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 ) 吳爭受困於淮安這半個月裡,李過、高一功、劉體仁三人已經合計過不下十次。燃武閣 m.ranwuge.com
他們在衡量著,如果吳王真有不測,他們該何去何從?
高一功執意向大將軍府請戰北上增援,可李過與劉體仁都反對,理由是,大將軍府並非無可調之兵,畢竟第一軍有五萬之眾,尚未調動,何須廣信衛出兵增援?
萬一由此被大將軍府猜忌有異心,那反而不美了。再則,廣信衛是北伐軍中戰力最弱的一衛,因為人數太多,至今才換裝了一半,這無形中讓廣信衛將士,有種不如於人的自卑感,就象感覺自己是小娘養的一般。
所以,李過、劉體仁堅決認為,與其千里迢迢北上增援,不如適時西征,一來牽制江西敵軍北上增援,二來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
雙方的意見形成對立,幾次不歡而散之後,李過提議向此時居住杭州府的「忠義夫人」高桂英討個方略。
今日,收到了高桂英的回覆。
當李過、高一功、劉體仁三人一起找開高桂英回信時發現,信中只有一句話,「自勝者強,自強者王!」
次日,廣信衛開始集結,又一個戰場被開闢,廣信衛的兵鋒方向,卻不是北,而是西——撫州府府城臨川。
……。
邳州之戰,是這場戰爭中,最醜惡的戰役,沒有之一。
人性的醜惡,完全在這場野戰中體現出來。
其實,這場戰役並不激烈,相較於淮安城半個月的堅守,遜色了不少。
但,邳州戰役,刺痛了人心,特別是江北民眾的心,特別是那些甘心當順民的民眾的心。
邳州城東約四十里,是運河會通河邳州段,也叫直河。
直河水域廣闊,北接伽河,南通黃河,東連駱馬湖,河網密集,故稱澤國。
邳州城中清軍守軍兵力,其實足以抵擋已經彈藥匱乏的吳爭所部。
而吳爭的西攻邳州,其實只是一種姿態,因為從開戰至今,吳爭都一直認為,此時並非是真正北伐的好時機。
天知道,身後的杭州府眼下在發生什麼,吳爭只知道,原本準備打十天的,現在已經超過一月。
先不說每天支撐十萬多人的人吃馬嚼,就說在這一個月中,各衛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二萬之眾,這個傷亡數字的撫恤,已經可以拖垮原本財力已經捉襟見肘的財政司。
在吳爭心裡,如果在停止北伐和打爛整個江南之間做出選擇,吳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因為北伐對吳爭而言,是一個標誌,民族振興的標誌,是目標而非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民族雄崌亞洲、傲視天下。
所以,這三天時間裡,吳爭對邳州的進攻幾乎都是佯攻,意在以戰促和,等待著清廷談判使團南下,以作為談判桌上,主動權之一。
可,多爾袞卻派出了他的鐵甲騎。這支鐵甲騎,其實吳爭並不陌生,在第一次渡江攻入泰州時,吳爭見過,準確地說,是交過手。
雖然當時只是三十對三十,但火槍兵全軍覆沒,才換取了擊殺十一騎鐵甲。
這個戰績,在常人眼中是非常不錯的戰果,可吳爭的心裡,是刺痛的。
這讓吳爭在隨後的日子裡,調整了戰術操典,不再要求各衛在遭遇敵騎兵時,還須按照操典戰術朝廷正面對抗,因為,那真的是找死。
北伐軍對騎兵的勝例不少,吳爭自己都有過不下三次的勝例,但那幾乎都不具可複製性,對戰場地形、雙方兵力、兵員士氣及訓練度,有著嚴苛的要求,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可或缺的運氣。
後世人常灌的心靈雞湯,說,成功靠九十九的努力,再加一分的運氣。
這話絕對不可信,事實上,這話反過來,才是真理,那就是成功靠九十九的運氣,再一分的努力。
話聽著有些邪惡,但,這是事實。
世間蒙頭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成功的有幾個?
真正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後,分享成功經驗時,才「大義凜然」地倡導努力,其實他私底下或許就是個在海邊撿到貝殼的幸運孩子。
所以,吳爭避戰。
生生向西後撤了二十里,至直河岸邊。
這個戰術,得到了所有將領的一致認可和贊同,當然,將領們是認為大將軍這是要效仿「背水一戰」了。
可吳爭心裡想的卻是,這麼好的水域河網不加以利用,怕是老天都得砸個雷給自己,另外,吳爭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萬一真打不過,渡河西撤。美其名曰,游擊戰!
就算當時撤退時間不夠,倉促之間跳下河,做為江南籍的士兵,也是占了大便宜的。
……。
事實也如吳爭所料,北伐軍確實沒有成建制渡河的時間。
吳爭在直河岸邊,構築了三道防線。
不得不說,將士們挖壕溝的速度真不是蓋的,三道南北八里,丈寬、深六、七尺的壕溝,從開挖到完成,僅用了八個時辰,這速度,怎麼也得入記錄了。
三道壕溝相互間隔一里,按理說,吳爭的準備是充分的,可戰場永遠不會按照預告的設想演變。
雙方的第一次交戰,都是佯攻。
敵軍以六十鐵騎,緩緩前壓,後面約六百弓弩手,分成五行,輪流交替射擊前行,以兩支各百人游騎護住兩翼,進攻北伐軍第一道防線。
三百步。
一百五十步。
一百步。
密集而連貫的稅前矢如雨點般砸落,可北伐軍防線沒有絲毫動靜。
清軍是認為北伐軍不敢迎戰鐵騎。
可事實上,北伐軍將士是在節省彈藥。
八十步。
五十步……。
第一道防線上,密集的槍聲伴隨著裊裊白煙響起。
吳爭很清楚,燧發槍的子彈,打不穿敵騎鐵甲,最多就是個坑,打斷敵人的肋骨。
可防線上,還是開槍齊射了。
是吳爭黔驢技窮、沒有應對之策了嗎?
當然不是,如果真缺少應對之策,吳爭早就聞訊撤兵,至少得撤到直河東岸,以直河為屏障禦敵了。
在直河西岸構築三道防線,吳爭用意只有兩個字——練兵。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3s 3.6261MB