不僅詳細記載了雲南草木蔬菜中可用於藥者,還記錄了許多少數民族醫藥與漢族醫藥相互結合的實例,記述了許多藥材療效的經驗及民間秘方等。
記載地方特色藥物:首次記載了如仙鶴草、川牛膝、川草烏、貝母等眾多藥物,還包括不少來源於彝族藥的藥材,如滇重樓、滇黃精、滇龍膽、雲黃連、金蕎麥等。
徐春甫(1520—1596)祁門(今安徽歙縣)人。出身於詩書之家,因體弱多病改習醫業,拜祁門名醫汪宦為師。在汪宦的指導下,徐春甫博覽醫著,認真鑽研《黃帝內經》等醫學經典,精通內、婦、兒諸科。
後來他寓居京師,開設「保元堂」行醫,因醫技精湛,在嘉靖年間應詔治癒了穆貴妃的危症,被授予太醫院吏目。
徐春甫一生精勤篤學,著述甚豐,編著醫書8部110多卷,是明代著書最多的醫家。其代表作《古今醫統大全》,概括了明代以前中醫學的主要成就,被列為我國十大醫學全書之首。
一體堂宅仁醫會是由徐春甫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組織成立的醫學學術團體。該醫會匯集了8省客居京都的46位名醫。它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社會團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民間科技團體。
「一體堂」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醫道同門,授受相傳,原本是一體;二是指醫家與病家本是一體,醫者應該視患者的疾病猶如自身的疾病,才能盡其所能去醫治。「宅仁」即「宅心仁厚」,體現了醫者仁心、醫
乃仁術之意。
高武,明代著名針灸學家,約生活於十六世紀。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博學多才,通曉天文、樂律、兵法等,嘉靖年間考中武舉。他晚年專注於醫學研究,尤其擅長針灸。
其代表作《針灸聚英》《針灸節要》《針灸要旨》,《痘科正宗》等。他為訂正穴位,親制針灸銅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這在針灸史上是較為少見的。
《針灸聚英》匯集了明以前十多種針灸醫籍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結合他自己的觀點與體會而成,是一部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針灸學專著。
高武在學術方面,秉持尊崇《內經》《難經》的態度,提倡針、灸、藥三者兼顧;他遵古不泥古,首立「東垣針法」;注重經脈經穴流注,首創腧穴主治歸納;重視實踐,治學嚴謹,對子午流注納甲法提出質疑,主張定時用穴,倡導子午流注納子法。
張景岳(1563年-1640年),原名張介賓,浙江紹興人。他祖上以軍功起家,世襲紹興衛指揮使,家境富裕。張景岳自幼隨父親學習,涉獵諸子百家和醫經典籍。14歲時,他師從京城名醫金夢石,盡得其傳。
張景岳生性豪放,受先祖激勵,壯年從戎,遊歷北方。但數年從軍無所成就,後解甲歸田,潛心鑽研醫道,終名噪一時,被奉為「(張)仲景(李)東垣再生」。
中年起,他潛心研究《內經》30餘年,它對《黃帝內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類編述和注釋,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見解,理論上有創見,注釋上有新鮮,編次上有特色。
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景岳全書》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臨床參考書。
各科齊全,敘述條理清晰,其才學博洽,文採好,善雄辯,文章氣勢宏闊,議論縱橫,多方引證,演繹推理,邏輯性強,故得以廣為流傳。
後世葉天士亦多承他的理論和方法。書中的溫補理論影響深遠,其中的《新方八略》《新方八陣》《古方八陣》,仿兵法八陣,把治病癒疾之法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取用藥如用兵之意。
龔廷賢:字子才,號雲林山人,又號悟真子,江西金溪人。他一生著述極豐,其中《小兒推拿秘旨》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流傳較廣,從理論上分析病理、症狀和治法,並附有方劑及400味藥性歌訣。
方有執:明代傷寒學家,安徽歙縣人。他兩番以中風、傷寒喪妻,五次以中風喪子,遂發憤學醫。其一生篤志《傷寒論》研究,重新整理《傷寒論》條文,並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了衛中風、營傷寒、營衛俱中傷風寒之源。他敢於疑古、創新,開「錯簡重訂派」之先河,拉開了傷寒學派百家爭鳴的序幕。
楊濟時,三衢(今浙江衢縣)人。世醫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選任侍醫,隆慶三年(1568)進太醫院聖濟殿,三朝任醫官達46年,醫跡遍及閩、蘇、冀、魯、豫、晉等地。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基礎上,博採眾書,參以己驗,編成《針灸大成》,對針灸理論及臨床又一次進行了總結。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陽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頗有建樹的婦科專著,其醫學造詣很全面,故有「醫聖」之稱。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3s 3.67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