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三事 中日圍繞《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較量

    測試廣告1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七色字小說網 www.qisezi.com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國聯舞台一面和日本進行鬥爭,一面向各國請求支持,以便使日軍撤出占領區域。

    在國聯理事會上,中國代表施肇基提出建議組織國際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隨後又多次要求派中立國監視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反對,日本甚至威脅說:日本政府對視察團不負任何責任。

    但日軍占領齊齊哈爾,基本實現了對東北三省的控制後,自以為控制住了局勢,突然同意國聯派調查團來我國東北,條件是調查團「也要調查中國方面維持治安之能力以及排日和抵制日貨的情況」。

    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的14個理事國一致通過決議案6款,「決定派調查委員會到當地調查一切能危及國際關係、破壞中日和平、或一切足以影響中日兩國友誼之事件」。

    決議案還規定:該調查委員會不得過問中日兩國政府之交涉;不得干涉雙方軍隊之行動;調查團只就雙方有爭執之處寫成調查報告,「並欲考究責任之所在」。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主要成員由英、美、法、德、意五國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團員四人是:曾任菲律賓副總督的美國人麥考易;曾任駐安南(今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克勞德;曾任德屬東非洲總督的德國人希尼;以及曾任駐南美各國公使的義大利人馬克提。中日兩國為協助調查團工作,由中國派前任外交部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

    調查團2月3日從歐洲出發,先到美國,再經太平洋繞到遠東,2月29日始到達日本東京,3月8日抵大阪,與日本政要進行商談;後於3月4日到達上海,與中國代表顧維鈞匯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調查了有關「一二八」事變的情況後,於3月26日抵達南京。30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會見調查團。

    4月9日,調查團由天津進入北平與張學良會談,4月19日離開北平赴東北,21日抵瀋陽,並訪問長春、吉林、哈爾濱,21日自哈爾濱南返,6月5日回到北平。<>從7月4日至7月20日,調查團再次去日本東京半個月,與日本政府進行洽談。

    調查團在我國東北期間,雖然遇到日本的重重阻撓,但廣大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東北各階層人民,包括商人、銀行家、教員、醫師、警察、商販、工人等,克服種種困難,設法與調查團作私人談話,並通過各種途徑寄送給調查團的書信材料達1500餘份,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要求國聯調查團主持正義。

    從7月20日後,國聯調查團在北平編制報告書,又歷時一個半月,9月4日調查團各委員在報告書上簽字,直至10月2日才在國聯所在地日內瓦和日本東京、中國南京三地同時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日紛爭委員會報告書》,通稱「李頓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在前半段肯定了其「非」在於日本,但在後半段則要迫使中國作重大的讓步:

    即要在東北成立「自治政府」,而中央政府保留的權限只有「條約及外交關係,關稅、郵政、稅務之管理權,行政長官之任命權,以及履行國際協定之命令權」,其他均歸屬於「東北自治政府」。這樣的原則,等於對日本所製造的「滿洲國」現狀幾乎是要完全加以追認,且使之固定化。

    對此,蔣激e石在10月9日夜的日記上記下:「李頓對於調停之主張,亦太怕日寇矣!但報告書中前八章調查之日本責任尚屬公道,余對此認為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而不拒絕。嗚呼!以弱國而談外交,又欲於外交中圖自主自強之道,乃非此不可。余於是又知昔者鄭子產之慎於辭命之用心苦矣!」

    測試廣告2


https://sg.mbige.com/%E6%B0%91%E5%9B%BD%E4%BA%8C%E4%B8%89%E4%BA%8B-36181/365.html
相關:  民國一九三二    修仙瑣錄  寵物小精靈之青盛紀事  武道大帝  瘋狂輔助器  呆萌小甜心:冷少追捕999天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民國二三事中日圍繞《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較量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民國二三事"
360搜"民國二三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7s 3.1703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