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所以,錢肅樂、陳子龍等人對於吳爭,還真的是無計可施,兩個頭大。筆硯閣 www.biyange.com
剛開始時,你打算和他談規矩吧,他和你談理想、談大義。
你想也對,就和他談理想、大義吧,他和你談人心波詭。
於是你不得不和他談人心吧,他又和你論拳頭誰大。
好不容易,決定拼著老命不要,和他對上拳頭了,得,他索性不幹了,直接一記悶殺,讓你連哭都沒地哭。
這種如拳頭砸在棉花上的無力感,最傷人心,最損士氣。
錢肅樂、陳子龍這些人,本想拼著性命不要,也要將吳爭搞臭、搞爛,這個世道,只要名聲臭了,那就不可能再有大作為,可偏偏……偏偏他一轉眼竟成了惠宗後人。
如果是在崇禎朝,這或許也是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可還不至於對時局產生如此大影響。
可現在不同,他這個惠宗後人在身世曝光之前,已經是當朝手掌重兵的靖海候,不僅如此,他還立下顯赫之戰功。
在宗室凋零的現在,要找出一個有才能的皇族近支,已經太困難了。
不僅如此,他的身世還得到現任監國朱媺娖、時任都御史張煌言的認可。
這無形之中,平添了不少官員的效忠之心。
身為清流,可與奸倿斗、可與君斗,可他們知道,萬萬不可與民心斗。
同時,自詡為大明忠臣,願意為宗廟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錢肅樂、陳子龍等人,又如何去反對一個擁有著傳國玉璽的惠宗後人呢?
雖說惠宗早已成為歷史,可從宗室系譜上,他依舊是大明宗室近支,哪怕奪了他江山的朱棣,也從不否認,何況是後世明朝皇帝?
這才是當時城下,錢肅樂、陳子龍見自己陣營有不少官員、文人向吳爭拜伏之後,隨之率餘眾拜伏稱殿下的原因所在。
既然你是宗室,那你就得按宗室規矩來,大明忠臣絕對不缺「規範」帝皇的手段。
而阻止吳爭稱王,就是這些人的第一份諫言。
他們說,惠宗後人的身份太過驚世駭俗,如果直接封王,反倒顯得突兀,不如先造出聲勢,然後徐徐圖之,方可水到渠成。
瞧瞧,說得多好,多麼理所應當。
吳爭能拒絕嗎?
當然不能。
好不容易平息了這場風波,數方人有了一個可以做為妥協的藉口,吳爭怎麼能以一己之私慾,而再次掀起另一場內訌風暴呢?
同時,王之仁持臣子之禮向吳爭行禮時的生硬,同樣讓吳爭意識到,稱王的不合時宜。
吳爭能安心稱王嗎?
當然不能。
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吳爭的心性,不逼他,那還是個講理人,逼急了啥都幹得出來。
最重要的是,吳爭心悚。
他不是悚這些清流文人,也不是悚手握重兵,需要藉助力於他的興國公王之仁。
悚的是遠在千里之外平崗山中的老爹。
周思敏意外小產,使得吳家香火不知又得再過多少時候才能續上,如今再改名換姓,吳爭不知道他爹會不會因此氣出個好歹來。
所以,吳爭就這麼輕易地答應了諸人不封王的「建議」,而吳爭的「豁達」也贏得了諸臣的好感。
這就有了今日,順利的大朝會。
在萬眾一心的擁戴下,已經萌生去意的朱媺娖再次坐上了監國之位,並且入主宮城。
這本是群臣極力反對的,按禮,監國畢竟不是正君,確實不該入主宮城。
但奈何吳爭執拗,力主朱媺娖必須入宮。
群臣一來有好感於吳爭的「豁達」,不想逼之過甚,決定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二來嘛,朱媺娖是崇禎嫡女,正經的大明公主,原本就是宮中人,進宮,無非是換了個說法罷了,不管將來是誰登基為帝,朱媺娖這個公主封號,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也就不再反對吳爭的執拗了。
吳爭其實心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和用意,他只是想惡搞,你們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你們一天用至天天不痛快。
可群臣的反應,讓吳爭甚至懷疑,這些文臣一直堅持的大義、正朔,是不是也是塊說扔就能扔的遮羞布。
因為,他們一直詬病朱媺娖任監國,說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逼宮,說是「須擁立新君,應對南面隆武,以名正言順」,不惜以命殉節也要擁立朱以海登基。
可現在,相較於自己封王,他們卻異口同聲地一致擁戴朱媺娖監國,從上到下、由里至外,竟沒有絲毫不誠心,讓人目瞪口呆。
正冕冠服下的朱媺娖,莊重、神聖,舉手投足之間,無端就能讓人心中生起一種拜伏的衝動。
在宮內巧手的拾掇下,身體的殘缺被掩蓋的嚴絲合縫,根本看不出來。
在完成了擁立朱媺娖任監國儀式之後,就是朝廷以詔令的形式,詔告天下,公示吳爭惠宗後裔的身份,並允許有確鑿證據者入朝舉證,這是朝廷入主南京之後頒布的第一道詔令。
之後當然就是進入封賞程序。
從吳爭北伐以來,明軍將士光復九府之地,所積累的功勳無數,賞賜自然得兌現了。
而這首功,吳爭當之無愧。
在錢肅樂以大學士、吏部尚書身份提請授吳爭國公爵位時,朝堂由上而下,一片附和聲,無一人有異議。
於是,一個嶄新的國公封號閃亮登場——「鎮國公」。
在一片道賀聲中,吳爭笑納了。
雖說不能封王,但吳爭也為麾下爭取了極大的封賞,幾乎都到了按律的上限。
譬如陳勝授嵊縣伯、指揮使,以彰其在豐惠抵禦清軍所獲戰功及他平崗山寨治理之功。
厲如海、池二憨、宋安等授副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
雖說治下依舊為杭州、嘉興、松江三府之地,但兵員編額,吳爭已經爭取到最大,三府共三衛,共三萬六千人。
大府一衛,小府兩府一衛,京城兩衛,這是君臣共同議定的方略。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8s 3.61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