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大明 第15章 內閣擴大會議(下)

    朱常洛沒想到黃克瓚會跳出來反對,但既是議事,就應該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伏魔府 www.fumofu.com「黃卿,這是為何?」

    「聖上所言,無非競爭擇優。然而爭贏的一方不一定就是優秀的人才,反而鬥爭本身會導致地方衙門無心政事。」黃克瓚已經在不是影射了,他就差指著在場各黨骨幹的鼻子罵了。

    這番話已經在黃克瓚心裡鬱積很久,但他不敢說。萬曆時,沉溺酒色的皇帝不會聽臣下的直諫,他直斥黨爭非但不會有用,反而會引火燒身。因為朱翊鈞就是想讓外廷爭,最好爭個你死我活,然後他再以仲裁者的身份站出來,維持他認為的平衡,同時也讓臣子閉嘴。

    可新君不一樣,新君二桃「殺」三士,用鄭氏移宮案和薩爾滸案,將東林黨、齊楚浙以及司禮監全部攪到一起。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崔文升從鄭氏的狗變成了新君的狗,把就差最後一道程序的「薦官疏」打了回去,而且沒有任何人遭到罷黜。

    這場鬥爭的所有參與方都有問題,所以他們不敢理直氣壯地彈劾其他人。唯一能夠也敢於揪著這些問題大肆攻擊的楊漣事後什麼話也沒說,最後居然被調離京師去遼東當御史了。

    新君也是在做仲裁者,不過他想仲裁的不是哪個黨派,而是整個帝國。有些事情錯了就是錯了。

    「繼續說。」除了司禮監的兩位大太監和戶部尚書李汝華,在場所有官員的臉色都很難看,不過朱常洛卻樂見其成。如果他說的話是錯的,下面的臣子卻噤若寒蟬、一言不發,那才是國家的災難。

    「聖上,如果臣是新科進士。十年寒窗,終得朝廷授官,但到任之後發現有人擋在臣前面,那臣肯定想方設法地給他惹麻煩,讓他滾蛋。」

    「如果臣是代理官員。朝廷直接安排新任主官取代臣,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新科進士若是與臣平級,只是有取代臣的可能性,那麼臣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戴穩頭上的烏紗。」

    「代理官員與新科進士之間的爭鬥絕對不會是良性的,因為二者的矛盾不可調和。無論最終的鬥爭結果怎樣,一定會搞得衙門烏煙瘴氣,最終受害的還是治下的百姓啊。」黃克瓚向朱常洛躬身行禮,「望聖上三思。」

    「黃愛卿所言甚是,是朕考慮失當。」朱常洛點頭應是。「那先令各地官員遞補主官,並在春闈前後校考,優者留任,中者退回原職,劣者罷官。校考完畢之後,即令新科進士到地補缺。卿等以為如何?」

    「皇上聖明!」周嘉謨原本還再爭取一下,但他被韓爌拉住了。

    朱常洛點點頭,然後對禮部右侍郎孫如遊說說道:「孫侍郎,明年的春闈,朕想在進士科外新加一科。」

    「加一科?」孫如游目瞪口呆。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它以「投牒自進」為主要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古門閥社會以門第出身而論(徵辟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特權局面。

    但隋朝僅僅只是科舉的起源,此時科舉制還在草創階段,沒有形成制度,各方面規定很不完善,但倒也基本確立了讀書、應考、授官的基本框架。

    唐朝繼承並發展了科舉制,並將科舉分常科和制科。所謂常科,就是每隔一個定期舉行的科考,比如到明代時,常科為三年一次。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舉就是制科了。

    唐時,科舉一共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其中最常舉行的是明經、進士兩科。考試方法為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等。

    至宋,進士科地位提升,科舉的科考內容就變了進士科和其他科(明法、明經、......)。

    到元,科考制度幾度廢用,暫時衰落。


    元亡明立後,科舉恢復,但僅設進士一科。而且考試的內容非常固定,僅限於儒家經典,必須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目,以程朱理學為參考。同時,只能用八股文答題。

