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營第二十八鎮駐山西,楊展為提督。」
「原駐紹興的第二十三鎮京營,移駐宣化。」
「張名斌第十六鎮移駐北京,秦翼明第十七鎮移駐山海關。」
總理處會議上。
皇帝與大臣開始討論遷都北京,先往京津調四鎮兵馬過去,接收京津防衛。
次輔王之仁,協辦大學士堵胤錫、瞿式耜和張名振,他們前去北京打頭陣,負責遷都的準備工作。
朱以海則預計在九月時遷往北京,到時直接從登州港乘船到天津登陸。四位內閣大臣打頭陣,兩文兩武,加上四鎮人馬北上,另外水師也將在天津、秦皇島等進駐立營。
「山西、河北現在這十鎮人馬,要如何安置?」文安之請示。
兩地現在十鎮兵馬,有六鎮是從山東河南北上的,也有河北山西義軍整編的,以及新降清軍整編,這兩年一再整編,御營也調去許多將領,但總體來說,這十鎮兵馬,仍然還是很雜很亂。
晉冀也不可能需要這麼多雜牌軍。
之前朝廷授了這麼多番號,也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甚至也沒給多少餉,反正他們自己就地取食,而如今朝廷收復兩地,不可能再任由軍頭們劃地食餉。
「文相可有計劃?」
文安之說內閣有一個初步的計劃,「先裁撤部份,年滿三十五,以及二十歲以下的士兵,都遣散歸農,發給遣散費,讓他們返鄉安置,並在鄉給予優惠變價地,若是願意去往地廣人稀之地落戶的,則可以給予更多土地和安家費等。」
「剩下的符合年齡的,若有自願退伍的,也予以鼓勵,給予遣散費安家費於地方安置。」
內閣計劃是現在的這十鎮人馬,最終是把保留兩鎮省營,再保留二三鎮的圍練屯鎮,最終要裁掉一半。
剩下的這一半,轉為省營屯鎮團練後,實際上也留不下多少,屯鎮團練都帶有民兵性質,不需要多少軍餉,軍官也不多。
軍官留用,士兵裁撤一半左右,其餘的轉為二線部隊。
這個計劃,中規中矩,之前朝廷在其它地方也大多是這樣處置地方部隊的。
「朕最近在思考一個事情,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兵者國家大事。軍隊就如同國家之劍,必然鋒利,但又得小心謹慎,這是把雙刃劍,處置不好就會傷手。所以朝廷既得有一把鋒利的劍,又得小心不能傷手。」
朱以海提出要部隊分成三類。
第一類就是精銳的野戰軍團,其下分為御營和京營,駐於京畿要害和邊疆要地,實行募兵制,精選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士兵。
招募發餉,足額足餉足練。
建立一支能打的職業軍隊,士兵招募入軍後,五年若不能升為士官,就要退伍。而士官為下士中士上士和一二三級軍士長,總共兩階六級。
每級都有服役年限,如果到期不能晉升,將退伍離營。一階的三級士官各三年期,也就是一個士兵如果十八歲入伍,最多五年兵九年一階士官,不能晉升二階,他最多當十四年兵就要退伍。
如果能晉升二階,升為軍士長,二階的三級軍士長更可再服役五年。二階的各級軍士長一般在各級部隊擔任士官長(教頭)職務,協助訓練士兵等。
正常一階士官可以直接往上升軍官,但如果只是單兵素質或技術過硬,卻又欠缺指揮能力,則無法升軍官,只能升二階士官,做為兵王、教頭帶兵練兵。或者一些技術兵種,也可以在一階士官後繼續升二階士官,做專業技術兵。
構設這樣的一個制度,是考慮職業兵制中的一樣缺點,比如有的兵就算當的久,但也沒有指揮才能,如果不能往上升,一直當個兵,那無疑會成為兵油子兵混子。
所以保持部隊的換新很重要,優秀的兵可以往上升為指揮軍官,或者是技術士官,或是教頭型士官,而達不到要求的,則一級級淘汰退伍。
