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清軍進關的人數,官方文獻里搜尋不到,不過有史學家估,不能低於十萬人。
當時清軍總兵力,大約十二萬多,所以這次基本上算是傾巢出動了。
多爾袞為了天下,押上了大清的未來。孤注一擲!成王敗寇!
當時,出使朝鮮的清使臣鄭命壽對朝鮮使臣不無憂心地說:「成敗之判,在此一舉。」
可見此次出兵的重要性質,乘農民軍還未站穩腳跟,先下手,取得先機。
四月十三日,大軍已渡過遼河,前進至遼河西120里的地方宿營。
每近明朝一步,多爾袞便多一份擔心,農民軍戰鬥力究竟如何?他一無所知,卻貿然下了這個大賭注,實在是無法安睡,於是就召來洪承疇。
洪承疇與農民軍作戰多次,深知農民軍底細: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於滅賊,有抗拒者必加以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法在必行,此重務也。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晝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賊已遠去,財物悉空,逆惡不得除,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今宜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倘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賊撲滅……
洪承疇指出了農民軍的作戰特點就是:「遇弱則戰,遇強則遁」,還設計好了進京路線,他認為,須從薊州、密雲接近京師的地方突破。這一方略,當然沒有把三桂開關請兵考慮在內,換言之,他沒有料到三桂會有如此驚人的舉動。說明直到十三日,多爾袞、洪承疇等對山海關情況還是一無所知。
可是意外的驚喜馬上就到,十五日,大軍進至翁後遇到了吳三桂派來的郭、楊二人。
多爾袞展讀吳三桂的信後,大感意外,但隨即又是一種陣驚喜,以往給吳三桂寫了無數的勸降信,都置之不理,不想如今竟主動送上門來了。
天上掉餡餅,可能是陷阱。多爾袞細細推敲吳三桂的信仍無降意,滿以為自己是他家的下人,給兩句好話,難道就想哄的大清這十萬大軍,幫他打李自成?
吳三桂兒真是天真啊!
但起碼明白了一個事實,就是吳三桂站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間,左右為難,現在他心裡的天平傾向這一邊,有意與自己合作,那就不能把他逼的太緊了。
但話又說回來,吳三桂你憑什麼來跟大清合作,你有多少資本?難道只憑一座山海關?
多爾袞沒有輕信吳三桂信里千懇萬懇的話語,卻是更多地想到了是不是此中有詐,他很友好地安頓好郭、楊二位使者休息,便急忙召來阿濟格、多鐸、范文程等人商量。
阿濟格等人也不知就裡,獨范文程力挺改變原有的行軍路線,進軍山海關,並給多爾袞分析了農民軍和吳三桂的心理。
該輪到多爾袞拍板了,自己究竟占人多的面,還是獨信范文程?
幸虧那時候還不流行舉手表決,倘若舉手,十之八九的人都不會去冒這樣的險。
因為這一次多爾袞帶的是大清的全部家當,政治風雲詭詐多變,如果中了吳三桂的圈套,大清將一蹶不振,甚至還會淪為吳三桂和李自成的奴隸。
就看多爾袞的了。
多爾袞是個愛賭博的人,依然將賭注押在范文程這一邊,走,挺進山海關。
多爾袞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是以我國三次進兵攻略,蓋示意於明國官吏軍民,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若今日則不復出,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發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水火。及伯(指三桂)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敵,尚復懷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讎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
這封信引用典故,絕不是多爾袞能寫出來的,自然是出自范文程之手。
多爾袞的意思很明白,幫忙可以,但白忙活的事我不干,你必須投降了我,我們就合兵一處,消滅咱們共同的敵人。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57s 3.70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