    從明朝中葉成化年間開始,朝廷正式確定八股取士。

    八股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不得自行發揮,不能旁徵博引、譬喻聯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界之處。甚至即使在經典之內,還有犯上、犯下的禁忌。

    八股取士自有其千般不好,但它的存在還是有現實意義的。答題格式和考試內容的限定,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考官的主觀因素對考試結果的影響,讓考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更加公平、更加客觀。

    比如,要是允許自由發揮,那不同的考生必然在文風上有所不同。這樣一來,考官就可以通過文風來判斷,某張卷子是不是給他打過招呼的那個人的卷子。

    「對,朕要你加一科。」朱常洛重複了一遍。

    「陛下,這恐怕不妥吧。」孫如游本能地抗拒,但他的理由還是非常充分的:「驟然加科勢必增改考試內容,有違祖制啊。」在孫如游看來,祖制就是穩定的象徵。

    終於還是撞上祖制這堵牆了。朱常洛在心裡慨嘆道:但這堵牆已經不再是保護而是桎梏了,必須被摧毀!

    「加科沒有違背祖制,而是在祖制之上進行延伸。朕又沒說取消進士科。」朱常洛一開始就準備循序漸進。「這樣,禮部去擬一個章程,明年春闈仍以進士科為主科,主科一切不改。但增加數學科為副科,無論會試中與不中,皆可參考數學科。數學科不影響功名,不影響任官,這總行了吧?」

    「考而無用,那數學科有什麼意義呢?」孫如游心想。

    朱常洛本來想說,數學乃是萬學之父,但在儒生心裡,萬學之父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孔孟之道。於是他改口道:「朕只是想在大明未來的父母官心裡埋一顆種子。數學乃工造、天文、會計之本。如果官員不習數學,看不懂賬冊、文書,又怎麼知道轄地有多少人口,有多少耕田,該征多少稅賦呢?」

    「不知道這些基本的數字,到地赴任的官員還得求著知道這些數字但不懂孔孟之學的小吏,這豈非本末倒置,有辱斯文嗎?」朱常洛換到儒家及地方官的角度繼續說。

    古代為了削減行政成本,實行「官、吏分流」的雙軌制度。

    官員入流有編制,吃皇糧有品級,納入朝廷科層序列。吏不入流,一般是各衙門自己供養,做基礎文書和繁雜的行政工作,不參與決策。

    同時,明朝為了防止官員在地方結成自己的勢力,嚴格實行「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籍貫迴避制度,以及三年一屆、最多三屆的任期制度。而對於吏,朝廷卻無此要求。

    因此小吏一般情況都是由當地人擔任,甚至有可能是家傳。這就形成了流官、土吏這樣畸形的地方治理形式。朝廷改土歸流,最後卻弄出了一個細碎但龐大的「世襲」吏員群體。

    再加上,科舉只考孔孟、程朱等道德之學。官員到任之前,除了滿腔熱忱以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

    最終的結果,便是形成了高官受制於小吏,小吏拿捏高官的局面。當然,官員可以將吏員辭退,但吏員一旦把祖傳的賬冊帶走,堂堂的青天大老爺立刻就會被架空,到時候官員還得恭恭敬敬地給他們請回來。

    但孫如游沒有當過基層地方官。

    「恕臣難以從命,八股取士乃太祖所定之法,孔孟學說乃君子立身之本。安能違改?」

    「你......你說的有道理,就先這樣吧。」朱常洛被氣笑了,但他沒有再勸,反而是和眾臣討論泰昌元年恩科的具體事由,就好像他真的被說服了一樣。



第15章 內閣擴大會議(下)  
相關:    不滅武尊  逆天邪神  校花的貼身高手  修羅武神  天道天驕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泰昌大明第15章 內閣擴大會議(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泰昌大明"
360搜"泰昌大明"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s 3.70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