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替代,放在工程實踐領域,是一種很常見的設計與實現思路。
放在「強人工智慧」,則需要切實的考慮清楚,人類,或者說人腦,其思維與認知行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過程。
「人會犯錯誤,計算機不會」,這並非是it專家的調侃,而是嚴肅的事實。
迄今為止,人類創造出的一切計算機,小到功能孱弱的早期單片機,大到算力zflops級別的超級計算機,能夠實現的功能,眼花繚亂,無以盡述,但歸攏所有這一切功能,不難發現,其本質上完全是人類意志的延續。ァ新ヤ~8~1~中文網www <首發、域名、請記住
這種延續,並不是說人類能輕輕鬆鬆的,做到計算機做出的一切。
而是原則上講,從單片機、到巨型機所做的任何事,原則上講,一旦脫離運行時間的限制,人類同樣也能夠完成。
不僅如此,這段話的真實含義,要比字面上呈現的更深刻:
要完成當今時代一切計算機所做的事,人類,但凡有足夠長的時間,根本無需動用自身的思維、認知能力,只需有一副聽指揮的身體,加上除「mov、add、xor……」之外一無所有的機器指令。
一旦意識到這點,便可以明白,為何當今時代的計算機,根本上講,完全無法進行創造性、探索性的科學研究:
根據指令,擺弄一些數據,就能領悟客觀規律,那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要完成計算機所做的任何事,人類,根本無需動用智慧,這種原則性的判斷,為研發組指出了一個關鍵點。
人類的智慧,與計算機的算力,如果說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出錯」。
換成嚴謹的說法,就是基於細胞架構的模擬式人腦,能夠引入一些出乎預料、無法預知的新變量。
而這一特性,在傳統的電子計算機體系里,一概視為「干擾」而務必杜絕,否則便難以得到期望的準確運算結果,其突出成就,便是尋常人認識中的「計算機永不出錯」。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
撇開極小概率的宇宙射線、本底瑕疵等因素,的確,人類製造出的計算機,可以認為具有100的可靠性,如果最終計算結果與事實不符,絕對是程序的設計、或者初始條件有問題,最終一定會追溯到人的身上。
計算一百次加法,計算機不會錯,人也不會。
但是計算一百億次加法,計算機不出錯很尋常,人呢,根本就不可能一個不拉的全做對。
「人腦遲早會出錯」的現象,長期以來,在計算機的永不出錯面前自慚形穢,自愧不如,但反映到另一個層面,正是這種模擬式、並行式生化系統的「出錯」,才讓探索性、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成為可能。
從已知,嘗試推斷未知,人類的一切科研活動,本質上都未脫出這樣的形式。
而這正是計算機,至少到目前為止的計算機,始終做不到的。
計算機能做的工作,譬如說,計算,總歸是一項人類交託的任務,是先由人來判斷該問題是否有解,如果有,具體的算法是什麼,然後將數據與算法交給計算機的邏輯電路去處理,所得結果也要由人去理解,闡述。
即便像aiasg這樣的系統,能自主生成程序,實質上,也不過是將一些類似的已有成果排列組合,解決那些早已被人解決過的問題。
路,還是人走出來,計算機只不過是更快的再走一遍,兩遍,三遍;
就算再走無數遍,仍沒有任何創新。
取而代之的嶄新思路,「斂散算法」,則是根據一定的初始條件,在算法的每一步,嘗試儘可能多的展開分支,引入額外的發散量,當然這種做法,很快就會讓計算量暴增,所以還需要進行「收斂」,通過同樣包含隨機性的判據,迅速「砍」掉大量無意義的分支。
表面上看,這一先發散、後收斂的做法,與向系統中引入隨機變量,並無本質區別,實質上也可以粗糙的這樣認為。
區別則在於,算法步驟中引入的變量,並非隨機數,而是來自於初始狀態庫的一切既有知識。
那麼就是在窮舉嗎,似乎是,只不過為了應對完全窮舉的計算量暴漲,而必須在每一步進行判斷、預計與猜測,將無意義的分支完全消除。
具體到某一個分支,其是否有意義,判斷起來也並不容易,此外還要引入額外的隨機性,將某些「看起來」無意義的分支,移入另一個線程繼續追蹤。
這一做法,能避免收斂策略錯殺那些切實可行、卻不符合既有知識體系的分支。
「斂散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傳統計算機的運行之上,此外再加入「關聯擾動」與「隨機性」,利用這種方式,嘗試讓ai具備創造性、探索性思維。
這種體系,一開始在驗證可行性時,需要的資源量並不太大。
但可想而知,倘若投入到實際運行中,這樣的系統必然耗費巨大,哪怕只用來解決一些粗淺的問題,都需要比傳統計算機更多的算力,當然,倘若其真能具備「強人工智慧」的特質,巨大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強人工智慧」的第一台實驗機,所需算力,設計指標大約在1pflops。
以今天的計算機技術水平,這種規模的算力並不難提供,不過,1pflops算力能支持的思維、認知,可以達到多高的水平,僅從理論模型出發並無從得知,一切還要在初號機完成並上線運轉一段時間後,才能得出結論。
按項目組的計劃,從初號機開始,「強人工智慧」就應該具備一定的自我演化能力,這種特質,也更接近於人腦的狀態。
那麼,假以時日,這樣的機器能演化到什麼狀態,就更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自從掌控一個大區,直到今天,1495年才啟動「強人工智慧」的研發工作,這種進度怎麼說也並不算快。
但在方然看來,情況還好,他並不認為所有大區的管理員都和自己一樣,能夠洞悉「強ai」定義的內在矛盾,繼而認識到,以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其實是可以研發出某種程度的自主ai,進而窺破「思維」、「認知」活動的奧秘。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513s 3.90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