一階二階的士官數量還可以多留一些,這些也是軍中骨幹,一旦戰事需要等,是可以用這些士官骨幹迅速擴建兵馬的。
這樣御營、京營數量可以不用太多,保持在水陸三十餘鎮,三四十萬的規模。而那些退伍兵,退伍後也可以充做預備役,一旦需要,這些接受過專業訓練的退伍兵,也能受召入伍,迅速形成戰鬥力。
對朝廷來說,維持太多的兵力,無疑成本太高,不利管理。
如宋朝那樣八十萬禁軍,大明肯定吃不消,不如減少一些,少而精,既減少軍費開支,還能適當的提升些士兵的軍餉待遇,提高士兵福利也能增加戰鬥力。
「御營兵如果這樣層層設立服役和晉升年限,那這些受訓好的士兵退伍,是不是浪費了訓練成本?」
一個兵不能晉升士官只能當五年兵,那這當了五年就退役,未免有些可惜。王之仁和張名揚都是武將,很清楚一個兵訓練出來要多少成本。
每招一個兵,要安家費,要發餉,遣散還要退伍費等。
「募兵也不能用一輩子兵,」朱以海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唐宋的禁軍都是募兵,也都有個問題,越來越龐大卻越來越不能打。
御營必須得能打,要能打就不能太多,必須是鋼刀刀尖。
原來的省營,則改設巡防警備營,每省的巡防警備營由總督、巡撫統領指揮,設總鎮,置總兵、副將,省下每分巡道設協,設參將、游擊。每道的協鎮下轄十營左右,每營的人數則比御營數減少。
其編制有馬隊、步隊,沿海、沿江、沿大湖地區,還設水營。一個步隊滿營設兵、兵、夫共三百人,下轄左中右三哨,每哨八棚,每棚正兵九人。馬隊營滿員則官兵夫共一百九,也設左右右三哨,每哨則只四棚,每棚仍正兵九人。
巡防警備營的職責也體現在名字里,巡防、警備,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守衛地方、清鄉剿匪,重點區域、特殊時期的武裝巡邏、搶險救援等任務。
每省的巡防警備營,或三五協鎮,大約萬餘人馬,不過省巡捕警備營的士兵,則採用義務兵制,省內年滿十八歲的青年都有義務參軍。選中後需義務服役三年,服役期間有補貼,但待遇比御營京營低。
暫擬餉分三等,馬兵、字識月支銀兩元,戰兵月支銀一塊五,守兵月支銀一元,每月支米三斗,餉按月支放,米按夏冬兩季支放。
軍官待遇也比御營的低。
不過雖然說低,但就算是義務兵,其實也是有餉的,而且守備營也設有士官,為保證其戰鬥力,義務兵在服役兩年就可以參加選留,如果表現好,素質過硬的可以晉升為初級士官,或是專業兵種,如馬營、水營的技術兵,也可轉士官。
士官優秀的也可以晉升為軍官。
而役滿三年沒能升士官的義務兵,全都退役。
警備營士官、軍官待遇都比御營的低,但如果表現好也可以選入御營,不過警備營的士官、軍官如果轉入御營,一般要降級使用。
各自承擔的任務不同,選拔標準不同,待遇也不同。
省警備營各省設一鎮,每道設一協鎮,算下來也不少,如果漢地十八省皆設,則起碼三十萬人,這幾乎與御營數量相當。
所以把他們當成第二梯隊的武裝力量,既填補御營數量不足,也能減少軍費開支,還能起到守外虛內的作用,避免危及腹心。
御營馬兵一月是四塊二餉,但實際上發九存三,再補三,意味著一年實際是十五月餉,因此是警備營的兩倍多,相當於警備隊三十一月半的餉。
警備營做為地方守衛部隊,甚至裝備都可以差一些,騎兵、炮兵數量少,水營的戰艦也不需要那麼好。
步兵以火槍為主,鎧甲甚至也可以以輕甲為主。
這樣一來,警備營就算三十萬人,其軍餉和裝備、訓練等開支軍費,可能不到御營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但卻能填補御營數量的不足。
