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率隨從將士疾馳,返回關城,果斷地下令:開城門。
於是山海雄關的東大門洞開,迎接著它的新主人的到來。不一會兒,只見浩浩蕩蕩的清軍分作兩路,如兩股洪流,飛奔而來:左翼是英王阿濟格,統萬餘騎兵,從北水門入;右翼是豫王多鐸,統萬餘騎兵,從南水門入。多爾袞自率主力三萬餘騎兵殿後,從關中門入。餘部仍駐歡喜嶺待命。
多爾袞也十分精明,沒有將全部部隊開進山海關,預留了一點資本在關外,以防被李自成一網打盡。
李自成指揮大軍已在石河西岸的紅瓦店一帶擺開決戰的陣勢;北自山,南至海,綿亘二三十里,陣如一字長蛇,面向山海關,這是個一舉奪關的架勢,二三十里,吳的部隊能拉這麼長的戰線?這樣一來,吳三桂關上的大炮也起不了作用了,這麼長的人陣一擁而上,不定那個隘口就被破了,活抓吳三桂指日可待。
李自成帶少數隨從人員,還有崇禎太子等,立馬於西北角一座高崗上,在他的背面,燕山峰巒聳峙;在前面,向西南至山海關,向南至海,展現出一片寬闊的平川地帶,石河流貫其間,它從燕山谷底流出,南入大海。時值四月下旬,正是它的枯水季節,水勢淺緩,清澈見底,人馬涉水,如履平地。自成立馬高崗,戰場全貌,盡收眼底。
但李自成心情是抑鬱的,因為他得知了一個消息,滿清軍隊開過來了,將唐通軍一舉打散。
並且清軍還進了山海關,和吳軍和兵一處。
清軍都是騎兵,眼前的這一片平川地帶,太適合騎兵作戰了。
本來吳軍已是他與明兵作戰以來所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況且現在又加上一個更加強勁的清軍。
李自成的心理沒底了,這仗究竟該怎麼打?
沒有等李自成進攻,吳軍出關了,那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還是石河西。
我懷疑是不是吳三桂早看了風水,就認這個地方。
吳軍吶喊著飛馳過河,跟打了雞血似的,瘋狂的撲向農民軍。
吳三桂親自在陣後督戰,他的大將吳國貴提刀躍馬,身先陷陣。
所有的賭本都押上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農民軍毫不示弱,奮勇進擊,前者死,後者繼進,以優勢兵力對吳軍實行三面包圍。吳軍拼力反擊,東西馳突。
農民軍的號旗左指,迅即進圍;吳軍向右突,農民軍的號旗向右指,再進圍,吳三桂再沖開……如此反覆,「陣數十交,圍開複合」,不知凡幾!
正當吳軍與農民軍「酣戰」,難解難分之時,多爾袞才進入山海關城,聽得西邊喊殺聲震耳,金鼓大作,驚天動地,風助喊殺與鼓聲,直震百里,戰場上的「飛丸亂射」,有的已散落到城內數里的廟堂附近。
多爾袞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及出征的諸大臣,告誡說:「你們不能越伍躁進,此兵(指農民軍)不可輕擊,須各努力,破此,大業就會成功。」
接著,他開始部署兵力:清將士向海的方向鱗次布列,預備衝擊農民軍的陣尾。
部署完畢,清軍待命。多爾袞繼續觀陣,尋找戰機。
多爾袞的祖宗十八代都不知道被吳三桂問候了多少便,還在靜等戰機。
戰鬥已持續到中午,吳軍激戰半日,已筋疲力盡,眼看支持不住了。
多爾袞突然下令突擊,蓄銳待戰的清軍聞令,如弦上之箭,飛也似地沖了出去。三吹角,三聲吶喊,以正白旗騎兵為先鋒,數萬鐵騎從吳軍的右側插入。
慣於騎射的清兵,還未近身先射出了一批箭矢,像飛蝗一樣密集地射向農民軍,銳不可當。
李自成滿清的白旗軍已衝破農民軍陣勢,下令後軍迎擊。可是,農民軍也已鏖戰半日,處於疲憊狀態,加之損傷不少,戰鬥力急劇下降。而清軍鐵騎正以旺盛的銳氣,勇猛衝鋒,其勢如「風卷潮湧」,鐵騎所至,無不披靡。
此時還有更不利的因素困擾著農民軍,那是一陣風。
一陣惡風,自北向南吹來,惡風捲起塵沙,很影響面向北衝鋒的農民軍。
我們這個地方的三月是屬於多風的季節,往往有很大的卷著沙塵的風,現今稱之為沙塵暴,每年總有那麼幾次。
但四月的風很少,特別是在四月末,但很多史料上都記載了有風,那麼我姑且也這麼寫了吧。
但我不信,即使有風,也沒有那麼大,我懷疑都是後來清朝的皇帝故意渲染的,假借神風來強調「君權神受」。
農民軍的兵種主要是步兵,步兵與騎兵對砍,能勝利了就進吉尼斯世界紀錄,——古今鮮有戰例。
即使沒有那樣的一陣風,農民軍也註定失敗了。
因為有一個不等式完全可以說明問題,以前農民軍打不過洪承疇領導的明軍,洪承疇的十三萬軍都敗在清軍手下,所以農民軍和清軍過招,那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據清朝人自己說,清軍一參加戰鬥,那場面就如虎入羊群,秋風掃落葉,還有人文縐縐的形容是如湯潑雪。
還據他們自己說,農民軍都驚呼:「滿兵來了!」陣勢頓時崩潰,丟戈棄矢,忽拉拉地敗退下來,自相踐踏,一片混亂。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4s 3.67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