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幼童到奧匈帝國從小開始留學,這是高鴻升深思之後的決定,奧匈帝國總體上來說是十分開放的,沒有德國那麼嚴謹、死板,又不像法國那麼浪漫、更沒有英國的傲慢,以及美國的唯利是圖.
總體上來說,奧匈帝國是一個十分包容的帝國,從它國家人口的構成就能看出這一點。
它主要由十一個民族構成的,其中德國人占了24%、匈牙利占20%其他種族分別從13%到3%不等,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並且還保留了他們本民族的語言,從這方面來說奧匈帝國確實做的不錯。
而且奧匈帝國的建築和藝術在整個世界來說也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鐵路、公路修建方面更是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面,同時軍事工業也相當發達,斯柯達兵工廠在二戰前可是鼎鼎有名的軍工廠,它生產的火炮比克虜伯更加先進。
高鴻升要是採用後世的教學方法,也不是不能培養出一批人才出來,但是他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創造力、想像力等抽象思維方面,肯定不如那些留學的孩子們。
這是眼界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只是窩在學校里填鴨子教學出來的人,跟一個從小就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眼界根本比不了。
同時這些留學後的孩子們成長起來之後跟他用後世的填鴨子教學,教出來的學生們互相交流後,雙方很可能會碰出充滿靈感的科技火花。
奧匈帝國這邊好解決,但是國內還有些麻煩,主要是當時的中國人對於將孩子打小就送出國去學習還有很強的牴觸情緒,這點從大清國招收留美幼童的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招聘留美幼童的官員,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沒辦法才從南方招到了一批孩子前往美國,可不是現在大家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外送的年代。
這就是觀念的問題,同時也是當時選拔的幼童都是選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孩子有關係,在那個年代能上的起學的孩子,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他們保守的思想根本就不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去學習有什麼好的,中國可是泱泱大國,世界的中心,怎麼能學西洋淫技,學完了有什麼用,又不能當官考科舉。
高鴻升就不同了,他準備從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孩子們當中通過招聘前往奧匈帝國留學,認不認字的沒關係,不認字可以派幾個認字中國人跟著他們到奧匈帝國教他們好了,這些孩子們主要是學習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又不是把他們送到國外當文學家,知道中國字怎麼寫,怎麼表達就可以了,沒必要會吟詩作對的當學究。
他要的是工程師,技術員,基礎管理人員等等十分基礎的人才,不是高大上的藝術家,文學家,當時的大清國這些人太多了,甚至以後都太多了,他沒必要培養這類人才。
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孩子們連飯都吃不上,他就不相信送他們去國外上學,不比他們在家餓死的強,更不要說他還會每三年讓孩子們回來一趟,見見家人什麼的,他又不差那點船錢,否則,最後培養一幫子白眼狼出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作為費迪南給自己的幫助報酬,高鴻升十分大度的將一個履帶式拖拉機的模型和一個四輪型拖拉機模型以及單缸燒球式柴油機的資料等到都送給了他。
這個禮物可以說大也可以說小,燒球式柴油機或者稱半球式柴油機早在1890年就被英國人司托爾特發明出來了,並且已經有成品大量應用,主要是這種初始的內燃機雖然有這種那種的缺點,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人看著,可以連續工作幾個小時不用人伺候著。
當時的蒸汽機可是很麻煩的東西,不只是要人不停的給鍋爐里填煤保持燃燒,還要注意鍋爐水位的高低,總之那東西就是一工作就必須讓人伺候著的大傢伙。