御營隸屬五軍都督府,而省警備營隸屬兵部,各省御營歸御營提督統領,而省營也設提督,但他們卻受巡撫、總督節制,兩個系統,互不統屬,糧餉、後勤則都受朝廷節制。
朱以海的計劃里,每省駐一鎮御營,再設一鎮警備營,兩鎮互補後,地方上再編團練保甲,做為民兵預備役,基本上就完善了。
於一些偏遠險要山區,再設立一些帶有建設屯墾性質的屯鎮,基本上後明朝的軍制就確立起來了。
險要地設屯鎮,屯鎮是軍墾建設兵團,只有軍官和部份士官是正式編制有餉的,其餘的都是農兵,平時墾荒種地,閒時訓練,再輪番當值守衛巡邏,朝廷給他們劃地墾荒,再給他們提供裝備,訓練或當值的時候給些補貼就行了。
甚至這些補貼也是來自屯鎮的屯田糧上繳所得,相當於原衛所的改進,但也不全是原來的衛所,點選、授田、派官等都完全不同。
四十萬的御營、三十萬的省營,然後大約三十萬的屯鎮,加上幾十鎮的團練預備役,基本上足夠了。
現在河北山西兩省的這十鎮人馬,就可以整編出兩鎮省警備營,然後在太行、燕山整頓出幾鎮屯鎮。
剩下的兵,朱以海建議把他們安置到宣府外,也就是張家口外的張北壩上一帶,另外古北口、喜峰口外的承德一帶,另外遼西努魯兒虎山與松嶺之間的大凌河、青龍河等河谷地,在那裡建立村莊屯寨,墾荒種地。
長城外的這些地方,朱以海並不打算就完全拱手讓給遊牧民族,比如承德與赤峰之間的老哈河上游地區,這裡是明初的大寧衛所在。
明初設大寧衛,這可是塊戰略要地,左為七老圖山,右為努魯兒虎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過,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自古就是優良的牧場。尤其是北通科爾沁大草原,東通朝陽,南通喜峰口,西南通古北口,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險足以自固。
要定都北京,這塊地方是絕不可放棄的。
朱棣當年靖難成功,也是得到寧王和朵顏三衛的支持,但後來他成功後,卻擔心寧王等的威脅,於是內遷諸衛,雖然他遷都北京,數次北伐,但內遷大寧衛依然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為此後北京被敵人數度兵臨城下埋下禍端。
他早就計劃,將來肯定是要把長城外這一圈地拿回來直轄,努魯兒虎山以南至海,以西到遼河,將來設遼西省,努魯兒虎山以西到壩上,南抵燕山,北抵西倫木倫河,設熱河省。
把宣鎮長城外的張北、尚義、康保、沽源四縣,大同長城外的豐鎮、集寧、涼城,再加上宣化府也設立一個省,就叫宣化省。
熱河、遼西、宣化三省設於長城之外,北京的三面,這樣就能以攻代守,而不僅是退守長城。
北京便能有更大的戰略緩衝,更加安全可靠。
「可以把內長外的大同府也劃到宣化省。」王之仁建議。
在山西有兩道長城,一道內長城也就是雁門關長城,還有一代是大同以北的外長城,內長城進入河北境內的三關便是紫荊關、倒馬關、居庸關,而山西境內的內長城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也叫外三關,其實仍是內長城關城。
殺虎口、虎裕口、白羊口這些才是大同外長城的關口。
宣府大同這內長城外的兩鎮,原來都是大明九邊之一,只是到如今,這九邊防線早就沒了,如今朱以海不滿足於重新恢復原來那套九邊防禦計劃。
他打算直接在長城外設置三省,移民屯墾、種地放牧,充實關外,更好的屏藩。面對遊牧民不能只是守,還得積極進取。
塞外有三省,內有長城。
然後對蒙古各部,劃分界線,會盟分管,建立都護、都督府,分而治之,羈縻統治,聯姻、貿易多管齊下。
