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規模協作生產的時代,一輛戰車,並非是只有總裝部門,就可以製造出來。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具體到戰車的每一部分,底盤,涉及到發電/電動機、聚合物電池、內燃機、動力/傳動、金屬構件、精密機械製造、化學合成等領域。
再往下細分,間接涉及的領域,更會一層層的遍地開花。
從最終產品一直追溯到蓋亞大自然的物質資源,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結論就是,在今天的聯邦,倘若要不受任何挾制的製造武器裝備,就必須完全掌控「全產機」,缺失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會造成不小的困擾。
帶著這樣的結論,觀察nep大區的「全產機」之情形,方然無須動用ai,也能猜到,單憑東北太平洋大區的生產體系,配套程度有限,除一些湊巧具備生產條件的武器外,並無力生產出大部分無人化戰鬥平台。
即便以全產機的智能化程度,統籌調整生產,協調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假以時日,nep大區的產業配套程度可以大大提升,甚至成為經濟上封閉的國中之國。
但在頃刻而至的聯邦軍隊面前,時間,卻將會是管理員們最奢求的東西。
不僅nep大區,位於北大陸的每一個大區、每一個全產機的次級節點,面臨的態勢都大致相同。
很多年前,聯邦政府在描繪「全自動生產體系」的藍圖時,必定就考慮過這一點,為防備將來可能出現的叛亂、割據,才會在兼顧生產效率、行業協作的前提下,儘可能打亂生產流程的上下游單元,將「從資源到產品」的鏈條切割開來。
一條產業鏈,分布到若干個大區里,加強聯繫,彼此制衡,才更方便當局的統治。
那麼就希望渺茫了嗎,一旦起事,還未等到「全產機」造出機器大軍,就會被聯邦軍隊打上門來、甚至就地伏法;
倘真如此,過去的一切努力,就全成為泡影,方然當然沒那麼魯莽。
聯邦軍隊的未來面貌,正恰似「全產機」,劇變到來時仍維持鐵板一塊、聽命於唯一指揮者的概率,實在微乎其微,而更可能像apos、自動化生產體系那樣,被各自篡權的管理員分割把持。
繼而,不同指揮者的麾下,也將陷入彼此敵對、大打出手的困局。
從這種角度想,對於掌控apos次級節點、繼而掌控源源不斷的機器大軍,方然就沒有花費太多力氣去研究,而專注於篡奪nep大區控制權的準備工作。
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漸漸地,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人類迄今為止在生產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全產機」的規模,會是多麼的龐大,其中包含的文明自古至今之全部成果,又是怎樣的無以盡述。
作為劃時代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體系,「全產機」的次級節點,在權限與功能上與橡樹嶺的控制中樞大有區別。
但數據這一塊,體系內則是全網共享的,除保密、權限限制的資料,在覆蓋北大陸的龐大apos體系中,次級節點、乃至下一層的三級節點,都配備有龐大的數據服務器和存儲陣列,刷新機制保證各節點數據(幾乎)完全一致,為系統提供數據支持。
所有這些數據,歷經多年的整理、轉換工作,其中一部分已符合fscim標準。
至於尚未標準化的數據資料,假以時日,預計到全產機進度超過90%、可以宣布竣工時,也將完全被導入核心資料庫中。
將一個文明有史以來的全部成果,不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的所有數據都導入智能化體系,這樣做的工作量,看起來是空前巨大而不切實際,一開始,ffri專家組也有類似的顧慮,這種顧慮在實踐中才漸漸消除。
一言以蔽之,人類文明長期積累的文明成果,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客觀規律的反映,能直接作用於生產實踐,稱為「科學技術」,一類則是人的主觀創造,在生產實踐中至多只能充當媒介、而沒有直接的作用,稱為「文化藝術」。
要將所有這一切數據、資料,納入fscim體系,顯然第一類成果才是關鍵。
至於第二類成果,並不是多餘,而是諸如「書寫杆狀物:筆」到「小腿細長:高挑美感」的所有這一切概念,都是人類思維的具象,在生產實踐中,任意將其用等價概念代換,都不會造成任何(客觀上的)影響。
譬如說,在fscim體系中,將「書寫杆狀物」條目的值,從「pen」修改為「3m-177k5(e)」,標準信息測度碼體系仍然可用,而不會有任何功能上的改變。
說白了,人文領域的一切概念、定義、描摹與具象,終究也只對人、人的意識,才有意義。
一旦明確了這點,fscim體系對全產機的支持,工作量就比專家組一開始預計的要少得多,在未來幾年時間裡完成,是很有把握的。
但現在蓋亞大戰迫在眉睫,聯邦對列強宣戰,一切就都充滿了未知數。
fscim體系中,關於自然科學的那部分,在方然的職責之內,具體的講,身在ffri-it的托馬斯*安生主要參與信息技術領域的相關規範、標準與數據資料審定,這份工作直到托馬斯來到nep_871後也未曾中斷。
原因,說起來挺諷刺,一方面普通勞動者紛紛失業,it領域的民工類崗位也不能倖免,另一方面,由於產業巨頭們聚斂人才,供職於聯邦政府的資深人士卻相對匱乏。
it領域的從業者,數量,時至今日仍有逾百萬之眾,但這樣龐大的人才群體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超卓能力,可以在「全產機」體系中擔當大任、或者在研究所里從事創新性工作的,卻只是這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
這些頂尖人才,數量,粗略估計在上萬人左右,分散到規模空前龐大的產業體系里,就連ibm這樣的業界巨頭也只僱傭到幾百名。
聯邦政府的ffri,出於薪資、地位與工作性質的權衡,能網羅到的人才會更少。
人才,倘若替換為「人」,在今天的聯邦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算不考慮數量眾多的貧苦民眾,原先供職於it領域的龐大勞動者群體,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
但由於安全、保密與技術壁壘等因素,也還是遠水不解近渴。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3s 3.644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