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教授現在在忙什麼課題攻關?」
聽到李華勇問自己的工作,老錢一時也沒在意,考慮到對方只是個「高中生」,他簡單對李華勇解釋道:「哦?你問這個呀,是這樣的,我們申城市準備建一座橋,然後組織市裡的高校對其中一些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而我們濟同這個實驗室也承接了一部分任務。」
說到這老錢頓了頓,他笑著對李華勇補充一句:「至於這次攻關的課題,說起來的話我還要感謝你小李,因為這次的課題,和上次我們在中銀大廈解決的問題有點類似。」
「哦?又是關於建築抗風的問題?」
「沒錯,還是建築抗風。」
申城市準備新建的一座橋?高校聯合攻關?和建築抗風有關?把這幾個關鍵詞串聯起來,李華勇差不多已經猜到這是個什麼項目了。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那麼老錢他們現在正在做的,那應該是號稱「黃浦江上第一橋」,申城南浦大橋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真實歷史中,這座橋是在九十年代初就落成,現在已經是86年底,馬上就是87年,從時間上算的話,這個時候進行技術攻關在時間上也吻合得上。
想到這李華勇不淡定了,這一刻的他甚至有點小激動,有點心潮起伏。里程碑啊!自己又遇上中國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這時候的李華勇甚至覺得,自己還是蠻幸運的,自己重生後的經歷還真是奇妙。
剛穿越的時候,自己就落在「鵬城世貿」那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地上,緊接著是香江中銀大廈,作為這年代的亞洲第一高樓,這當然同樣也算一個里程碑,而現在居然又讓自己遇上了申城南浦大橋,中國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作為兩世為人的建築人,這時李華勇唯一的念頭:自己無論如何要摻合一腳。
咱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個橋樑大國,在李華勇穿越之前,在咱們國家建成的橋樑總數已經超過一百萬座。在如此眾多的橋樑中,申城的南浦大橋的確算是個裡程碑。李華勇甚至認為,如果把「趙州橋」等古代橋樑拋開不談,僅就新中國建成的橋樑來說,南浦大橋的里程碑意義大概能排在第三位。
排名第一的是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咱們國家建成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因為這個「第一」,因此把它排在第一位大概沒什麼爭議。
排名第二的那應該算是南京長江大橋,這座橋的特殊意義在於,南江長江大橋完全是咱們國家自力更生建好,而武漢長江大橋則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建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人對南京長江大橋傾注了更多情感,說它是又一個里程碑應該同樣沒有爭議。
而除了前面兩座著名橋樑外,李華勇認為有資格排在第三的,那應該就是申城的南浦大橋了。而這座橋的特殊意義,關鍵就在於它的建造技術,如果用工程學的完整名詞,這是一座「一跨過江式雙塔雙索麵疊合梁結構斜拉橋」。
沒錯了,正是因為這是一座咱們國家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最早建成的現代化斜拉橋,這就讓它有資格排名第三。
這裡有必要提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關於什麼叫做「現代化橋樑」。
這樣說吧,假如你問一個普通人:南京長江大橋算不算是「現代化橋樑」,普通人可能會很大聲很驕傲的回答到,當然是,南京長江大橋是咱們國家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現代化長江大橋。
但假如你用相同的問題問一個新世紀的橋樑工程師呢?那麼這位工程師的回答可能就會稍微有點猶豫了,他可能同樣也會說是,不過說完是後他可能會進一步跟你解釋:「南京長江大橋算是一座現代化的傳統橋樑」。
但假如你再問這位橋樑工程師另外一個問題,申城的南浦大橋算是現代化橋樑嗎?這回那位橋樑工程師就不會有任何猶豫了,他會像那位普通人一樣很驕傲很大聲的告訴你:當然是,南浦大橋是咱們國家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橋樑」。
請注意這其中的差別,南京長江大橋是「現代化傳統橋樑」,而申城南浦大橋是「真正意義上現代化橋樑」。
正是因為這個差別,這就讓它有資格排在第3。
那麼以什麼來區分「傳統」和「真正意義現代化」呢?關鍵就在於不同的建造技術,南京長江大橋採用的是傳統的「墩台」橋樑做法,而南浦大橋採用的是懸索斜拉技術。而在現代橋樑學中,懸索斜拉技術非常重要,在現代橋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種技術甚至成為一個標誌,現代橋樑的標誌,後來大家只把「懸索橋」和「斜拉橋」這一類型的橋樑,才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橋樑。
雖然真要說起來的話,這項技術也不是現代才有,「懸索橋」自古有之。尤其是咱們國家,「基建狂魔」的稱謂可不是後世的中國專屬,咱們的老祖宗在這方面同樣不承多讓。特別是在橋樑方面,在曾經的歲月,咱們國家的造橋技術不知道領先世界多少年。
像「趙州橋」這種經典的拱橋技術咱們就不用吹了,隨便舉幾個其他例子,讓大家看看咱們的老祖宗有多牛。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我軍」長征時候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座「瀘定橋」是什麼類型的橋樑呢?那當然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懸索橋」。那麼這座橋是什麼時候建好的呢?大概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建成。
再比如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在哪個國家呢?那是咱們國家泉州的「洛陽橋」,這座橋在宋代就已經建成,並且到現在還能使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採用了一種叫做「種礪固基」的技術,也就說在橋基上種殖牡蠣。由於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膠成一片後,用鐵鏟也鏟不下來。我們的老祖宗就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確保基礎穩固。
而這種用生物學的原理運用到建築工程中,這是世界首例,並且這樣的奇思妙想大概也只有咱們中國人才想得出來。
當然嘍,老祖宗的榮光不代表咱們現在的榮光,老祖宗牛逼不代表我們這個時候牛逼。就現代橋樑技術來說,尤其是目前這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必須承認咱們國家還是比較落後的。
李華勇還是那個觀念,中國建築在這個年代落後,那絕不是什麼理念上的落後,差距主要還是在新材料的掌握和新技術的運用方面。
就拿造橋來說,咱們國家現在還造不出現代化的「懸索橋」和「斜拉橋」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早在30年代就能建造類似的橋樑。
是差在什麼思想或理念上嗎?不是的,現代「懸索橋」的思路其實和瀘定橋沒什麼兩樣,兩者是一樣的思路和原理。這個年代咱們和西方的差距,主要還是差在那些實實在在的基礎技術上面。
比方說建這座橋需要用到的鋼材,大家完全可以想像,斜拉橋上需要運用的鋼筋當然不是普通鋼材能不,這需要極高的抗拉強度,而這種鋼材咱們國家目前還生產不出來,材料都造不出來的話,那修橋當然就無從談起。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8s 3.65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