「大同暫不劃入宣化。」朱以海沒把大同、宣化這兩個內外長城間的要地都放一個籃子裡,這種戰略形勝要地,最好是拆開來。就好比漢中本來是跟蜀地是一個板塊,但出於軍事安全,卻特意劃給關中陝西一樣。
四川本就天府之國,地理形勝,若是再把漢中給了四川,天下稍有動亂,四川就極容易割據自立,沒有漢中,就要好的多。
朱以海計劃是將來把河套收復後,把河套與大同新設一省,北至大青山陰山狼山,南抵長城雁門偏頭倒馬三關。
文安之認為長城外地廣人稀,可以設行都司,而不必設省。
行都司屬邊區,明代設過不少行都司,比如鄖陽行都司等,山西、陝西、湖廣、福建、四川都設過行都司,甚至北平也曾設過行都司。
不過如今朱以海把各省都指揮使司都罷撤了,又哪來的行都司,當然也可以換個名,文安之的意思是地雖廣,可人口稅賦等撐不起一個省的政區設置,不如仍搞一個軍事邊區,叫什麼名字不重要。
但朱以海卻覺得可以直接設省,以示朝廷的決心,至於說人少,可以把這四省官職品階調低點,或者減少些官員配置即可。
縣都有上中下,府也有大小高低,這省當然也可以。
朱以海現在取消了南北直隸,南直隸改為江東江北二省,而北直隸現在改名河北,北京南京加上東京,現在則都是直隸府,直接隸屬朝廷中央管轄,南京應天、北京順天,東京奉天。
築巢引鳳,先規劃好,再堅定不移的發展,將來長城塞外四省,也不僅是移民墾荒,也可以移民放牧,可以做為皇家、朝廷的軍馬場、牧場,還可以開發礦產,也可以做邊市貿易,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其實就如以前明朝對待鄖陽等地政策一樣,一開始都是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而歷史上後來滿清對於關外地區,從河套到遼東,都是封禁關口,禁止漢民出關。
後來為了維持關外統治,才被迫開放關禁,於是才有了闖關東,走西口、趟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等大移民熱潮。
口外蒙古,尤其是河套地區,其實也是適合農耕的,而且漢人也不一定就非要農耕,也可以養殖放牧的。
只是以前中原統治者對於關外控制力差,考慮到統治成本,才會放棄關外,據長城而守。
所以明朝如此,後來清朝也如此,他們固關而守,悠然自得這關內小日子,哪管關外,所以沙俄能從歐洲一路萬里來到東方,征服廣袤西伯利亞,最後一直把海參崴都給占了。
若是中原能夠改變這種守著長城的心態,能夠更開拓進取一些,以古老東方華夏民族的毅力和決心,其實西伯利亞也未必就會被沙俄占去。
朱以海不打算再固步自封。
既要走西口,也要闖關東,將來還要下南洋,通西域。
「既然陛下打算將來設塞外四省,那倒不如這次直接就把晉冀兩省的這十鎮兵馬一步到位,先裁一半,然後剩下的再與御營的整編一下,這樣就可以編六省御營再加六省警備營,裁撤的還可以安置到塞外四省為屯鎮和開拓移民。」文安之提出建議。
與其直接把兩省的這十鎮人馬裁減整編,倒不如與御營和其它省鎮、義勇等大整編,這樣就能把那些山頭拆的更碎,以後隱患就更少。
這樣整編,可以讓御營為骨幹。御營也擴大了,省警備隊也能保證控制,還省的以後再來第二遍。
「也好!」朱以海點頭。「先出個方桉,先把山西、河北兩省的御營、省營、屯營整編出來,然後再整編塞外四省的御營等,一步步來,不用著急,儘量要平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3.59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