燒球式柴油機畢竟屬於內燃機,具有小巧、簡單、粗重、噪音大,但是這東西一但運轉起來後,你就可以不用管它了,它就可以一直連續不斷的工作直到燃油耗盡為止。
高鴻升不提供給斐迪南單缸柴油機也是沒辦法,這個時期的材料強度和加工精度還無法加工出現代的單缸柴油機,僅僅一個耐油的油封就很可能成為攔路虎,更不要說那精密度超高的高壓油泵油嘴了,更不要說只是精密鑄造缸體這塊,就能把當時的那些工程師們愁死。
燒球式單缸柴油機就沒這個麻煩了,粗糙而簡單是它的帶名詞,鑄造的缸體,鑄造的活塞,缸體也簡單,材料要求不高,加工難度底,精度要求小,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對燃油的要求不高。
在高鴻升所處的時代,石油加工工藝還處於初始階段,石油的主要用途是提取煤油和潤滑脂,當時可以稱為燈油時代,汽油和柴油等等其他石油產品還處於初級的初級時代,柴油還沒分成輕柴油和重柴油,只是籠統的劃分為柴油,這樣單缸柴油機的油料來源成了問題,總不能為了生產單缸柴油機改造煉油廠吧。
燒球式單缸柴油機就沒那麼挑食了,什麼油都可以,這主要是它的燃燒室跟單缸柴油機不同,它的燃燒室是一個凹型鑄鋼燃燒球,啟動機器前要用噴燈烤那個燃燒球5—10分鐘,等到從噴油嘴噴出的油,由於燒球內的高溫霧化成白煙後,這時候才可以搖車啟動。
如果說柴油機是冷啟動的話,那麼燒球式柴油機就屬於高溫啟動了,這樣就避免了由於油品不達標而產生的問題。
高鴻升提供給斐迪南的拖拉機模型是20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進口匈牙利的55型和波蘭45型兩種拖拉機,匈牙利的是履帶,波蘭的是四輪,四輪也沒採用後世的大橡膠輪胎,而是採用鋼製鐵軲轆,主要是當時橡膠的加工能力和價格根本就無法採用。
波蘭45型拖拉機的馬力達到35馬力,55型的達到55馬力,這麼大的馬力不管是拉貨也好,農用也罷基本上都足夠,最早北大荒開荒就使用的這個東西。
在北大荒開荒不使用機械化是不可能的,東北的地大,地大到什麼程度,就是拖拉機沿著直線開一天很可能都沒到地頭,這要是用人工去開墾還不知道要干到猴年馬月去,更不要說農時不等人,老天爺可是不管你犁沒犁完地,播沒播完種,收沒收割完,到時候它老人家一變臉,一年你就白幹了。
當然了這兩種拖拉機都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振動特別大,聲音特別響,由於是單缸兩衝程,拖拉機啟動後,尤其是小油門的狀態下,整個機身會象抬轎子一樣上下上下顫動,並前後竄動,行駛的時候,坐在車上能明顯的感覺到拖拉機的快速抖動,結果很多的駕駛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患上了胃下垂的毛病。
它運行的聲音到底有多響,可以用聲震如雷來形容(不是汽缸的撞擊聲,而是排氣管排氣的動靜),特別是在晚間作業的時候,那聲音通常一傳就是十幾公里以外,在20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眾口相傳「是單缸拖拉機振動了小農經濟。」
同時還有一個毛病就是需要用噴燈烤,後來製造方進行了一番改進,在氣缸蓋上的氣堵頭部位加裝了防護罩,罩內置入了一節前頭是磷後硫磺的燃燒棒,將燃燒棒擦燃後擰入,由此來預熱啟動,從而不必再使用噴燈,而且這種材質的燃燒棒燃燒後的灰燼會結焦,不會落入氣缸而導致磨損,只要在下次發動前把燃耗棒擰下來侵入水中,結焦灰燼就可以變松挖出來,也可以在氣缸蓋的側面增加一個多級火花塞,這樣搖車也可以啟動,後來又加裝了可以正反轉的啟動機來帶動飛輪。
當然了還有其他的毛病,針對振動的問題,高鴻升採用了後世的方法,增加了一對和兩對平衡軸,並用配重來抵消活塞連杆組的慣性,減少振動,而且將波蘭45型的一個設計缺陷也進行了改動,剎車制動鼓裝在了減速軸上,避免了原車因為把制動鼓裝在後輪軸上,剎車困難的問題。
同時也將匈牙利—55型履帶式拖拉機的一個大毛病進行了改造,就是陷入泥坑,前低後高的時候,啟動光放炮不著車的現象,使得這種拖拉機適用性更加廣泛。
波蘭45型輪式拖拉機,行駛的速度較快,運輸耕地都可以,55型的馬力大,還是履帶式,前面裝個推鏟等系統就可以當推土機使用,同時履帶式拖拉機適用的地形比較廣,加裝上抵抗步槍彈射擊的鋼板還可以當輕型裝甲車使用,雖然這東西的動靜有點太大,但是嚇唬下小朋友們還是不錯的,沒打死起碼能嚇個半死。
不過這兩種東西的重量都不輕,45型的重量在四噸左右,55型的直接就上六噸以上,那可真是傻大黑粗的代表,同時還費油,不過這個年代原油便宜的可以用可憐來形容,幾十美分就一桶,廉價的可以。
(先到這裡,目前是半章)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4s 3.72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